- +1
專家吁中國對外援助培植自己的NGO:謹防蓋了房子走人

“你說你們給我們提供了大量援助,那為什么我們看到的是英國、美國,甚至是日本、韓國的一些NGO代表在這兒?我們沒有看到過一個中國人。”
蘇丹達爾富爾一位難民的講話深深觸動了時任中國非洲事務特別代表、蘇丹達爾富爾問題特使劉貴今大使。
劉貴今大使表示,回國后他把這段話在各種場合復述了無數次,他覺得“無言以對”。
這樣的尷尬不是劉貴今大使一人的經歷。
中國記者寧二2014年在非洲坦桑尼亞采訪一所2010年由中國援助建成的中坦友誼小學時,該校的家長委員會主席告訴寧二說,他是學校建成后第二個(撥)來訪的中國人,第一撥中國訪客是出席學校建成剪彩的中國領館官員。
該校仍在期待著中國人的再次到來——據寧二回憶,當時這位家長委員會主席拽著他去看學校后面的一大片空地,跟他講了半天,說孩子們都住不下,就等著中國人再去幫他們擴建校舍呢。
“我無法核實是不是真的我是第二批(去的中國人),總之是說明后續沒有跟進和管理吧。”寧二向澎湃新聞補充道。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劉海方博士也與劉貴今大使有同感。劉海方說:“一旦發生任何情況,比如埃及、利比亞出現的(政局動蕩、內戰)情況,我們不但工程承包人員大量撤回,孔子學院的志愿者教師也撤回來了。我們人一下子全都invisible(看不見)了,人家(受援國)肯定會覺得不舒服。與此同時,我們看到西方國家的人道主義救援人員卻在增加。如果我們也能成立非政府組織的常設機構(甚至是在當地注冊),就能相當程度地化解這樣的矛盾。”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1年發布的《中國對外援助》白皮書寫道,“1950年,中國開始向朝鮮和越南兩國提供物資援助,從此開啟了中國對外援助的序幕。”
2014年7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中國對外援助(2014)》白皮書顯示,“2010年至2012年,中國對外援助金額為893.4億元人民幣。”其中36.2%,即323.2億元為無償援助,“重點用于幫助受援國建設中小型社會福利項目以及實施人力資源開發合作、技術合作、物資援助和緊急人道主義援助等。”另有8.1%屬于無息貸款,55.7%屬于優惠貸款。
《中國對外援助(2014)》白皮書在前言中聲明,“中國提供對外援助,堅持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不干涉受援國內政,充分尊重受援國自主選擇發展道路和模式的權利。”
但多年來中國對外援助和投資卻招致了一部分人的誤解——新殖民主義、掠奪能源、破壞環境……
“2011年的時候,BBC拍了一部片子叫《中國人來了》,就這一部片子,消解了多少中國人做的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援助。里面有一個細節是中國人在當地做生意,非常勤奮,很早就到早市上販賣,結果沖擊了當地小商販的利益。勤奮在中國文化當中是一種美德,但在非洲卻形成一種非常大的沖突。”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安平公共傳播公益基金管委會主席師曾志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通過這個例子,中國對外援助和投資當前面臨的外部困境可見一斑。
師曾志說:“在今天這樣的媒介環境里,國與國之間的抗衡,以及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更多的是一種文化、價值觀、觀念上的沖突和競爭。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維護國家利益,不僅僅是政治與商業的外交,更重要的公眾輿論以及人與人之間所建構的關系、信任成為一種國際外交上的重要權力,(正如中國駐坦桑尼亞大使呂友清接受寧二采訪所說)國家形象是最大的國家利益。今天,我們重新思考權力是什么?人與人、人與組織等的交流互動成為一種權力的來源,權力實際上來自于傳播。這樣的背景下,國之交在于民相親……這句話就顯得尤為關鍵與重要。”
為了推動“調整我們在國際舞臺上的角色意識和行為方式”,安平公共傳播公益基金、中國政法大學公共決策研究中心、中國扶貧基金會、察哈爾學會和北京大學公共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聯合發出倡議,其中提議政府要“改革傳統的對外援助與交往體制,積極探索委托民間組織承接國際援助的模式,轉變直接的G2G(政府幫助政府)為G2G+P2P(政府幫助政府+民間幫助民間)援助模式,以增強援助項目跟當地原住民需求的融合度,提升援助效率和準確性,提升援助的人際感染力、傳播力以及社會影響力,從而推動中國國際形象的重塑。”
“我們援外的一些方式和做法,迫切需要改造。我們要脫掉那個小馬甲,穿上更適合我們體量的服裝”。劉貴今表示,對外援助除了政府,也要讓NGO發揮作用。政府對NGO參與對外援助應該扶持、資助、指導和協調,培植中國自己的NGO。
“如果給予適當的待遇、指導和支持,我就不相信,我們的年輕人不愿意去鍛煉一下。與其搞軍訓,搞那些未必有很好效果的活動,何不把他們送到非洲或者(其他)艱苦的地方多一些鍛煉呢?”劉貴今問道。
劉貴今提到,美國的和平隊多年來就培養了大量優秀的外交官、學者和國際主義者。
如今,中國對外援助的前線也并非完全看不到中國年輕人的身影。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劉海方博士就表示,她身邊就有很多年輕人(甚至)通過國際志愿組織出去,“一點都不怕吃苦,有年輕人甚至自己成立志愿者組織,在緬甸、柬埔寨等國做大量的公益事業。”
而中國扶貧基金會即將在緬甸設立該會第一個海外辦公室,該會執行會長何道峰透露他們已經有幾名年輕工作人員長期駐扎海外開展援助項目。
(本文援引觀點來自安平公共傳播公益基金、中國政法大學公共決策研究中心、中國扶貧基金會、察哈爾學會和北京大學公共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于2015年3月8日聯合主辦的“對外援助重新思路:民間幫助民間”論壇,經過發言者審核)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