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耗時7年半走了49億公里,人類第一次成功造訪谷神星

耗時7年半,“黎明”號小行星探測器走了49億公里終于抵達谷神星,這是人類第一次成功造訪一顆矮行星。
北京時間3月6日20時39分,“黎明”號小行星探測器開始被谷神星引力場捕獲;21時36分,美國宇航局(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任務中心收到來自“黎明”號的確認信息,“黎明”號的狀況一切正常,它的離子發動機也工作正常,已經進入谷神星軌道,成為這顆矮行星的“人造衛星”。

據NASA 噴氣推進實驗室(JPL)任務中心發布的消息,“黎明”號是在距離谷神星約6.1萬公里處被其引力捕獲,經過離子推進器的精確姿態調控,在太空中劃過一道優美的弧線,成功改變軌道,落入了谷神星的軌道,抵達旅途的終點。在過去的7年半的航行中,它在宇宙空間中飛行總距離達到49億公里。
谷神星是小行星帶中已知最大的天體。1801年,意大利西西里島的天文學家皮亞齊神父(Father Giuseppe Piazzi)最早發現了谷神星,并在當時被認為是發現了一顆新的大行星,盡管它相比其他大行星來說似乎顯得太小了。但很快,隨著在同一區域其他許多類似天體的陸續發現,人們意識到谷神星可能并非一顆大行星,于是它被歸入了小行星的行列。一直到2006年,在布拉格召開的國際天文學會議(IAU)上,谷神星與遭受降級的冥王星和新發現的鬩神星一起被歸入一個新設立的分類——矮行星。

除了是首個探訪一顆矮行星的探測器之外,“黎明”號還開創了先后圍繞兩顆天體進行考察的新紀錄。2007年9月,“黎明”號發射升空,開始它的宇宙探險之旅。2011年7月進入灶神星軌道。灶神星是小行星帶中質量第二大的天體。“黎明”浩對灶神星進行了為期14個月的探測,采集相關數據和圖像。2012年9月,“黎明”號離谷神星,并如期于3月6日到達。“黎明”號也因此成為第一個造訪太陽系兩顆天體的無人探測器。“黎明”號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是因為它采用了創新的離子發動機,其安裝的3臺離子發動機相比傳統的化學發動機,其工作效率要高得多。
太陽系的小行星帶是位于火星和木星軌道間的小行星密集區域,天文學家估計這里有約50萬顆種類各異的小行星。谷神星是這個小行星帶中最大的一顆矮行星,直徑約為950公里。谷神星是典型的冰雪天體,目前科學家認為谷神星冰蓋下可能藏有海洋,而灶神星是與地球類似的巖石天體。這兩個環境截然不同的天體為何能同處一個小行星帶上,這是科學家們期待“黎明”號采集到寶貴資料后希望解開的奧秘。
初入谷神星軌道的“黎明”號將在接下來的15天緩慢完成第一圈“公轉”,并且進一步調整軌道,降低高度,為接下來的深度觀測做好準備。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