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政協委員張蘊嶺駁斥“輸出污染說”:一帶一路是共建同受益

“‘一帶一路’是一種創造性的轉移,和傳統的產業轉移不一樣。”
中央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一直備受關注,也引來各種解讀聲音。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研究學部主任張蘊嶺告訴澎湃新聞(www.kxwhcb.com),有人把“一帶一路”和我國過剩產能往外轉移是輸出污染等說法放一起,是看的角度不對。
“傳統的產業轉移,是把不能在這個地方生產的轉出去,比如出現當地法規嚴了、成本增加、市場飽和等情況的時候。”張蘊嶺介紹道,“一帶一路”則與之不同,它會帶動大量經濟活動,雖然能起到一定的產能轉移作用,但重點是要構建和國內相聯系的產業鏈,而非簡單移走。
“‘一帶一路’是一種擴展性的轉移,比如我這兒有一家水泥廠,可要去另一個地方建公路時,還可以在那兒建一家水泥廠,不見得就要把原來那家關掉。”在張蘊嶺看來,這能拉動對方當地經濟的發展,同時為中國企業提供更多發展空間,可以共同受益。
類似“馬歇爾計劃”說法不了解“一帶一路”
在3月2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大會新聞發言人呂新華在答記者問時提到,簡單地把“一帶一路”比作“馬歇爾計劃”是不妥的。
對此,張蘊嶺也表達了相同觀點,“類似‘馬歇爾計劃’這種說話,本身就不太了解‘一帶一路’本身的設計。”
“馬歇爾計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對被戰爭破壞的西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劃。
“‘一帶一路’主要是共同合作、共同建設、共同設計、共同受益。”張蘊嶺告訴澎湃新聞,共同建設,不僅需要中國投入資金、技術和經驗,也需要征得對方國家同意和投入,比如出資金、土地、人力等,并不是中國單向援助,也并不是只有中國企業參與,是開放給大家參與的。
張蘊嶺介紹到,對于日本、美國、歐洲來說,他們都可以參與。“和‘馬歇爾計劃’、轉移過剩產能、轉移污染等說法聯系,本身就是瞎說,是對‘一帶一路’性質、特點不了解。”
談話時,張蘊嶺一直強調,“‘一帶一路’是中國的倡議,是大家共同發展的項目,不是中國的一個項目。目標是共同參與,共同設計,共同發展,共同受益。”
“一帶一路”將為周邊合作提供綜合設計
“現在借助‘絲綢之路’精神合作建設——在歷史上這是一種互利的貿易交往精神,不過當時只是一個貿易通道。”張蘊嶺表示,如今我們要建立共同發展的經濟帶,借此拉動中亞經濟。
目前,我國已有多個與周邊國家和區域的合作,比如中俄蒙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走廊等,而從“一帶一路”途徑的路線來看,與這些走廊在地域上有重合部分,那么,在合作上要區分嗎?
“將來公布了你就會知道,這不是一個全新的項目,而是將過去已經開始了的、現在談好了的和將來規劃的,一起放在‘一帶一路’大框架下,有一個戰略設計。”張蘊嶺介紹道,其中的項目并不是突然出現的,“一帶一路”是一個戰略性構想、設計,是中國倡議,大家共同建設。
對此,張蘊嶺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作了解釋,“這就好比,以前建好了幾座大廈,但沒有綜合設計,那么,現在要建設一個綜合區,要把大廈及其周圍的配套設施都安置好,設置幼兒園、學校、服務機構等,這樣整個設計才比較全面。” “這樣才能構成經濟帶,構成經濟帶就不是一個單一項目。”張蘊嶺強調著,這是一個綜合設計的大框架。
“一帶一路”可平衡中國東西部發展
“對于中國來說,還有一個東西轉移的問題。”
張蘊嶺向澎湃新聞介紹,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發展勢頭好,現在要尋找一條從內陸發展的線,“也有比如邊境開發區、西部大開發等項目,但受到一些限制。就是開發和開放怎么聯系起來、怎么找到往外走的通道?”
對此,張蘊嶺舉例道,“比如,把上海的產業轉到新疆去,利用當地優勢條件進行加工,但新疆本身市場有限,無法吸收這些產品,那么如果有了‘一帶一路’這樣的經濟帶,就能直接從新疆出口,不需要再運回上海再出口,降低成本。這樣能實現中國東西部發展平衡。”
建立一個大的開放框架,實現內陸地區的對外開放,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一帶一路”將為中國東西部發展、與周邊國家和區域合作帶來更多機會。
“這個項目本身就是要促進途經區域的發展,通過建路、建工業園、投資等拉動地方經濟發展,也能增加我們投資和貿易的機會。”
張蘊嶺介紹,項目經過的基本上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區域,可通過建設互聯互通、改善基礎設施、建路修橋等措施共同設計、發展、受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