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藏狐又雙叒叕成為網紅,這些方臉的朋友有什么魅力?
原創 見文末 果殼
最近,方臉的藏狐隨著薄霧君@無窮小亮 再一次成為互聯網最火的狐貍,連 B 站都上線了藏狐 emoji。

新浪微博:@無窮小亮微博
其實,藏狐老早之前就已經是網紅了,最早的記錄可以追溯到 2006 年。那一年,這種方臉狐貍的身上發生了什么?除了藏狐,自然界還有啥方臉動物?AI 找來了隔壁日歷娘介紹過的幾位方臉朋友——準備好,方臉方陣即將來襲。
以下內容均節選自物種日歷文章,篇幅有限,內容有刪減。關注上方公眾號,向物種日歷回復每一個物種的名字,即可閱讀完整文章。
藏狐

網紅方臉 | Planet Earth
作者:隔壁王叔叔
藏狐 (Vulpes ferrilata),犬科狐屬,憑借著方頭、小眼、短腿,成為了現存 12 種狐屬動物中辨識度最高的一種。
然而,藏狐,卻又是我們最不熟悉的一種狐貍,因為它生活的區域實在離人類的文明中心們太遠了。藏狐極少下到海拔 3000 米以下的區域來活動,最高的分布區海拔可以達到 5200 米。除了有一筆在乞力馬扎羅峰頂附近目擊“雜色狼”非洲野犬的記錄,藏狐是最“高處勝寒”的犬科動物。

未成年的小藏狐,從小就有點方 | 董磊 / 西南山地
雖然在 1842 年就已經被博物學家發現和描述過,但藏狐一直未曾得到關注——直到 2006 年,一直非常“邊緣”的藏狐,突然紅了。
這一年發生了什么?2006 年 3 月,上線了一部前無古人的紀錄片《地球脈動》。在這套紀錄片的第 2 集里,人們不但第一次在電視機上看到了雪豹的清晰畫面,還捎帶著記住了一個同樣是第一次登臺的配角,那就是藏狐。直到今天,我們藏狐表情包里的絕大部分 gif,都來自這一集紀錄片。
讓我們重溫下這一集中藏狐的經典鏡頭 | Planet Earth
粒突箱鲀

憋說話,吻我!| Rickard Zerpe / Wikimedia Commons
作者:薩魚
粒突箱鲀[tún](Ostracion cubicus),英文俗名“yellow boxfish”,小黃盒子般的外形恰如其名,在水族市場又俗稱“木瓜魚”。粒突箱鲀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以及紅海的潟[xì]湖或珊瑚礁區域。
粒突箱鲀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它別致的外形和辣眼的體色,魚身近似正立方體或長方體,鱗片特化成骨質盾板,衍生出了四棱狀的堅硬外殼,表皮粗糙,就像充了氣然后又石化了一般。魚口較小,唇厚而向前突出,一副“憋說話,吻我”的表情。主要依靠體側和尾部的小鰭來敏捷地游動并保持身體穩定。
粒突箱鲀迷幻鮮艷的色彩造型像極了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的波點藝術。極簡的超現實抽象表現力,無窮的圓點和艷麗的色彩重疊成一片海洋,在絢麗多彩的珊瑚叢中,混淆了真實空間的存在,只有陣陣眩暈和不知寄身何處的迷惑感,活生生能把天敵看傻的節奏。

側面 | Derek Keats / Wikimedia Commons
粒突箱鲀通常獨立生活,尤其是幼魚生性膽小,但對于御敵它們也很有一套。體表那種明亮色彩和斑點對于任何潛在的捕食者都是一種警告色,因為當它們感受到壓力或受到傷害時,會迅速由皮膚釋放一種箱鲀科魚類特有的神經毒素(Pahutoxin)。
有意思的是,這種神經毒素對于附近水域的任何魚類都是致命的,當然也包括自身。如果它們身處相對封閉的水域,例如在水族箱內,毒素達到一定濃度就可能造成整缸魚的“團滅”。正常情況下,為了不讓自己中毒,它們都是現合成現用的。
除了裝備了兇險的毒器,箱鲀們的身手也極其出眾,雖然速度不快,卻幾乎可以算是珊瑚礁區域最敏捷的魚類之一,它們整日在錯綜復雜的珊瑚枝杈和礁石縫隙中騰轉飛挪,遇到一絲絲危險它們就能在極小的空間內近乎零半徑轉身,輕盈地飛掠到隱蔽處,仿佛一架外星飛行器。

高機動的粒突箱鲀 | olegif.com
角雕

角雕證件照 | Bj?rn Christian T?rrissen / Wikimedia Commons
作者:912108944
角雕(Harpia harpyja),生活在中南美洲的雨林里的大型猛禽,有著最不忍直視的正臉,和最完美的側顏。
角雕的拉丁名均來源于希臘神話中的鷹身女妖哈耳皮埃,因此又被音譯成哈佩雕。傳說哈耳皮埃長著婦人的頭、鷹的翅膀與腳爪,性情貪婪兇殘。但是這個名字對于角雕來說,顯然是一個污名。在瑰麗雄奇的新熱帶雨林中,角雕無疑是一顆閃亮的明珠,沒有任何詞匯能比壯美二字更能貼切形容。

高貴優雅的側面照 | Boredom Therapy
角雕雄壯而美麗,它是一種體型巨大、性情強悍的林棲猛禽,其體長可達 85~105 厘米,體重 4~9 千克,在掠食性猛禽中是數一數二的。而且,角雕的形象相當優美,有著與其習性頗不相稱的高貴儒雅。如同頭戴冠冕,身披長袍的貴族。角雕的頭部為灰色,面部羽毛形成一不明顯的面盤,頭后有一簇灰黑色的羽冠,這就是它角雕一名的由來。
作為雨林上層的頂級掠食者,角雕有著很強的捕食能力。它是世界上最強大的猛禽,擁有鳥類中最大尺寸的腳爪,其粗壯程度堪比人的手臂。角雕的翅膀短而寬闊,翼展在 175~225 厘米,由于翅膀較短,角雕不能作長距離飛行;但短翅增強了飛行的機動性,使其在密密匝匝的林木間暢通無阻地穿行。

角雕捕到一只犰狳 | reddit.com
角雕視覺敏銳,有著優秀的雙目視覺,常見高居與樹冠頂層,四下掃視獵物。一旦發現獵物,角雕會像一塊黑幕飄然起飛,穿過茂密的林冠層像探囊取物一般將獵物攫走,過程迅速而流暢。

再轉過去一點,得完全側臉才帥氣啊 | Ivo Kruusam?gi / Wikimedia Commons
沙漠貓

長方形也可以吧!(感謝@鋼殼蟲 提供一只靈感)| Clément Bardot / Wikimedia Commons
作者:盧平
從 1000 萬年前的共同祖先到今天的 37 個現存物種,貓科動物在除南極洲之外的所有大陸上站穩了腳跟,生活在幾乎所有的生境中。但是,只有一種貓完全適應了真正的沙漠生活——沙漠貓(Felis margarita)。
為了在環境嚴酷的沙漠中生存,沙漠貓身懷絕技。沙漠貓是挖洞高手,白天大多隱居在灌叢或巖石下面的洞穴里來避免水分散失和極端天氣,晚上出來覓食。它們的腳爪間和腳掌上長著密集的黑毛,可以避免在高溫的沙地上燙傷;分布區偏北的亞洲沙漠貓們冬天還會長出長達 6 厘米的厚毛來抵御沙漠夜間零下二十多度的嚴寒。

防燙手套,腳掌上的厚毛并不是用來賣萌 | Terry Whittaker / Arkive
沙漠貓的耳朵寬大,分開來位于頭部兩側。實際上,它們的外耳道寬闊,并有白色的厚毛遮擋沙塵,中耳鼓室相對于其他貓科來說極度膨大,聽覺極其靈敏。當然,這也讓沙漠貓有了一張寬寬扁扁的臉。它們還有一雙橄欖綠色的大眼睛。敏銳的感覺系統是它們能在茫茫沙海中找到食物的必備武器。
在 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單中,沙漠貓于 2016 年從近危級別降到了無危。這倒不是因為它們種族繁盛,而是因為我們還不確定沙漠貓的種群現狀。但人類活動肯定對沙漠貓的生存產生了威脅。對沙漠邊緣地區的開發、圍欄建設和放牧很容易破壞脆弱的原生植被,導致沙漠貓的獵物和適宜棲息地減少。野化的家貓和狗一方面把弓形蟲等疾病傳染給沙貓,另一方面會直接捕殺沙漠貓和獵物。沙漠貓的分布區,幾乎就是二戰后大部分局部戰爭的發生地,戰火對生境的破壞可想而知。

沙貓蹲伏在地上,這是遇到危險時的行為,也是人們很難在野外觀察沙貓的原因 | G. & H. Denzau / naturepl.com
袋熊(便便)

左邊是干燥的袋熊便便,是不是莫名地和右邊的生巧克力一毛一樣?
作者:老貓
在大洋洲生活著一類叫做“袋熊”的萌物,它們其實是袋熊科下的三個不同物種:塔斯馬尼亞袋熊、毛鼻袋熊和澳洲毛鼻袋熊。

非常萌的塔斯馬尼亞袋熊(Vombatus ursinus)| JJ Harrison / Wikimedia Commons
雖然袋熊長得圓滾滾,但它們的便便——就像上面的圖那樣——非常方!袋熊的便便為什么會是這個形狀,還真有科學家研究過。在第71屆美國物理學年會的流體力學分會場上,佐治亞理工大學胡立德實驗室的華裔科學家帕特里西亞·楊(Patricia J. Yang)發表了報告,還原了這一史詩般的過程。
袋熊和其他所有哺乳動物一樣,消化物殘余以流體形態流經了 92% 的腸道之后才開始脫水固化。但不同之處在于,在橫截面上,袋熊的大腸結構不是均一的。它們的腸道呈四棱狀,其中四個角彈性較小,在充盈的時候只能發生 20% 的形變,而它們中間的部分可以發生 75% 的形變。
就是在這樣的一個脫水工序中,立方體形狀的便便逐漸成形了。值得一提的是,這個過程和它們所棲息的干燥環境有關系——越是能榨干便便里盡可能多的水分,便便的棱角也就越鮮明;而動物園里供水充足的袋熊,往往拉出來的便便也就沒有那么方了。

但總歸還是有點方 | jomilo75
作者:隔壁王叔叔,薩魚,912108944,盧平,老貓
原標題:《藏狐又雙叒叕成為網紅!這些方臉的朋友有什么魅力?》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