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硅谷創投教父彼得·蒂爾:美國清潔能源行業是失敗的

主題:投出偉大企業的秘密是什么?
時間:2015年2月26日
主辦:中信出版社、《創業家》
【編者按】
太多的競爭不是一個好的狀態,企業應將壟斷作為追求目標——這是硅谷創投教父,《從0到1:開啟商業與未來的秘密》作者彼得·蒂爾首次來華演講時反復強調的理念。
他認為,要建立壟斷最重要的要素是技術、網絡效應、規模經濟、品牌和銷售策略。
以下是澎湃新聞(www.kxwhcb.com)對彼得?蒂爾演講內容的摘錄:
企業應追求壟斷,不是競爭
《從0到1》這本書中,有一個很大的主題就是奇點,就是獨特性。任何一個偉大的公司都是非常不同的。很多商業理論、經濟學著作或者商業學家告訴你怎么和別人競爭,但是我希望這本書傳遞的主題是怎么用全新的眼光看這個世界。
太多的競爭,過于激烈的競爭是一個不好的狀態。這可能是一個很大的錯誤或者是以前很多經濟學中的誤導。我們能不能通過我們的努力,通過我們的視角達到不競爭的狀態?
我認為有兩種公司,一種是壟斷的公司,他們是這個國家或者這個行業唯一做這一件事情的人。如果你是做這件事情的唯一的人,那么你就處于非常有利的地位,而且利潤非常高。另外還有一些公司進行瘋狂地競爭,他們很難把業務發展得非常好。
開餐館這個業務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非??膳?,在北京不好做,在舊金山不好做,在硅谷不好做,因為餐館太多,而且最終很難把各個餐館區別開。
然而,在其它行業,包括信息技術行業,有一些公司特別成功,因為他們建立了某種形式的壟斷。在我的書里,我提出的例子是谷歌。
谷歌在2002年就成為領先的搜索引擎,它和甲骨文和微軟都不一樣,過去13年間它都沒有面臨任何競爭,而且產生了數十億、數百億美元的利潤,每一年都是如此,那么這是一個賺錢機器。
但是這樣一種壟斷和競爭之間的相互對比關系,大家理解得并不是很充分。其中部分原因是社會上通常對于壟斷有著非常復雜的看法,因為壟斷總是以非常糟糕的形式出現。我們有《反壟斷法》,我們試圖限制壟斷。
所以Google的CEO不會多談壟斷這件事。壟斷戰略藏于人們的視線之外。
結果,人們總結了Google的很多成功經驗,但卻離使Google的業務有價值的事實基礎相去甚遠。我們看到,很多勤奮的天才離開Google后,在過去的10多年間很少有人創立了成功的公司。原因就在于,他們的經驗都是在Google積累的,但他們卻不知道為什么Google取得了成功。他們認為是因為有免費的按摩和壽司,是因為Google雇傭到了聰明人,是因為公司文化……人們在創業的時候會被這些經驗誤導。我們不會投這些公司。
如何建立壟斷?
人們在談論企業的時候,總是要談到去追尋那些大的市場。如果有一個大公司要找大市場,這是對的。如果你是創業公司,就要從小開始,然后逐步壟斷這個小市場。因為最關鍵的不是市場的規模大小,而是你所占市場份額的大小。
比如,Facebook最初的市場只不過是哈佛大學的12000名學生。大部分投資者都會說這個市場太小,你不可能靠這個市場發展企業。但是Facebook的服務在十天之內從零達到市場份額的50%,這是一個很有希望的起點,然后不斷發展到其他的大學并且擴展起來。
美國過去十年一個比較大的失敗就是清潔能源行業,在這個行業投入了巨額資金,但是很少有公司到現在還能生存下來。那么清潔技術有什么問題?
我在書中描述了七個要素,這七點他們都搞錯了。其中一點就是他們沒明白應該找多大規模的市場。從2005年到2008年,如果你和清潔技術公司交談,他們說我們的市場非常大,這個市場叫能源市場,這個市場的價值有萬億美元,如果我們市場份額占百分之多少我們就有很多利潤。
但事實上在這樣一個市場上競爭特別激烈,每個人在巨大海洋里只是小魚,你也不知道你會遇到什么?而且很有可能你是活不下去的。
比如說有個一個薄膜光伏電池的公司,你可能覺得你比其他的薄膜光伏電池的公司都好,但是你要記住還有很多其他的光伏技術,太陽能技術,還有其他的可再生能源的技術,還有中國的公司可以和你競爭。所以這個市場非常大,競爭無處不在。因此關于壟斷,最初的市場要小,有限制,從中取得一些真正的優勢。
我一般喜歡這樣的企業,他有一些技術,這個技術要比別人好得多,這樣你可以獲得人們的注意,取得最初的突破。
比如亞馬遜一開始在美國是圖書銷售。它作為一個書店可以比實體書店的書的量多十倍,那么它可以產生一個質變。我們以前寫支票是七到十天才能夠提現,現在就可以立刻拿到現金,會快很多。因此你要比第二好的公司要好十倍才可以。
我們還可以看到一些網絡效應,使用這個服務的人越多,企業的發展越容易獲得壟斷。一開始總是非常困難。因此你如何吸引第一個人?第二個人?如何讓這些人參與進來?如果有了人那么網絡效應就非常有用。
有時候我們還看到規模經濟,規模經濟也是一種類型的壟斷,隨著你的規模越來越大,你的產品可以更便宜,你就可以獲得很大的規模經濟的優勢。
還有我認為特別重要的就是品牌,如果你有一個品牌,人們覺得這個品牌好,那么他們愿意為這個品牌付出更多的錢。比如可口可樂和百事之間的競爭,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兩個品牌已經深深扎根于人們的頭腦中。有的人喜歡可口可樂,有的人喜歡百事可樂,很少有人同時喜歡這兩個品牌,因此在這兩個公司之間其實真正的競爭是非常少的,因為他們各自的品牌都非常強大。
另外要獲得壟斷還要有非常棒的銷售策略,我們建設技術公司的時候總是要把技術和技術的銷售或者營銷結合起來。把這兩者平衡好很不容易,通常在技術領域很出色的人總是覺得技術或者科學本身就足夠了,而不需要告訴別人為什么技術和科學這么好。但是技術和銷售技術這兩者的結合非常重要,如果你有非常出色的銷售策略,那么你就可以做得很好。
如何避免系統性偏見?
有人經常問我這樣的問題,有哪些地方適合投資,在哪些地方會發生新的情況,我對回答這些問題總是感到很困難,因為我無法預測未來。
但是如果我非得給出答案,我覺得人們所談論的每一個技術主題在我的頭腦里他們都夸大了。如果你聽到“大數據”、“云計算”,你要盡可能逃離,這多半都是騙人的,有多遠跑多遠。
為什么對此要特別謹慎?因為這些關鍵詞和關鍵主題就像打撲克一樣是在虛張聲勢,你并沒有和別人不一樣的企業和產品。如果你說我們正在建設一個移動的平臺,使用大數據服務,實際上這是一個關鍵詞的不斷反復引用,這告訴我們投資人這個公司不太行。
由于這個原因,我覺得從另一方面被低估的是那些從某種程度上能夠找到一個小市場的企業,能夠找到一個人們還不是充分理解的行業,或者說他們拿出的概念大家還不知道怎么描述的公司。
作為投資者來說我們最大的挑戰就是找到這些企業,很多人都用一種傳統的方式描述他們企業。比如說谷歌在1998年開始的時候,說自己是一個搜索引擎,別人說我為什么要搜索引擎,我們已經有20個搜索引擎了,所以谷歌說他是搜索引擎可能有誤導性的,別人可能會認為這只不過就是一個跟別的搜索引擎一樣的一個搜索引擎而已。
它其實是一種特殊的算法,這個技術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這是非常關鍵的,有時候需要你仔細去研究,看它這個類別當中是否真正使用了完全不一樣的技術。
在我的書里面我曾經引用過這樣一句話,“所有的快樂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把它改寫了一下,“所有不幸的公司都是一樣的,因為他們無法擺脫同一個詛咒就是競爭,而所有幸福的公司都是一樣的,因為他們都是與眾不同的或者很獨特的?!?/p>
我們曾經有一本書有一個很驚悚的題目,叫做《競爭是留給失敗者的》,它的原意是一個不擅于競爭的人最后會失敗。
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理解一下這個題目,我們認為內心沉迷于競爭而忘記了其他更有價值東西的那些人才是失敗者。
我在加州長大,是在競爭非常激烈的環境中長大的。我記得八年級的時候,有個同學說四年之后你肯定能上斯坦福大學,的確四年之后我上了斯坦福大學。當時我整天沉迷于怎么樣進斯坦福大學,我從來沒有問過為什么要去斯坦福大學。
大學畢業之后我去了紐約的一個律所,當時仔細觀察一下周圍的人,會發現有很多不快樂的人在我們周圍,都是那些法學院畢業的律師。
后來我就離開了,人家開始給我發郵件說沒想到你會主動離開律所,后來他們和我聊天時說這是一個越獄的過程,終于從這樣一個沉迷當中解脫出來了。
有的時候你太沉迷于一種競爭或者一種身份的確認,在競爭當中你迷失了自己之后,你就不知道怎么樣去尋找更有價值的東西,這是我們不斷要去思考的一個問題。當你像發瘋一樣跟別人競爭的時候,當然最后失敗是不好的,但是即使你贏得了那場競爭,對你來說也是一種詛咒。
我在書里提出非競爭的狀態,我們投資者愿意不斷去尋找這樣一些企業。投資者有時候也經常去競爭,但是我們在進行投資的時候要去看,一家企業好像它看上去競爭非常激烈,但是它是不是一家值得我們去投資的公司?
所以什么是一家偉大的公司?一個沒有人去投資的公司是不是一家好公司?或者以前從來沒有過的想法這家公司提出來了,它是不是一個好公司?我們在投資的時候經常要問這樣一個問題,這是不是一家偉大的企業?
但是我強調的是這個問題的后半部分的問題,為什么我們會錯失很好的投資的機會?以前我們錯失很好的投資機會的原因是什么?這些問題有各種各樣的答案,有沒有一些系統性的缺陷或者有一些系統性的偏見?
我們決定進行投資的時候經常會被誤導。比如說Facebook的投資,前三年Facebook只是一個哈佛大學里的校園社交網站,投資者也不知道他被使用的頻率到底高不高,多不多,好不好,所以有很多對于價值的低估。
直到后來Facebook在2000年向更大的群體開放之后,我們才發現它的價值。我們當時投資了50萬美元,后來大家也知道變成很大的一筆投資回報。
但是我們一開始低估了Facebook,這里面有一個盲點,有很多的東西我們在當時很難進行估值很難看到它的價值,這就是問題的第二個部分。有什么樣的系統性的偏見,阻礙了我們發現這些偉大的企業的價值?也是同樣基于這樣的偏見,我們發現不了很多的商業所謂的秘密。
我們以前的同事,也是特斯拉的創立者,他創立了另外一家公司SpaceX,我們第一次踏出傳統的行業,進入航天行業,是在2008年。但是一開始沒有成功,后來這個項目做得還不錯,第三個項目會更好。那么他們已經投入了十億美元,也有美國宇航局的投資和合約,他們應該可以成功。因為火箭上天要先預付定金,所以整個資金現金流的狀況非常好,也是資本密集型的企業。
但是一開始我們的合伙人不喜歡這個企業。其中有一個看了這個項目給我們寫郵件說,我非常高興我沒有參與你們的這次投資,因為你們的火箭公司投資實在是太愚蠢了。
這樣一個企業好像是非常瘋狂的,但你了解火箭嗎?恐怕大家都不了解火箭,但是我們的競爭對手也對火箭一無所知。他們根本不會考慮在火箭公司進行投資,因此如果我們對火箭進行一下學習,并且進行投資,那么我們的優勢就會比別人大很多,因此如果把這一點系統性地想清楚,這是非常有利的。
(本文根據主辦方提供的速記整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