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究竟是誰殺了俄羅斯前副總理涅姆佐夫?

在俄羅斯前第一副總理、反對派政客鮑里斯·涅姆佐夫(Boris Nemtsov)2月27日深夜被槍殺后,有關幕后兇手是誰的猜測立刻彌漫全球。
西方媒體重點強調涅姆佐夫作為“反普京斗士”的身份,意味深刻,令人聯想。
普京則迅速出來表態,指責此案是“買兇殺人”,具有明顯“挑釁”意味,要求立即展開調查,并由他親自領導調查。隨后,俄政府提出涅姆佐夫遇刺原因的幾種可能性。一些小報則把焦點集中在涅姆佐夫中槍時的女同伴,提出“情殺論”。
目前,調查仍在進行中。
俄羅斯政府公布的幾種原因
“這個具有買兇殺人全部特征的殘忍兇殺,極具挑釁性。”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2月28日稱,普京對涅姆佐夫的親友表示慰問,并指示俄調查委員會、內務部、聯邦安全局的負責人組成聯合調查組,對案件進行全面調查。
負責調查該案件的俄羅斯調查委員會稱,案發時間、地點的選擇,以及槍擊本身都是有人“精心策劃”的。
2月28日,俄羅斯聯邦調查委員會在其官網公布了涅姆佐夫遇刺的幾種可能原因:一、行兇者欲利用死者身份的特殊性破壞俄社會穩定;二、正在調查此案件與伊斯蘭極端分子的聯系,因為涅姆佐夫生前曾因其對法國諷刺漫畫雜志遭遇恐怖襲擊事件的表態受到過威脅;三、涅姆佐夫遇害可能與烏克蘭國內沖突的關系;四、可能是生意或商業原因;五、可能是個人生活原因。
佩斯科夫在接受俄羅斯《生意人報》采訪時稱,無論是不是有組織的謀劃,買兇殺人是毫無疑問的。他判斷涅姆佐夫謀殺案與烏克蘭事件相關。”烏克蘭事件背景下的謀殺案是名副其實的買兇殺人,具有挑釁性質,發生謀殺事件總體上是在很情緒化、形勢激烈的背景下,而我們認為這種形勢與烏克蘭事件有關”。“很顯然,涅姆佐夫和基輔的各派人士都有密切聯系,他經常去那里,這不是秘密,誰都知道”。
俄強力部門人士28日晚些時候透露,目前調查的優先方向是“企圖破壞俄社會政治穩定”。這名人士還稱,或許有一些極右翼的極端民族分子涉案。他說,“射向涅姆佐夫的子彈是不同工廠生產的,這表明行兇者沒有固定的武器來源。”他認為,行兇者的犯罪行為并不專業。
普京暗殺論站得住腳嗎?
涅姆佐夫的支持者則使用“克里姆林宮墻外的謀殺”、“普京的敵人在克里姆林宮墻外遇害”來談及此案。
涅姆佐夫一直對克里姆林宮的烏克蘭政策批評不斷。在遇刺前夕,涅姆佐夫正在籌備一場定于周日舉行的反對俄羅斯對烏開戰的游行。他死前發布的最后一條推特呼吁民眾支持游行。
本月早些時候,涅姆佐夫在接受俄羅斯媒體《對話》(Sobesednik)采訪時,談到了對自己性命的擔憂。當時,這或許只是政敵間的一場普通“掐架”,但在他遇刺后,這句話也被多家西方媒體突出報道,暗示兇手可能是涅姆佐夫的政敵普京。
俄羅斯問題專家艾米·奈特(Amy Knight)認為“普京暗殺論”站不住腳。“普京在俄羅斯是如此受歡迎,他為什么要費盡心思干掉一個對他的地位幾乎沒有威脅的人?”
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認為,涅姆佐夫在克里姆林宮附近被不明分子槍殺事件是一場離間行為。他堅信“涅姆佐夫之死”不會帶來什么“政治影響”,更不可能對普京的支持率造成沖擊。
“涅姆佐夫對于俄政府來說并不是威脅。我對涅姆佐夫的死表示哀悼,但他在政治上對俄羅斯政府和總統普京本人來說都并不構成威脅。對比一下普京和俄羅斯政府的支持率,我們可以看出,涅姆佐夫的支持率只比普通公民略高出一點。”他說。
“情殺論”和“外國勢力插手論”
據警方透露,涅姆佐夫遇害前正和烏克蘭23歲女模特安娜·杜利茨卡婭在橋上步行。涅姆佐夫背后中了4槍死亡,而與其同行的杜利茨卡婭并未受傷。
據俄羅斯“生活新聞”網報道,俄羅斯執法機構消息人士稱,杜利茨卡婭前不久曾從莫斯科飛往瑞士做流產,腹中胎兒正是涅姆佐夫的,流產費用也由涅姆佐夫支付,不排除沖突可能因她而起。
也有分析稱,不排除槍擊事件可能與涅姆佐夫從國外贊助者處獲得的一筆資金有關。有調查者稱,涅姆佐夫曾不止一次前往烏克蘭,并與所謂的“黨派戰爭”代表積極聯系,“其目的是為推翻俄羅斯政府。他們可能給了涅姆佐夫一筆資金用于破壞俄羅斯局勢。”
俄羅斯“生活新聞”網還提出了另一種陰謀論——“涅姆佐夫成為了反對普京政權的勢力為了擾亂俄羅斯局勢穩定的‘犧牲品’。”
89%網民認為最終無法找到兇手
佩斯科夫認為,在俄調查委員會的正式報告公布之前,作出任何“捕風捉影的結論都為時過早”。
“現在下結論為時過早。徹頭徹尾的挑釁行為——這是眼下能夠作出的判斷。”佩斯科夫在接受“今日俄羅斯”國際通訊社專訪時說。他強調,人們眼下作出的評估和判斷容易情緒化。他希望人們不要去做捕風捉影的判斷,而應等待調查機關的正式報告。
沙皇時代,革命黨人刺殺沙皇事件屢屢發生,前蘇聯時代類似的刺殺事件也時常出現。近年來,數名知名記者和人權積極分子也遭殺害,例如反對車臣戰爭的烏克蘭裔著名記者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婭(Anna Politkovskaya),以及曾揭露俄羅斯政商界和犯罪集團勾結黑幕的美籍俄裔記者保羅·克列布尼科夫(Paul Klebnikov)。
這些案件大多都以“不了了之”為結局。
關于“最終能否找到刺殺涅姆佐夫的‘訂貨人’”的民調顯示:33009名投票網民中,回答“能”的占8%、回答“不能”的占89%、回答“難回答”的占3%。
不知“涅姆佐夫之死”會否能得到一個真正令人信服的答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