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象逛城市”,在歷史上不是頭一次
原創 瑤華 物種日歷
“十五頭野象在云南一路北上”的新聞熱度居高不下,觀眾的心情也從最初的新鮮興奮、在線圍觀轉變為對象群和對沿途居民安全的擔心。新聞報道稱,在象群40多天的遷徙時間內,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已近680萬元,所幸尚未造成人員傷亡;而象們一路向北,距離適合的棲息地越來越遠,命運未卜,令人更為憂慮。

應該說,這些象已經足夠幸運。在之前幾千年的時間內,中國境內的亞洲象被一步步擠出人類占有的地域,在事關生存的對決中,象與人的沖突以象的徹底失敗告終,在被捧為皇家祥瑞和威嚴化身的同時,更多的象死于殺戮。
從商人服象到希見生象
有人認為河南省的簡稱“豫”這個字來自于人牽象的造型。在商代,今天的河南一帶仍然不乏象群。甲骨卜辭里經常可見關于獵象的占卜,例如:“貞令目象,若”,意思就是令人去偵察大象的行蹤,因為這一工作危險系數很高,所以需要占卜會不會順利。
《呂氏春秋》里記載“商人服象,為虐于東夷。周公遂以師逐之,至于江南”,有人將其解釋為商朝人已經掌握了馴象技巧,用來攻打東夷,另一種不同的解釋是,商人并不是馴象作為戰斗工具,“為虐于東夷”的意思是他們經常向產象的東夷索取和象有關的進貢,令東夷不勝其苦。而且如果商人真能馴象為兵,那被周人打敗就很難解釋了(總不能說姜子牙有高達)。殷墟出土的文物中,象牙制品的數量和種類都相當可觀。

商代的雕刻象牙,藏于哈佛博物館 | Daderot / Wikimedia Commons
到了春秋時期,由于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中原一帶已經很難見到活的象了,所以韓非子寫道:“人希見生象也,得死象圖之,按其圖以想其生,故人所意想者皆謂之象。”這就是“想象”一詞的由來。
南方之美者,梁山之犀、象
《爾雅》里將“梁山之犀象”定義為南方的特產,這里的梁山并不是固定的一座山,而是對南方山地的統稱。在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特別是人口密度小、植被茂盛的地方,至遲到東漢時期仍然有較多的象。約成書于戰國后期的《禹貢》里,揚州(今淮河下游到長江三角洲一帶)、荊州(大約包括了今天的湖北和湖南)都盛產象牙。
王莽執掌新朝時,也有關于他選拔出“長人巨無霸(不是漢堡)”,能夠驅使虎豹犀象的記載。到了東晉時期,史書里尚有南越進貢“馴象”的描述,這些象可以為皇帝出行做前導,還能用來試驗橋梁的承重能力,后來卻因為傷人而被殺,朝廷便不再接受此類進貢。

被人控制,帶著腳鐐的象 | Pixabay
南北朝時期,隨著人類農業開發活動的影響,淮河流域的象已經少到一旦出現就能當個大新聞的程度了,人象矛盾也日益凸顯。根據史料記載,在公元538年的正月,東魏碭郡(現在的安徽碭山縣一帶)發現一頭巨象,被成功捕獲,送到首都鄴城(現在的河北臨漳縣附近)。當時的北朝人基本沒見過象,轟動程度可想而知,魏孝靜帝元善見將其視為祥瑞之兆,特意改年號為“元象”。
但這個為期兩年的年號沒有給他帶來什么好運,后來還是死于北齊文宣帝高洋之手。這頭大象的命運也不得而知,在寒冷的北方應該沒有活很久。南朝關于象的記載更多一些,例如在南朝宋蒼梧王時,江陵(現在的湖北荊州)城北來了三頭象,被荊州刺史沈攸之獵殺了。

曹沖稱象雕塑,藏于安徽名人館 | 圖蟲創意
從南北朝到隋唐漫長的時間里,頻繁的戰亂令人口大量削減,客觀上卻增加了適宜象群繁殖的環境,加之唐代處于氣候溫暖期,長江流域的象又多了起來。《太平廣記》里記載了一些相關傳奇故事:淮南的一個獵人因為幫象群射殺了一頭“其大如屋,電目雷音”的怪獸,得到了三百多支象牙的饋贈;閬州(現在的四川閬中)的一個樵夫因為救了一頭受傷的老象,獲得一支珍貴的、天然生成二龍圖案的象牙,胡商們爭搶購買,樵夫還是把象牙獻給了朝廷。
唐人筆記里還記載了“安史之亂”時期的一個故事,唐玄宗逃到四川時,安祿山命令將宮中豢養的舞馬、舞象都拉到了洛陽,要求大象起舞表演,“象則瞪目憤怒,略無拜舞者”。安祿山大為憤怒,命人將舞象以火燒、刀砍等殘忍手段殺死。

亞洲象 | Mohan Raj / Wikipedia
廣東地區長期以來都有吃象肉的傳統,“潮、循人或捕得象,爭食其鼻,云肥脆尤堪作炙”?,F在廣東東莞還有一條“象塔街”,名字源自于五代南漢時期禹余宮使邵廷琄建的石經幢,俗稱“鎮象塔”,取鎮壓野象、不再擾民之意。經幢上仍然可以辨認出“群象踏食百姓田禾,累奉敕下,著人采捕,驅括入欄、烹宰”的銘文。
唐代之后,經濟重心逐步由南移,南方人口加速增長,江淮流域也不再適合象的棲息。偶然見到的關于象的記載,基本都是破壞農田等負面消息,加之人對象牙制品的需求等原因,象的生存環境再度退縮。

亞洲象 | Pixabay
在面對象與人爭食的時候,古人的反應除了驅逐就是獵殺。明代嘉靖年間,廣西合浦縣的大廉山遇到了成群的野象到農田里吃莊稼,當地官員組織鄉民用柵欄、陷阱將象群圍住,令它們無法轉移,十幾只象三四天內就因缺水干渴而死,幸存的一只小象原本打算用來進貢,也沒有活下來,這于象來說是一次殘酷的屠殺,但當時對人是保護糧食的必要之舉。到清代末期,曾經過有大量象群的兩廣地區難覓象蹤,云南成為它們最后的落腳地。
朝廷的“馴象”活動
直到本世紀初,北京的公交車路線里仍然有“象來街”這一站,后來因街道改造消失。這個名字來自于明清兩朝的皇家馴象,以“象儀”彰顯“天威”,根據儀式的隆重程度,出場的象的數量也不一樣,比如在上朝時,大象會立在午門左右,待百官進入后兩兩把鼻子搭在一起,形成“戒嚴”的效果。
皇家飼養的象在明初主要來自廣西的進貢,后來直到清末都基本來自云南和東南亞。為了做好對大象的管理和照顧,在宣武門西側設有專門的“象房”,天冷時為象燒著專門的“地暖”,每年夏季三伏天還有“浴象”活動,將大象引到護城河里洗澡,圍觀群眾不計其數,幾乎是北京城每年一度的盛事。

表現僧人騎象的佛教圖畫 | Wikimedia Commons
清代因為受皇帝所信奉的藏傳佛教影響,將象視為祥瑞之物,宮中以“太平有象”為主題的器物也制造了很多。乾隆皇帝曾經命人畫過一幅“洗象圖”,畫中他cos成普賢菩薩的造型,欣賞著坐騎白象被清洗。
但吉祥物的名頭并沒有從本質上改變它們被圈養的命運,法國傳教士巴多明曾記載過一件事,康熙皇帝因為祖母孝莊太后得了眼病,命人殺大象取膽汁合藥,結果御醫解剖大象時,在肝臟附近沒找到膽,有人援引古書“象膽隨四時在四腿,春在前左,夏在前右”,在象腿里找到了“膽囊”,巴多明懷疑這很可能是淋巴組織,不過他很識趣地沒有當場質疑。

消失在一個時代末尾的大象 | Khunkay / Wikipedia
清末國力衰竭,東南亞諸國基本被西方殖民,貢象制度自然也就消失了。冰心的《再寄小讀者》里寫到,上世紀初北京動物園的前身“萬牲園”里養著“老得走不動的大象”,很可能是最后的皇家馴象。

原標題:《“大象逛城市”,在歷史上不是頭一次》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