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編譯局|經濟學人:裝上引擎,印度這頭大象能飛?

假如印度能出人意料地實現經濟起飛,它或許將成為全球經濟中前途光明的成功國家。但要做到這一點,印度必須拋棄其事與愿違的政策的遺產。這一任務落在財政部長阿倫?賈特里(Arun Jaitley)肩頭,2月28日,他將提交首份完整的政府預算報告。其所在政府系選舉產生,被委以打擊官僚習氣和助推經濟增長的重任。1991年7月,一份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預算報告令印度經濟向貿易、外資和競爭敞開大門。如今,印度需要同樣重要的舉措。
蓄勢待發
印度拿得出承諾,這些承諾未曾言說。其人民富于企業家精神,其12.5億人口中的大約半數不到25歲。印度還很貧窮,所以具備許多后來居上的增長空間:2013年其人均GDP(以購買力平價方式計算)為5500美元,相較之下,中國是11900美元,巴西是15000美元。由于各邦境內所征地方稅不一,印度經濟四分五裂,但跨黨派支持的全國性商品和服務稅可以創造出一個真正一體化的市場。增長的潛力就在那里,問題總在于是否能釋放出這種潛力。
樂觀人士指出,2014年第四季度,印度GDP同比增長7.5%,這一增速甚至超過了中國。但僅僅是一個很多人士認為值得懷疑的數字,完全無法令人興奮。遠為重要的是,印度經濟看上去處在越來越穩定的基礎之上。持續多年高于10%的通貨膨脹已經降低一半。經常項目赤字業已收縮;盧比價值堅挺;股市已興旺起來;對一個五分之四的石油需要進口的國家來講,商品價格大幅下降是一件天賜好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降低了對全球經濟的預期,而大致上將印度排除在外。
印度經濟被寄予厚望的真正原因在于,將來會進行更多改革。去年5月,憑借其改善經濟治理的承諾,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的印度人民黨(BJP)以較大優勢贏得選舉。他的政府在最初幾個月里致力于革新死氣沉沉的公務員隊伍,并開展了其他有益的基礎性工作。但是,對其作為改革家面貌的真正考驗將是賈特里先生的預算報告。
容易完成的工作將是以財政和貨幣紀律鎖定印度的優質財富。再就是,印度的公共部門銀行需要資本,并且,因國家無法提供資金,賈特里部長必須說服潛在的股東,這些銀行的管理將與政客們保持適當距離。
假如印度要繁榮起來,它需要進行大膽的改革,也需要與改革匹配的政治勇氣。那種屢經檢證的發展戰略,要將人們從赤貧的農業工作崗位轉移到更有生產效率并且薪酬更高的工作中。中國的崛起立足于出口導向型的制造業,追隨這一模式的空間有限。供應鏈貿易的增長已經減緩,并且,由于技術進步,制造業的勞動密集程度正在下降。然而,印度有可能比現在做得更好。印度擁有世界一流的IT服務業,但其IT業保持了高度的技術密集型,并且規模太小,乃至于無法吸收未來十年間進入勞動市場的9000萬到1.15億、通常受教育程度不足的年輕人。這個國家最大的希望在于采取混合型路線,在工業和服務業領域擴大參與全球市場。為實現這一點,賈特里先生必須致力于引入三個領域的改革:土地、電力和勞動力市場。
跑道上的龐然大物
所有這些在政治上都是敏感的,但沒有比購買土地更敏感的了。在中國,政府或許只是征用土地,農民是被遺忘的。但印度在另一個方向上走得太遠。在孟買建立第二個國際機場的計劃存在已久,但也擱置已久。上一屆政府任期屆滿前最后幾個月間通過的一項法案要求,對土地擁有者予以豐厚補償,研究大型建設項目的社會影響,在一項土地購買業務發生之前至少有70%的土地所有者同意,這令問題雪上加霜。莫迪先生已動用其行政權力廢除了進行重大投資時的同意條款。這是臨時性措施;莫迪先生需要令其成為永久性措施,并贏得那場政治爭斗:他需要以之展示,黃金地段沒有留給密友,而是留給了能創造就業機會的項目。
電力,更確切地說是電力短缺,也在阻礙印度經濟起飛。一項研究顯示,所有制造商中有半數飽受每周持續斷電五小時之苦。從國有壟斷企業印度煤炭有限公司(Coal India)延伸到配電廠的整個電網,存在嚴重的低效問題。本周開始面向電力、鋼鐵和水泥企業進行的第一次采煤許可拍賣是前進的一步(譯按:這次采煤許可拍賣已于2015年2月14日開始,將持續到3月5日)。需要更多努力來開啟配電方面的競爭。假如人們知道電力供應是可以信賴的,他們就將付清電價而遠離那些政客,即便如此,受政客恐嚇的監管者還是限定電價低于電力供應成本。
改革時機已經成熟的第三個重大領域是印度各邦以及全國層面令人倍感挫折的勞動法規。退讓是一場噩夢。一些法律可以追溯到1940年代:有一部法律規定的是一家工廠中痰盂的類型和數量。另一部法律規定,擁有一百名以上工人的企業需要政府的許可方能縮減規模或者關閉。為規避這類法律的管轄,一些印度企業保持小的規模,大公司則雇傭臨時工人。不到15%的印度工人擁有合法的工作保障。通過推動訂立新的、更簡化的勞動合同,給予工人基本保護但令企業的解雇成本不那么昂貴,賈特里先生可以繞開遏制特權這一政治上的困難。新的勞動合同或將僅適用于新雇員;目前工人群體中一小部分擁有最優保障的工人可能將繼續擁有這種保障。
在印度歷史上,逆境曾刺激了激進的變革。1991年的預算報告是對當時印度遭遇的國際收支危機的回應。當下的危險在于,伴隨通貨膨脹走低以及印度正在享受廉價能源對經濟的推動,這個國家的領導人會回避艱難的改革,而這種改革對于經濟的持續成功來講是必要的。回避改革或將是一個巨大的錯誤。莫迪先生和賈特里先生現在有罕見的機會為印度的經濟起飛加一把力。他們決不能浪費這個機會。
(聽橋譯自2015年2月21日出版的《經濟學人》,英文題:“A chance to fly”。)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