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漲知識|“六次產業”是個啥東東,過年回家教教你的父老鄉親

最近一段時間,“六次產業”成為農業領域的熱門詞匯。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一號文件都提出,要把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一、二、三產業怎樣融合、如何互動?“六次產業”的概念與之有啥關系?新常態下的現代農業如何實現穩糧、增收、可持續?
“六次產業”是個啥東東
普通葡萄收獲后,農民直接在地頭賣掉,每斤售價不過幾元錢;加工成葡萄汁、葡萄酒出售,利潤就會翻上好幾倍。如果是一個有品牌、質量可追溯或者反季節錯峰銷售的葡萄,身價更會大大提高。在葡萄豐收的季節,城里人來葡萄架下賞景、采摘、釀酒、吃農家菜,享受田園之美、動手之樂;農民也因此獲利不少,收入增加。
這,就是專家描述的通過完善加工、銷售、服務等環節,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撬動“大市場”的例子,我國很多地區已有成功實踐。
農業部經管司司長張紅宇表示,“六次產業”是一個形象的說法,與我國一直提倡的讓農業“接二連三”內涵一致,即鼓勵農戶搞多種經營,延長產業鏈條,不僅種植農作物(第一產業),而且從事農產品加工(第二產業)與流通、銷售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第三產業),以獲得更多的增值價值,為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農民增收開辟光明前景。“1+2+3”等于6,“1×2×3”也等于6,“六次產業”給農業帶來豐富的想象空間。
據介紹,“六次產業”的概念最早由日本學者在上世紀90年代提出。當時的日本社會面臨著農業后繼乏人、農村衰落的現象。為了激發農業發展活力,日本開始推動農業生產向二、三產業延伸,通過一、二、三產業的相互融合,形成生產、加工、銷售、服務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
專家介紹,“六次產業”在日韓地區發展得較好。在歐美地區,一些風景迷人的山村、湖區、牧場,既保留了傳統農業和畜牧業,還巧妙地將農業生產、手工制作、觀光旅游、體驗住宿等融為一體。
新常態下農業轉型升級成必然要求
張紅宇說,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農業發展到現階段的必然產物。新常態下對農業要有新認識,也要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民增收尋找新出路。農業本身就具有多功能性,不僅有生產功能,也有生態環境保護、文化傳承等功能。每一種功能都會衍生出無限可能。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說,在把農業僅僅作為第一產業的社會中,農業的生態社會效益在市場經濟中可能無法實現,而把農業升級為“六次產業”,農業的生態社會效益就可能通過市場機制得到實現。“發生在第一產業的增加值所占份額很小,絕大部分增加值發生在第二、三產業,這是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
提倡“六次產業”,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現實考量。當前我國農業生產承受著成本地板不斷抬升、價格天花板不斷下壓的雙重擠壓,農民單靠種糧利潤有限。“必須向農業的深度和廣度進軍,讓農民享受到全產業鏈的增值。過去講農業只講從種到收,現在則是從田間到餐桌。拉長的產業鏈條細分出無限的環節和就業崗位、增收機會,創造出很多新型業態,成為新的增長點。”張紅宇介紹,以休閑農業為例,2014年全國3200多萬戶農民從事休閑農業,年收入3300億,平均每個農戶增收1萬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葉興慶說:“在當前國際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只有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從田間地頭到餐桌的各個環節形成緊密關聯,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才能形成。否則,我國農業只能處在劣勢地位。”
張紅宇認為,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還面臨著資源環境硬約束的挑戰。“發展‘六次產業’,讓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有了新的方向,不僅在產出上做文章,還可以在其他方面做文章,不僅要保數量,還要保質量、安全和效益。比如東部發達地區、人多地少地區,要著重發揮農業的高附加值;在生態脆弱地區,要做好退耕還林、還草還湖、生態補償等修復工作,充分釋放這些地區農業‘接二連三’的功能。”
專家普遍認為,把農業轉型升級為新型的“六次產業”,是轉變我國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方向之一。只有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在現代農業發展中分配到高附加值,只有農業多功能的價值在市場經濟中得以實現,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才能建立起來,農業才能煥發出新活力。
應把增值收益更多地留給農民
李國祥認為,從我國的農業發展實踐來看,把農業升級為“六次產業”,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既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導,又要相關生產經營主體的努力,也需要全社會的關心。“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統籌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借助訂單農業和農產品電子商務等手段,通過新型的農產品加工業和餐飲業的發展,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的開發,把品質、安全、生態、文化等價值突現出來并形成品牌,讓消費者認同國內農業生產的價值,從而培育出新型的‘六次產業’,為我國農業尋找到一條新的出路。”
專家建議,政府要通過財政支農、稅收減免、金融支農、價格支持等手段引導和激勵農業及相關聯產業各類主體,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張紅宇認為,發展“六次產業”,除了要在觀念上突破傳統農業的束縛,還要實現經營模式、體制、方式等方面的突破。從過去的一家一戶分散式經營到新型、多元化經營模式,更多地發揮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作用,同時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上多做文章。“關鍵是要把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發展理念和組織方式引入農業,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形成全產業鏈,并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從產業鏈中獲得更多利益。”
葉興慶強調,目前提倡的一、二、三產業的融合互動,與之前的農業產業化、貿工農一體化有所不同,更多的是強調讓農民分享到二、三產業增值帶來的收益。因此,在“六次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在轉方式、調結構的過程中,必須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尊重農民意愿。“這種融合更多的是一個經營主體內部的產業融合,比如說以農戶或家庭農場為單位,把增值收益更多地留給農戶。同時還提倡以合作社的方式把農戶、家庭農場連接起來,從事農產品加工或流通。既尊重相對獨立的生產經營者的市場主體地位,又能將越來越細化的多個環節整合起來形成一個分工合作的有機體。”
葉興慶表示,不能把“六次產業”簡單理解為休閑觀光。發展“六次產業”,還是要圍繞農業生產本身做文章,如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發展產地初加工、富有當地特色的加工制品等等。尤其要創新流通方式,推動電商和實體流通相結合,支持發展直銷、配送、電子商務等農產品流通業態。同時還要注重城鄉雙向互動,實現城鄉之間的資金、人才、信息等資源要素的雙向流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