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鞭炮批判

與今天相比,工業革命之前的日常生活是寂靜而暗淡的,既沒有任何機械制造出來的巨大聲響,也沒有電氣燈光。人面對自然世界的畏懼心理,需要通過人為制造的巨大聲響和照亮黑暗的強光得到緩釋,燃放煙花爆竹(早期是通過燒竹節發出爆破聲)應運而生,并被賦予多層意思,成為節日慶典,婚喪嫁娶的必備節目。
工業革命以后,包圍日常生活的自然界秘密越來越少,它反而被人的活動所包圍。在機械制造的巨大聲響和強烈的電氣燈光面前,自然界顯得脆弱不堪,人對煙花爆竹的心理需求可以說大大降低。而且,煙花爆竹所制造的空氣污染、噪音污染和光污染與其它工業污染相疊加,更加危害人體健康。
從禮儀角度來講,燃放煙花爆竹,尤其是在燃放量最大的春節,已經從增加喜慶氣氛、驅鬼驅魔,變為讓相當一部分民眾反感的儀式。在舉行這種儀式時,一部分人的身體受到程度不同的傷害,個別人的生命財產受到威脅。公開或潛在的矛盾已經在燃放者與周邊民眾之間形成。
“禮之用,和為貴”,文明禮儀的作用,是造成人倫和諧,但是今天燃放煙花爆竹這種舊禮儀、舊習俗,顯然已經缺乏這樣的效果,而成了制造人與人之間矛盾沖突的行為。因此燃放煙花爆竹也就不成其為文明禮儀——重者引發人體傷害、嚴重火災,輕者至少是一種陋習。
實際上,一些已經明顯成為陋習的禮儀經過改良,呈現出新形態。如一些地方的寺廟里,已經沒有點蠟焚香,而改為電器顯示,惟妙惟肖,信眾并不認為這是信仰不虔誠的表現。
如果抱著“敬神如神在”的態度,對燃放煙花爆竹這種陋習的認知至少會有一個新視角,革除陋習的步伐一定會加快。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