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做口述歷史,人人都可以嗎?

澎湃新聞記者 林夏
2015-02-06 09:31
來源:澎湃新聞
? 私家歷史 >
字號

       
      
廣州中學生的口述歷史作業,圖片由廣州第四十七中學匯景實驗學校歷史科組謝惠華老師提供。

        2015年1月31日上午,6名高中生在上海市靜安區王家沙花苑的一間紅磚老洋房里接受關于口述歷史的培訓。這是公益組織“創益家”的一次歷史主題活動,這些高中生將在寒假走向敬老院,為80-90歲的老人寫下他們的個人歷史,并用文字、圖片、照片制作老人們的“記憶盒子”,“給未來留下記憶”。

        口述歷史是什么?誰都能做口述歷史嗎?該怎么做口述?史學工作者顧訓中在培訓中分享了他這些年來致力于從事“文革”親歷者口述歷史工作的經驗。

什么是口述歷史?

        口述歷史是指口頭的、有聲音的歷史,它是對人們的特殊回憶和生活經歷的一種記錄。“口述歷史興起的條件是技術的發展,錄音機和攝像機的出現使得歷史記錄的音視頻信息呈現成為可能。其價值在于留下當事人的記憶,補充傳統文字記載和器物歷史的不足,關鍵人物的口述甚至可能改變和修正文字記載的錯誤之處。更重要的是,它讓普通人登上了歷史的舞臺,讓歷史恢復為普通人的歷史。”顧訓中說。

        口述史學研究者楊祥銀曾在《與歷史對話——口述史學的理論與實踐》一書中介紹,口述史學這一術語正式產生于20世紀40年代。據美國口述歷史協會記載:“1948年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家阿蘭?內文斯開始記錄美國生活中顯要人物的回憶,從那時起口述史學作為當代歷史文獻研究的新手段而創立起來。”

        而中國的史學界早在1950年代便以采用社會調查和口述歷史方法搜集資料,大力推動“新四史”——家史、廠史、社史、村史。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協都有文史資料刊物,以及相關管理部門。近年來現代口述歷史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參與者不但有史學工作者,也有社會學、人類學、民俗學等方面的學者。一些高校和專業研究部門先后成立了口述歷史的專門研究機構,相關著作陸續出版,例如中國社科院在2003年就推出了《口述歷史》叢刊,2004年下半年中華口述歷史研究會成立,而國內第一本口述史學理論與方法研究學術集刊《口述史研究》也于2014年10月出版了第一輯,此后將于每年的6月和12月出版。

       
近年來的口述歷史相關著作

選什么題材做口述?

        上世紀末,英國BBC電臺和英國國家圖書館聲音檔案館曾聯合主辦英國歷史上最大型的口述歷史項目——“世紀之談:BBC千年口述歷史項目”(http://sounds.bl.uk/accents-and-dialects/millenium-memory-bank),選擇不同地區、階層、職業、性別的人來回憶在過去這個世紀里的經歷和感受,表達對21世紀的憧憬。

       
“世紀之談:BBC千年口述歷史項目”

        美國斯坦福大學口述歷史中心曾對從伊拉克、阿富汗前線返回的學生士兵進行口述訪談,并邀請這些士兵在紀念活動上朗讀本人在戰時與家人的往來郵件,凸顯聲音在歷史書寫中的作用(http://news.stanford.edu/news/2012/november/veterans-day-events-110812.html)。

        在中國,全國政協和地方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主辦的文史整理工作曾大量搜集偽滿統治時期的口述資料,編成《偽滿統治下的長春》、《偽滿統治時期的長春大學》等。此前這段歷史的主要資料來自官方,文獻資料、報刊雜志中充滿了混淆是非的言論,而口述則建構了另一種視角的歷史。

        可見,口述歷史的選題往往忠于時代的要求,也暗示了歷史焦點的轉移。比如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歷史上有不平凡的意義,女權運動、民權運動、反戰運動和反種族隔離主義運動等重要事件都發生在這個時代,相應地隨著這一時期社會史的興起,美國的口述歷史有突破性的進展。

        但口述歷史并非只適用于宏大歷史的選題,它同樣可以用于個人歷史的撰述。通過一個普通的歷史見證人的敘述,我們可以知道當時的人們如何看待一些歷史事件。

怎么做口述歷史?

        口述史學的實踐已經發展出一定的模式,基本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訪談前——確定對象、背景研究、類型確定、提綱擬定;訪談中——取得信任、仔細傾聽、重視互動、獨立空間、資料收集;訪談后——形成錄音記錄稿和文字整理稿、重要內容核準、交由受訪者求證、資料歸檔保存。

        背景研究是成功訪談的關鍵,除了資料準備以外,甚至還可以進行初步訪談,與受訪者建立良好的工作關系。“資料準備是你拉近與受訪者距離的一種方式,”顧訓中說,“在正式訪談中,取得對方的信任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在與對方不太熟悉的情況下。而事先了解受訪者(可能)經歷的事件,可能讓對方產生一種親切感,甚至幫助對方回憶起相關內容。”楊祥銀則提示,“初步訪談最忌諱的是交流過于詳細,這種情況極有可能出現。”他曾在與一位老教授初次見面時,由于話題投機,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聊了兩個多小時。但在正式的錄音訪談中,老教授就再也不愿意重復上次的談話了。

        準備訪談提綱時,可以設置令受訪者自由發揮的問題,也可以設置那些只需得到明確答復(是、不是、具體數據、時間、地點)的問題。在正式的訪問中,可以“由近及遠”,即從身邊的事情談起,“您的兒子現在做什么工作?”、“您最近身體怎么樣?”或者“由遠及近”,從對方可能印象深刻的過往談起。

        但事前準備是不可能盡善盡美的,最重要的還是在交流中仔細傾聽、注意互動、碰撞出火花,實際訪談的結果和預設甚至可能相反。顧訓中介紹,他曾經訪問一位70多歲的菜場老職工,談及過去的工作時非常激動和自豪。“菜場職工的身份在那時并不窘迫,相反,因為是國營菜場,在家家戶戶食品供應并不充足的年代,他的工作能夠帶來一些便利,有時還能幫助親戚朋友。”他給顧訓中展示了曾經獲得的勞動獎章,自豪感溢于言表。“這是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才會出現的特別現象,今天不會重現,也很難想象了。”顧訓中說。

       
1979年的崇文門菜市場一角

        訪談結束只是工作的開始,口述資料的整理和編輯無疑是巨大的工程。錄音帶和文字稿本是口述歷史的兩種載體,抄本是對錄音帶的一種文字詮釋,應盡可能地保留訪談的質量和講話者的個性。文字的版本顯然更便于研究者使用。據楊祥銀介紹,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研究室制作了從1948年到現在所搜集到的所有訪談的索引,點擊即可看到內容摘要。

訪談老人需注意些什么?

        口述歷史的訪談對象常常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對于一般人而言,最容易接觸到的訪談對象可能就是家里的長輩。面對他們,需要注意些什么?

        “首先要熟悉對方的背景,并表現出充分的尊重,”顧訓中說,“記者訪問政商人士,可以問題尖銳,但我們做口述歷史訪談老人,一定要表現出敬意。”

        訪談說到底是一種溝通的過程,熟悉對方的語言習慣、交流習慣才能保持對話的順暢。顧訓中還介紹了一些切入談話的小技巧:“和老人聊天,家庭是很好的談資。老伴、子女,往往是老人愿意聊的。童年、童趣也是能夠喚起溫馨回憶、讓人放松的話題。還有晚年生活,也是老人們關心的。”

人人都可以做口述歷史嗎?

        楊祥銀這樣介紹口述史學的“大眾化”:“在研究對象上,口述史學一反過去‘政治史’和‘精英史’的傳統,把歷史焦點轉向普通人民群眾。”口述歷史具有很強的操作性,理論上任何人都可以參與,任何人也都可以是訪談對象,但它同時對操作者的史學素養提出了要求。章詒和在談著名的口述歷史學者唐德剛時曾說:“別以為‘口述歷史’就是‘你說我記’,口述史的優劣與高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采訪者,取決于他的史學知識,社會積累和考證功夫。”

        在大眾性和專業性之間尋找平衡的同時,口述歷史和歷史教學已經有許多交集,這在它的發源地美國尤其明顯。美國國家社會研究理事會有一本小冊子《課堂上的口述歷史》,提供了“怎樣從事口述歷史”的系列方法;每年有40萬名學生和2萬名教師參與美國各地區和州的口述歷史教學競賽,并有一些頗受關注和稱贊的項目,如南金斯頓中學和布朗大學曾聯合主辦口述歷史項目——“整個世界在注視:1968年的口述歷史”和“奶奶,你在戰爭中做些什么?”

        在中國,近年來口述歷史走進課堂也是一個趨勢。以下是廣東省廣州市第四十七中學匯景實驗學校的初中歷史寒假作業:

        “家族,是一個人生長的根,成長需要知道自己的起源和根系在哪,才能讓自己在漂泊中找到可依靠的地方。雖然孩子們還小,不懂得尋根問祖,但希望他們能先從身邊的人開始找起,先學會問問祖輩,先學會跟祖輩溝通了解,知道他們的艱辛,任何成功都是來之不易的。所以2015年的歷史寒假作業為《家族遷徙之尋》,內容:1.找尋三代之內的家族成員,構建家族樹,形成家族思維概念。2.問問祖輩成長的經歷,請用400字介紹采訪過程及其內容(選擇一些有特點或時代特征的事例)。3.繪制家族遷徙的路線圖,參照地圖,可大范圍省市間的遷徙,也可小范圍市內的遷徙。要求:用A4紙完成,采訪內容要電腦錄入打印,家族樹和遷徙路線可手工繪制。

        因為這是一份長期的作業,以后三年會不斷延續和尋找更久遠的祖輩,所以請用透明檔案袋的形式上交,注明班級和姓名。備注:如有成長經歷不方便透露的地方,可用化名代替,請注明。”

       
中學生在訪問自己的外公。圖片由廣州第四十七中學匯景實驗學校歷史科組提供。

        和“記憶盒子”公益活動一樣,我們從中可以看到,當文字、聲音、光影都成為記錄和表達的方式,口述歷史在走向民眾、走向中學、走向家庭的同時,也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了更加豐富的表現形式。

        

        閱讀鏈接:

        楊祥銀:《與歷史對話——口述史學的理論與實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楊祥銀主編:《口述史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沽源县| 呼图壁县| 垫江县| 平乐县| 昌图县| 无极县| 青海省| 潮州市| 平和县| 田东县| 健康| 珲春市| 长治县| 石屏县| 健康| 舟曲县| 原阳县| 林州市| 罗山县| 汕尾市| 合肥市| 黄山市| 石城县| 福建省| 南丹县| 太仆寺旗| 固安县| 论坛| 射洪县| 浏阳市| 长岛县| 绍兴县| 海兴县| 琼海市| 黎城县| 广东省| 阜南县| 多伦县| 江孜县| 利川市| 集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