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經常讀書會讓人更加善良嗎?耶魯心理學教授說,不會

保羅·布盧姆
2015-01-30 13:58
來源:澎湃新聞
? 翻書黨 >
字號

【編者按】

        嬰兒有道德感嗎?我們是如何成為有道德之人的?理性思考對道德決策來說無足輕重嗎?

        在《善惡之源》一書中,耶魯大學最受歡迎的心理學教授、《科學》雜志評出的Twitter上最有影響力的50位明星科學家之一的保羅·布盧姆,把心理學、行為經濟學、進化生物學和哲學融為一爐,力圖探索我們究竟如何超越先天道德的局限。與此同時,他還研究了黑猩猩、心理變態者和常春藤教授們的道德,探索了我們對性、政治、宗教和種族問題的令人困擾的道德感覺。

        澎湃新聞(thepaper.cn)經授權摘編《善惡之源》中《如何成為一個好人》章節。問題來了:閱讀能讓人成為一個好人嗎?

       

道德圈:我們的同情“變得更加溫柔,延伸至所有種族,延伸至低能兒、殘疾者和其他對社會無用的成員,并最終延伸至低等動物”

        人類道德態度的變化可以通過所謂“道德圈”(the moral circle)來加以衡量。“道德圈”的比喻最早是由19 世紀的歷史學家威廉? 萊基(William Lecky)提出來的,但它之所以取得如今的知名度,還得歸功于彼得? 辛格和他在1981 年出版的著作《不斷擴張的圈子》(The Expanding Circle)。“道德圈”里包含的都是我們關心之人,他們對于我們來說十分重要。

        萊基認為,道德圈一開始很小,后來隨著時間的發展,道德圈不斷擴張:“人類最初降臨于世的時候,他們的仁慈善心和自私本性比較起來,力量簡直微不足道;而道德的作用就是逆轉這一局面……仁慈善心曾經只限于家人,后來圈子逐漸擴張,首先擴張到一個階級,然后擴張到一個國家,再后來擴張到國家聯盟,之后擴張到全人類。最后,就連我們對動物的感覺也受其影響。”

        達爾文也贊同萊基的看法,他在《人類的由來》(The Descent of Man)中引用了這段話,并進一步觀察到,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的同情“變得更加溫柔,范圍也愈加寬泛,延伸至所有種族,延伸至低能兒、殘疾者和其他對社會無用的成員,并最終延伸至低等動物”。

        達爾文在文中特別提到“其他對社會無用的成員”,這讓我們想到不少東西。第一點就是,1871 年迄今,我們對特定群體的稱呼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現在沒人會隨隨便便地把精神和身體殘障人士形容為“無用”了。第二點,也是更重要的一點,推動我們道德圈擴張的引擎絕不可能是純粹的自利之心。道德圈擴張并不一定能給予我們什么物質回報,更加關心“低能兒”和“殘疾者”并不能給我們帶來利益。

        但有一種力量確實可以擴張道德圈,那就是個人接觸——如果一群地位平等的人心懷同一個目標,并共同為之努力,那么他們之間的個人接觸往往就能消除偏見。軍隊和運動隊就是兩個最常被人列舉的例子。

        而在20 世紀50 年代也有不少研究證明,在其他許多情況下,個人接觸也擁有強大的力量,比如居住在廢除種族隔離制度的公共房屋里的白人家庭主婦,或者分配到黑人搭檔的白人警官。所以說,父母試圖通過把孩子送入種族多元化學校來熄滅孩子心中的種族主義苗頭,其實也不無道理——因為在適當的接觸條件下,孩子會擴張自己的道德圈,把其他種族的成員也包括進來。

聽故事擴張道德圈

        道德圈擴張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聽故事”。哲學家瑪薩? 諾斯鮑姆曾解釋過聽故事的重要性:故事如何幫助兒童對他人產生共情,并最終認同他人——雖然他們的觀念和身份可能和兒童自己大相徑庭。她說道:“我們身邊隨處可見‘人形事物’,但我們和他們又有什么關系?……童年時代聽過的故事教導我們,應當掀開面具去了解生命的本質,了解隱蔽在外形之下的內心世界。久而久之,聽故事就會讓我們養成習慣,猜測他們的外形其實和我們差不多,無非都是感情、愿望和心智的容器,而這些內在東西在某些方面也和我們差不多;聽故事還會讓我們養成另一種習慣,認識到不同的社會環境會對內心世界加以不同的斧鑿。”不過要想理解他人想法,聽故事也并非必不可少。如前所述,就連一歲兒童也知道自己周圍的“人形事物”擁有和自己截然不同的情感、愿望和心智。但是諾斯鮑姆談論的是“習慣”,而不是“能力”。所以我們確實應該認真考慮一下她的觀點,也許聽故事真能讓我們更習慣于理解他人的想法。另外,我們身邊還有許多一般不會顧及的“人形事物”。

        比如我過去幾乎從未想過,單獨監禁的囚犯將會承受怎樣的痛苦,但在我讀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新聞報道之后,我的感受就不一樣了。故事不單可以通過一個又一個的案例來激發同情,還可以引導我們質疑自己的道德原則和行為習慣。正如心理學家史蒂芬? 平克所說:“通過外國人、探險家或歷史學家的描述來觀察他們眼中所見的世界,可以把你心中毋庸置疑的規范(‘就應該這樣做’)變成局外人的冷眼旁觀(‘我們部落現在碰巧這樣做’)。”希羅多德之所以要講述那個關于希臘人和印度人的故事,也是想表達同樣的觀點。旅行能開闊視野,而閱讀文學作品亦是一種旅行。

“文學世界就是一個道德混亂的世界”

        不過也有人提出反對,認為這個解釋忽略了文學作品中的道德復雜性。文學評論家海倫? 文德勒(Helen Vendler)寫道:“藝術作品擁有復雜的心理和道德動機。對于任何深明其妙的人來說,把虛構小說當作道德興奮劑或者道德催吐劑,都是不能容忍的。”法學家理查德? 波斯納(Richard Posner)也指出,很多偉大的文學故事表達的價值觀都極為可怕,比如《伊利亞特》中描寫的強奸、掠奪、謀殺、人畜獻祭、納妾制和奴隸制,以及莎士比亞和狄更斯作品中描寫的反猶主義、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凡此種種,難以計數。波斯納因此總結說:“文學世界就是一個道德混亂的世界。”

        他還注意到,幾乎沒有任何證據顯示,經常讀書的人會比其他人更加善良。比如納粹黨人中很多都以有文化修養聞名。據說約瑟夫? 戈培爾(Joseph Goebbels)就很喜歡古希臘悲劇。不過有些心理學家可能會提出反對,因為最新研究發現,經常閱讀虛構小說的人,在社交技能方面要比偏愛閱讀非虛構作品的人稍微強一點。

        但就算這種關聯性確實存在,也并不意味著經常閱讀小說的人就比其他人更善良。而且我們也不清楚究竟是什么造就了這種關聯性;也許并不是閱讀小說讓人變得更善于交際,而是善交際的人更喜歡閱讀小說。

        女性閱讀的小說比男性多,也許是因為女性從某些方面來說比男性更善于交際。我們實驗室以前的一位研究生珍妮弗? 巴恩斯(Jennifer Barnes)曾經對此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她發現,因為患有輕度自閉癥而缺乏社交能力的成年人對小說的興趣比正常人要小。盡管我們已經證明,一個人的社交能力和共情能力確實會影響他對小說的興趣,但我們還不能完全肯定這種影響是否也能反過來進行。

        不過,在正確的時間閱讀正確的小說確實能對人產生影響。有不少重要的歷史證據指出,文學、電影和電視劇之類的東西確實曾經影響過人類歷史的走向,這也許能幫助諾斯鮑姆反駁波斯納的觀點——也許納粹分子確實讀了不少書,但是他們沒有讀“正確”的書。哈麗雅特? 比徹? 斯托(Harriet Beecher Stowe)在1852 年出版了《湯姆叔叔的小屋》。

        這是19 世紀最暢銷的小說之一,曾幫助白人從黑人奴隸的角度來反思奴隸制,在改變美國人對奴隸制的態度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而狄更斯的《霧都孤兒》則促使19 世紀的英國人努力去改變貧民區兒童遭受的厄運;亞歷山大? 索爾仁尼琴的作品讓人見識到古拉格勞改營的恐怖;《辛德勒的名單》和《盧旺達飯店》之類的電影則擴展了我們的認知,讓我們了解到他人的苦難(可能是生活在過去的人,或者是生活在其他國家的人)——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永遠不會碰見他們。

        讓我再來舉個更近一點的例子吧。請想想最近幾十年來,美國人對少數族裔和性小眾的態度發生了多么激烈的轉變,而這一變化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電視——我們經常會把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里的角色當作我們的朋友。成百上千萬美國人都會定期收看《考斯比一家》(The Cosby Show)和《威爾和格蕾絲》(Will and Grace)之類的電視節目,他們也就常常會接觸到節目里那些快樂風趣、毫無威脅感的黑人和同性戀者。電視節目也可擁有不容小覷的力量;過去30 年來,美國人道德變化背后的最大推動力也許就是情景喜劇了。

真相是:有些故事可以擴大我們的道德圈,因為它們會讓聽眾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但也有些故事會縮小我們的道德圈,因為它們會把“內群體”之外的人描述成邪惡或令人厭惡之輩。

        當然我也得承認,這只是我的直覺而已;但我可以從其他國家找到佐證——電視機的出現會對當地的道德信仰產生顯著的影響。羅伯特? 詹森(Robert Jensen)和埃米莉? 奧斯特(Emily Oster)發現,在印度農村地區居民開始安裝有線電視之后,去學校讀書的當地女性更多了,婚姻暴力變得更難以被人接受,就連生孩子重男輕女的觀念也得到減輕。詹森和奧斯特認為,上述變化都可以歸功于肥皂劇——人們在安裝電視后常看肥皂劇,而肥皂劇往往表達的是更具世界性的普遍價值觀。科學家在巴西和坦桑尼亞也發現了類似的現象。

        不過,沒有任何一條自然法則指出,故事向我們傳達的信息在道德上就一定是良善的。有些故事可以擴大我們的道德圈,因為它們會讓聽眾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但也有些故事會縮小我們的道德圈,因為它們會把“內群體”之外的人描述成邪惡或令人厭惡之輩。我們既有《湯姆叔叔的小屋》和《辛德勒的名單》,也有《一個國家的誕生》(Birth of a Nation)和《錫安長老會紀要》(Protocols of the Elders of Zion)。任何關于道德變化的理論都必須解釋,為什么擴大道德圈的故事要比縮小道德圈的故事更暢銷?而且歸根結底,我們為什么要創造出表達善意的故事呢?

     

書名:善惡之源(Just Babies: The Origins of Good and Evil)

作者:[美] 保羅?布盧姆(Paul Bloom) 著 青涂 譯

定價:49.90元

頁數:215

出版時間:2015年3月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佳木斯市| 广宗县| 东乡族自治县| 凤城市| 保靖县| 张北县| 阳谷县| 巴南区| 古蔺县| 元氏县| 东台市| 揭阳市| 梁平县| 伊宁县| 无锡市| 临邑县| 泰来县| 神池县| 太仓市| 项城市| 繁昌县| 长岛县| 扶余县| 彭泽县| 招远市| 高阳县| 玉门市| 固原市| 玉溪市| 青神县| 米易县| 北流市| 宁化县| 信丰县| 马边| 中宁县| 新丰县| 景德镇市| 清水河县| 临朐县| 迁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