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施耐德電氣中國區總裁:選好路徑工具,企業綠色投資未必昂貴
“2060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標志著中國經濟開啟長期低碳轉型模式,“十四五”規劃也指出,未來五年將是“碳達峰”關鍵窗口期。可持續發展、綠色轉型不再是企業自身“高標準嚴要求”的加分項,而是一道關乎生存的必答題甚至“及格線”。
但碳減排改造意味著要有一定的投入,綠色轉型壓力之下,高碳的“棕色行業”尤其進退維谷。今年3月,渣打銀行在訪問全球250家大型企業高級管理層和100位投資專家后發布的調研報告顯示,企業轉型最大的阻礙是缺乏資金,而那些碳排放量高的產業和企業要轉型到凈零排放尤為艱難。約64%的受訪企業高層認為,公司由于要承擔轉型相關的替代技術費用而導致轉型受阻。
對于高耗能的重工業和制造業來說,綠色轉型與經營效益如何平衡?施耐德電氣全球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尹正近日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稱,如果回溯十年前,確實存在低碳減碳技術不足和昂貴的問題。目前,技術的可用性和成熟性已大幅提升。企業制定好適合自身的綠色轉型路徑,選擇好相應的伙伴和工具,前期投入未必很高,且可以較為快速地收回成本、帶來收益。

施耐德電氣全球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尹正
事實上,除了滿足“碳合規”的外部約束,企業走向碳中和的綠色改造過程也將倒逼企業提升管理精細化水平,降低包括能源在內的運營成本,提高能源效率和運營效率,從而提高企業的整體競爭力。
當前,邁向碳中和的有效方法是提升新能源比例、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增加電力使用比例。尹正指出,由于新能源與電氣化受到行業限制,對于大多數企業而言,數字化是促進碳中和的最佳工具。“數字化提供了衡量和分析能耗的基礎,并通過整合管理降低能耗,同時促進了新能源和循環經濟的發展。”
尹正表示,從施耐德電氣在全球41個國家完成的230個項目來看,企業的碳足跡實現了最高50%、平均20%的優化;節能降耗方面,實現了最高85%、平均24%的優化,綠色改造投資回報時間最快僅0.75年。實踐證明,綠色改造與數字化改造的投資回報軌跡有相似之處,而且,數字化正是實現綠色發展的最佳武器。
以施耐德電氣為太古地產近200萬平方米的6大商業綜合體項目提供的數字化解決方案為例,在加速全企業數字化與低碳可持續發展同時,每年預計將產生近1000萬元的能效收益。
尹正建議,碳中和是一個系統工程,對內對外都需要系統的規劃設計。企業要在戰略規劃階段就對減碳進行系統性的通盤考量:從企業內部來說,這涉及設計、制造、運輸、回收等各個環節,企業要將可持續發展融入業務的方方面面,并及時部署相關技術來衡量、執行和管理減碳過程。從外部來說,這涉及供應鏈和生態伙伴的管理和配合。
在全球性的減碳浪潮及疫情后世界綠色復蘇大背景下,綠色供應鏈備受推崇。近兩年來出現的一個新趨勢是,大型跨國采購商將供應鏈減排納入自己的氣候目標。
大企業的資源、技術、人才儲備相對豐富,且規模效益顯著,綠色轉型相對容易。由大企業推行的綠色采購策略,有助于引導供應鏈上的中小企業向更高能效、更低碳排放水平靠攏。
施耐德電氣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該公司承諾,到2025年,在公司運營層面實現碳中和;到2030年,在公司運營層面實現凈零碳排放;到2040年,供應鏈運營層面實現碳中和;到2050年,供應鏈運營層面實現凈零碳排放。
具體執行路線上:施耐德電氣計劃到2025年,將自身工廠的能源效率再提升15%,并建立150個“零碳工廠”;在供應商層面,通過綠色采購和培訓賦能,到2025年將使前1000名供應商在運營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減少50%;在物流層面,到2025年,實現公司1/3的車輛為電動汽車,2030年全部采用電動汽車。
尹正說,從全價值鏈的角度來看,施耐德電氣的絕大多數碳排放來自供應鏈,而非自身工廠。碳足跡、碳減排、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設定和履行都離不開供應鏈,全供應鏈減排是降低企業、行業碳排放的高效方式。從企業數量上來看,中小企業占我國工業企業的90%以上,其減排意愿沒有領軍企業強烈。但通過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對中小企業提出約束性要求并與之分享相關經驗技術,可以有效推動后者的碳減排進程,實現生態圈的整體減排。
“應對氣候變化最終還是要靠技術。”尹正認為,對企業而言,數字化技術是減碳的有力武器,不僅能同步實現高效和可持續、促進電氣化和新能源使用,并且能幫助制造業實現循環經濟,減少廢棄物和工業填埋,減少“棕地”,實現系統性的減碳效果。因此,通過選擇數字化工具,選好合作伙伴和融入綠色供應鏈,中國企業可以盡快開啟綠色改造,同步獲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