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初心之路|“小巷總理”胡靜琴:小社區里構建“大同”社會
在沈陽,有一個社區內大部分小區沒有物業,而是居民自治;社區里還有養老院,空巢老人吃飯、洗澡、修腳、理發都能在社區解決;誰家燈不亮了、門壞了,會有志愿者上門服務,不收一分錢;小區的黨支部和業委會成了居民自管自治的主心骨,居民習慣了遇事商量、共同解決,出了“小家”還有“大家”。
這里就是沈陽市南湖街道文安路社區,社區內有19個園區,7942戶居民,下設22個網格黨支部。今年70歲的社區第一書記胡靜琴已在這里工作了20年,她習慣了每天7點不到就在社區里“巡視”,路面有沒有亂堆亂放,樓道有沒有私搭濫建,墻面有沒有小粘貼……
胡靜琴說,正是靠黨員帶頭、發動群眾,每個人都把小區當做自己的家,文安路社區才從過去的“棄管小區”發展到今天的“事事有人管”小區。20年來,胡靜琴將自己的全部心血傾注于小區建設,被人們親切地叫做“小巷總理”。
在文安路社區,老人們吃飯、洗澡有人管;社區里綠化、維修有人盯;逢年過節,居民們端出拿手菜一起團聚,掛燈籠、寫對聯……在這里,胡靜琴和居民志愿者們構建著自己的“大同”社會。

胡靜琴在會上分享經驗。受訪者供圖
居民自治,將“棄管小區”打造為“典范社區”
在胡靜琴看來,小區治理是社區治理的基礎,小區穩,社區才會穩。如今的文安路社區和諧有序,是沈陽市社區治理的典范,時常被參觀學習。而在十幾年前,胡靜琴剛來的時候,小區無人管理的情況很普遍,垃圾成堆、蚊蟲亂飛,居民怨聲載道。
20年前,原在省直機關坐辦公室的胡靜琴,來到了南湖街道的社區工作,她的第一個崗位是社區衛生主任,上任處理的第一樁事情就是下水管外溢。當時,胡靜琴到現場一看,發現糞便已經堵滿樓道,居民無法進出,幾個干活的保潔員,一個腿有病,一個眼睛有毛病,還有兩個屬于精神殘。
“我當時真的不知道心理是什么滋味。”胡靜琴說。她冒著大風,及時找產權單位維修,總算把這事處理了。
此后不久,胡靜琴調到了文安路社區任代主任。剛上任,她就啃下了一個“硬骨頭”——煤氣開栓。當時社區的煤氣地下管網已經建好8年了,但因8戶不同意入戶開栓、怕破壞裝修,社區400多戶居民都無法通煤氣,老人、小孩還得推車往家拉氣罐。
為此,胡靜琴挨家挨戶勸說,找開發商、找煤氣公司,三個月磨破嘴皮,終于做通各方工作,管道得以入戶施工。
那時,文安路社區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小區棄管。2000年后的幾年,社區內的多個小區陸續被物業、產權單位棄管,突發事件接二連三。一個小區被棄管后,一晚上連著4戶被盜;另一個小區的物業在一天內突然撤走,小區變得垃圾滿地、蟲子亂爬、塑料袋滿天飛。
胡靜琴回頭反思,覺得問題出在小區管理效果和居民預期之間差距太大上,管理方收不上費,居民還怨聲載道,由此陷入惡性循環。從那時起,在胡靜琴的帶領下,多個小區逐漸走上了“自治”道路,實現了“黨支部”加“業主委員會”兩級組織管理。

文安路社區業委會培訓,胡靜琴主講。受訪者供圖
“日常維修、收費、停車、綠化,都由兩級組織共同研究決定,居民都能參與其中。”胡靜琴介紹,這種自治方式逐漸探索實施后,收費解決了,管理解決了,還產生了一批能吃苦、能戰斗的居民志愿者。
2006年3月,文安路社區創立了全國首家公益性協會,在社區建立了16個業主委員會,目前小區的自治管理已經運行了13年,穩步推進了6個棄管小區實行業主自治管理物業,18個小區業主停車自行管理,形成了園區自我管理、服務費用自我收繳、治安環境自我維護的局面,涌現了以黨員為骨干的一大批志愿者隊伍。
“我來這20多年,骨干志愿者們跟我干了20多年,有的80多了還在操心社區的大事小事。”胡靜琴說。
黨建引領社區建設,退休干部變身業委會主任
在胡靜琴看來,文安路社區的氛圍和諧、管理有序,這得益于黨建引領的核心作用。
2020年初,新冠疫情發生后,還沒等黨總支安排,22個網格黨支部已經把值崗排班表報了上來,57名黨員志愿者自愿站崗,守護家園。“22個黨支部,就是22個戰斗堡壘,有事就能‘提溜’起來。”胡靜琴說。
胡靜琴介紹,目前,文安路社區先后在14個小區建立了2600平米的黨員群眾活動場所,使黨員活動有場所,在家門口就能找到組織。
“社區黨建太重要了,央企、國企老黨員退休后,剛一回家,多少有點失落,沒著沒落的。我們社區黨支部,就是要通過我們的工作,讓他們的心穩定下來,讓他們知道組織還在身邊。”胡靜琴說。

文安路社區的安檢法園區舉行黨支部換屆選舉大會。受訪者供圖
在社區各個黨支部的組織下,各樓門的黨員緊密團結,發揮作用。有人積極參加黨支部活動,義務講黨課,淵博的學識、豐富的經歷、鮮活的語言經常獲得滿堂彩;有人發揮專業特長,在社區里義務開展心理咨詢、法治教育等,讓專業知識進社區;還有人從單位管理崗位轉向社區管理崗位,有小區的業委會主任即由一位退休的副廳長擔任,他管理嚴格,賬目公開,一改小區無序松散的局面。
作為社區黨委書記要如何抓好黨建,胡靜琴的認識經歷了由深到淺的過程。
2003年,非典突如其來之時,社區黨員干部和志愿者們逐家逐戶的排查,到車站、機場接人。胡靜琴記得,當時區委書記前來檢查工作時對她說,“你是社區的黨委書記,你要有個理念,我這個地方不能出事兒!”這件事對胡靜琴觸動很大,讓她明白社區工作不僅僅是日常瑣事,更有沉甸甸的政治責任。“我就是這個大家庭的管家人,要對全家人的負責。”
自此,胡靜琴更是一心撲在社區工作上。至今,社區先后獲得了“全國文明單位”、“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和諧示范社區”、“全國文明社區示范點”等榮譽200余項。
社區養老:全托、助餐、洗澡、理發、修腳都在家門口
做好社區工作離不開兩條腿。多年來,胡靜琴有空就入戶走訪,尤其是獨居老人家,胡靜琴跑得尤其勤。“上老百姓家一看,老人太難了。社區養老這個事,刻不容緩。”胡靜琴說。
她把缺少兒女陪伴、日日向外眺望的老人叫做“望窗族”。每次去這樣的老人家走訪,她都很難出門,老人會拉著她不停地說話,他們太缺乏陪伴了。
胡靜琴記得,她曾經接到一位老人的電話,希望社區能幫忙找個人把他從六樓背下來,曬兩個小時太陽再背回去,老人自己出錢。還有一位重病老人,家里沒人,躺了兩天不能動,最后是鄰居發現他好久沒出來,拿備用鑰匙開門,才發現老人已昏昏沉沉。
“特別是一些老人長期孤獨、精神抑郁,這該怎么解決?我們社區有責任破解這個難題,因為老人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胡靜琴介紹,為此,文安社區已推出了電話關愛服務,志愿者會在固定時間打電話給獨居老人,保持聯系,關照身體,若有不適就及時上門。
而這只是文安社區養老、助老服務的一角。從2014年開展養老服務起,文安社區在區政府和街道辦事處的支持下,創辦了萬家宜康文安路居家養老中心,主要接收失能半失理老人長期居住,目前年齡最大的老人已經104歲。
此外,社區還為老人提供理發、修腳等服務。胡靜琴介紹,這些服務都是社區引入的公益資源,不收費。“老人修腳之后,能好好走路了,那種笑是發自內心的笑。”胡靜琴說,社區服務就是要踏踏實實地做事,讓老百姓看得到、摸得到。

文安路社區老年人公益修腳服務。受訪者供圖
2020年10月,為了解決養老服務中的短板,文安社區與駐街企業緊密合作,構建了文安路社區居家養老緊急救援服務網絡,社區老人直連120,老人家安裝了定制電話,可以一鍵直撥120,同時會通知社區志愿者陪診并通知老人家人。胡靜琴介紹,開通近1年來,“社區直連120”已挽救了13位老人的生命。特別是2020年10月27日凌晨,120及時挽救了一位84歲突發心肌梗塞的老人的性命,家屬非常感激。
胡靜琴介紹,目前文安路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占到總人口的20%。社區開展的老年助餐服務,每餐三菜一湯只要7元,很受老年人歡迎。同時,社區開展了助浴服務,65歲以上也只要7元錢。
“下一步我們的食堂要擴大,讓更多老人能吃到。我們還在探索,怎么加強居家養老服務,讓老人不出門也有人來照顧。”胡靜琴說。

文安路社區老人助浴服務。受訪者供圖

文安路社區老人食堂。受訪者供圖
這兩年,文安路社區專門成立了“胡靜琴書記工作室”,以“傳幫帶”方式復制推廣社區治理經驗,有效破解基層社會治理的難點問題。胡靜琴將20年的工作經驗說給更多年輕人聽,至今培訓人數已達5000人。“我希望能培養一批社區書記的‘領頭雁’,讓工作室成為解決疑難問題的診所、社區書記的搖籃。”胡靜琴說。
如今,已經70歲的胡靜琴仍在“超齡服役”。20年來,她的快樂與憂愁早已與文安路融為一體。“每天看到社區來來往往的居民,又唱又跳的場面,甚至是居民不理解社區工作前來抱怨,我都有一種‘被需要’的幸福!”
胡靜琴說,社區書記不只是一個崗位,更是一份責任與使命,“為老百姓服務、為黨和國家做事,是我不變的信念。有自己想做的事情,我很知足,很快樂!只要組織需要,只要身體允許,我愿繼續在社區為百姓服務!”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