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地方“高鐵爭奪戰”到底拿什么去爭?中青報:歸根到底靠關系
【編者按】
圍繞高鐵走線、設站而展開的“爭路運動”不時發生。
今天(1月28日)出版的中國青年報以《正視“爭不到高鐵就下課”的基層焦渴》為題刊文指出,地方“爭路大戰”到底拿什么去爭?答案或許有很多,但歸根到底,還是靠關系。
高鐵怎么修、路線怎么走,有的地方為何還要靠找關系找權力去爭?這是“高鐵爭奪戰”背后的終極追問。本來,若是真正意義上的“科學規劃”、“依法修路”,修高鐵不應該是權力說了算,而應該是專家說了算,沒有誰權大,只有誰理足。要知道,每一個決定的背后,都是大量的地方民眾在翹首以盼,尤其是那些至今還未通高鐵的地方,“爭不到高鐵就下課”的基層焦渴應該被正視和尊重。
“高鐵爭奪戰”的核心,其實是公共資源的分配是否公平。資源分配不公平,區域發展就不可能平衡。
全文如下:

“沒有高鐵,城鎮就是散落的珍珠;通了高鐵,城鎮就是項鏈上的珍珠?!备哞F的開通,不僅意味著人們出行方式的變革,更被沿線地區看作發展命運的轉變。正因為如此,圍繞高鐵走線、設站而展開的“爭路運動”不時發生。滬昆高鐵規劃制定時,湖南省邵陽市爭取在市區設站,但在和相鄰的婁底市的競爭中處在了下風,于是出現了這種現象:十萬邵陽群眾高喊“爭不到高鐵,書記、市長下課”,不少政府官員“舍身拼命”……(新華網1月27日)
如果不是生活在小城市,大概很難理解基層民眾對于高鐵的渴望。我眼下暫居的小城,就是湖南僅剩的三四個不通高鐵的地級市之一;新聞中同在湖南的邵陽已經通了高鐵,至于“爭不到高鐵,書記、市長下課”的群眾呼聲在其中是否發揮了關鍵作用,則不得而知。
有觀察人士指出,高鐵“爭奪戰”背后,有地方官員以此作為形象工程的考量?!盃幝贰背晒Γ髡邔ι蠈ο戮薪淮?,可謂良好的“政治遺產”;一旦失敗,則會招來“千古罵名”。事實上,爭高鐵還真不僅僅是什么形象工程,而是地方民眾的焦渴期盼。在匯聚一切資源的大城市,通不通高鐵根本不是大問題;可對生活在小城市的人們來說,卻很可能是地區命運改變的開始。想想看,多少古代名城,或者因為省會搬遷,或者因為沒能趕上鐵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大變革潮流,如今日漸沒落以至默默無聞?
有研究機構通過對27個省份(不含直轄市)的省會經濟占比進行統計發現,有15個省會占比超過了1/4,有10個省會占比超過了30%。這被有關專家稱作“省會依賴癥”,反映到近幾年的基建大潮,直轄市、省會城市自然具有天然優勢,高鐵建設無不以其作為中心展開。退一步說,大城市比不了,小城市之間又是如何競爭的呢?地方“爭路大戰”到底拿什么去爭?答案或許有很多,但歸根到底,還是靠關系。
一些高鐵線路并非必走某地不可,之所以最終走了A地卻沒走B地,B地的民眾罵的是地方官員“無能”,地方官員苦的卻是關系不夠硬、路子不夠好。就算好不容易把高鐵站點爭來了,高鐵站建在哪里,內部還是少不了再要爭奪一番。比如中部某地級市的“某某北”站,竟然不在該市市區,而是在該市所轄的一個縣,去市城區還得再花一兩個小時乘車跑100多公里。為何如此?只因車站選址時縣里的“人脈”強過市里。誰能說這是“科學規劃”的結果?
高鐵怎么修、路線怎么走,有的地方為何還要靠找關系找權力去爭?這是“高鐵爭奪戰”背后的終極追問。本來,若是真正意義上的“科學規劃”、“依法修路”,修高鐵不應該是權力說了算,而應該是專家說了算,沒有誰權大,只有誰理足。要知道,每一個決定的背后,都是大量的地方民眾在翹首以盼,尤其是那些至今還未通高鐵的地方,“爭不到高鐵就下課”的基層焦渴應該被正視和尊重。
“高鐵爭奪戰”的核心,其實是公共資源的分配是否公平。資源分配不公平,區域發展就不可能平衡。一方面,不能什么好事都大城市通吃,否則,大城市對周邊地區的吸聚效應就會遠大于擴散效應,以至于“大樹底下不長草”;另一方面,高鐵走線設站應該建立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之上,最大程度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并優先考慮區域資源分配的公平。
總之,高鐵怎么修,其論證過程與決策過程,有關部門應該及時公開相關信息,把決定的理由說給民眾聽,讓社會公眾也能夠充分參與其中。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