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美國名校里也是富二代更多!

“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如果可以,怎樣做?”
面對這樣一個問題,你有什么答案。這個問題出現在知乎網上,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某大一新生的回答,在知乎上引起了熱烈討論,這位學生的回答引用了其社會學老師的研究:“并不是努力就能上清華北大。短期來看有運氣的影響因素,長期來看有家庭環境的影響?!痹诮裉煲约拔磥砗荛L一段時間,除了個人努力,學生自身家庭背景更有可能影響其能否上清華北大這些名牌大學。
無獨有偶,《經濟學人》最新一期封面專題“美國新貴”也討論了這一問題,文章認為,孩子受教育機會與父母背景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而且美國的教育體系比任何一個發達國家都更偏向富人。
上清華北大,只靠努力還不夠?
“并不是努力就能上清華北大。短期來看有運氣的影響因素,長期來看有家庭環境的影響?!鼻迦A大學這名學生的觀點源于其老師、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晉軍多年來的一項調查研究。晉軍開授的《社會學概論》是清華大學社科學院大一新生的必修課。他每年都會對新生進行一次問卷調查,問題不超過20題,比如“父母職業”、“上大學以前到過最遠的地方是哪里”、“最喜歡的電影”等。
做過這份問卷的清華大學學生小青告訴澎湃新聞(www.kxwhcb.com),“當時做問卷的時候并不知道會做成調查報告”,到了期末時,2013級的調查結果出來了——清華學生的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處于中層左右。小青說,“在學期中我們已經學習了社會流動相關的知識,也知道父母職業和教育對于人的生活軌跡有很大影響,可以說結果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針對2014級的問卷調查結果依然顯示,清華學生的家庭社會經濟地位比較高。在清華大學社科學院2014級學生里,入學之前曾經到過境外的學生占比43.9%,沒有出過省的學生占比為0。相比之下,西部一所211大學的數據則是,到過境外的學生只有2.3%,沒有出過省的學生有22.7%。此外,在清華大學社科學院和經管學院過去的問卷調查中,2013級和2014級學生到過境外的比例也都在40%左右。
面對這樣的結果,也有不少網友發表了“富二代就能上清華北大”、“名校都是走后門”這樣的觀點。對此,該大一新生在帖子中回應稱,自己的觀點被誤讀了。“上述結果并不是說清華學生都是憑家里關系走后門進來的,而是說明一個人的家庭環境會對ta產生非常大的影響。”這名新生如是說,“我認為在求學的過程中,個人努力和家庭環境是兩個互補的因素,父母的社會資本、文化資本、經濟資本越多,你需要付出的努力就會相應減少,反之亦然。那么就必然存在一種極端情況,因為資源實在太少,即使再怎么努力,也沒有機會上清華北大。當然大多數情況是:農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樣努力,外地孩子和北京孩子一樣努力,后者上了但前者沒上。并不是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
小青也表示:“家庭影響更多是指受教育的機會、家庭氛圍熏陶、居住的環境、能接觸到的人群和人生觀的塑造?!倍鴷x軍曾這樣告訴學生,“你的家庭背景決定了你能接觸到資源的多少,決定了你的學習環境,決定了你上的小學、初中、高中,也決定了你的眼界和見識。你能來到清華,不僅僅是因為你努力,更是因為你有了上述這些東西?!?/p>
“家庭肯定會對學生教育產生影響。”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熊慶年向澎湃新聞表示,這種影響從幼兒園、小學就開始了,影響內容從經濟層面的教育硬件、社會層面的人脈關系到文化層面的視野見識。“大學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體現,那么和家庭環境就更相關了?!钡矎娬{,直接將家庭影響等同于“走后門”是缺乏依據的。
“我希望大家知道,你們能坐在這里上課是非常幸運的,中國還有很多人和你們同樣努力,卻沒有辦法來到清華。所以,如果你們以后學習社會學,我希望你們能用在這里學到的知識,去思考這個社會,去讓它變得更好?!边@是這名清華新生記錄的,晉軍說過的話。
教育受家庭影響,中國并不是例外
就在1月24日,《經濟學人》刊文稱,在美國,隨著智力資本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特權也變得越來越具有可繼承性?,F在的美國人已經開始察覺,精英貴族固化的問題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多的富人將所謂‘資產’傳給自己的孩子,這種‘資產’不是幾個晚上豪賭可以揮霍掉的財富,它遠比財富有用,而且不用繳遺產稅。這‘資產’叫作智力。”
《經濟學人》指出,聰明、成功的男人迎娶聰明、成功的女人,這一現象比以往任何年代都要明顯。曾經有人推測,這種“選擇型婚配”將不平等提高了25%,因為夫妻雙方都擁有學位的家庭,一般都擁有兩份收入。有權有勢的夫妻容易生育聰明的孩子,并讓孩子在穩定的環境中成長。
在每年受過高等教育的美國新生媽媽中,只有9%是未婚者,相比之下,這一比例在高中就輟學的新生媽媽中達到61%。更加殘酷的是,4歲的時候,美國專業人士的孩子比父母靠福利生活的孩子多聽到3200萬個單詞。這些父母搬到好學校所在的昂貴社區,在長笛課等興趣愛好上花大量的錢,費盡心思讓孩子進入頂級名校。
美國作家、文學評論家威廉·德萊塞維茨曾有一句驚人之語:“不要送你的孩子上常春藤名校?!钡氯R塞維茨說:“SAT(學術能力評估測試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的縮寫,SAT成績是世界各國高中生申請美國名校學習及獎學金的重要參考)被認為能夠衡量天賦,但是它實際衡量的是雙親的收入”。
對此,《經濟學人》提出了同樣的看法。文章分析說,盡管培養美國精英的大學從各種背景的學生中挑選最有才華的人,而且那些申請常春藤高校的聰明的窮學生也可能全免學費,但是中產階級的學生卻為了進入大學背負了高昂的債務。由于許多理想的工作都需要研究生學歷,許多學生努力攻讀研究生,因而債務也更多。
目前,父母收入與孩子學術成就的關系變得越來越緊密,因為聰明的人變得有錢后,就可以花高價為子女請課外輔導老師。教育也比以往更重要,因為社會對智力的需求正在激增。兩名全職的年輕大學畢業生和高中畢業生,前者的收入比后者多63%,而且高中畢業生也不大可能找到好的工作。對那些處于金字塔頂端的人來說,他們可以從最好的大學直接過渡到最好的工作崗位,而且潛在的回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大。
美國-加拿大實驗心理學家史迪芬·平克卻不認同這樣的觀點。他認為,把SAT與父母收入聯系在一起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意味著兩者就是等同的關系?!皟烧唛g的相關性僅僅意味著高智商的父母擁有更聰明的孩子,并且高智商的父母對智力有著更高的要求,因此他們能獲得高酬勞的工作。”
對于這個話題,另一位研究者馬特·麥圭則認為,孩子測驗成績與社會經濟地位之間的關系,只在于他們的親生父母,而不是養父母,這表明基因的遺傳比經濟特權更為重要。
綜合以上,一個核心觀念是,孩子的受教育權利確實與父母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經濟學人》同時指出,這種現象并不是美國獨有的,只是在美國最明顯。一部分原因可能是美國的貧富差距比其他任何發達國家都要大。此外,還因為美國的教育體系比任何一個發達國家都更偏向富人。如果說在中國,光靠努力還不夠上清華北大,在美國就更是如此了。
如何解決?“幼兒教育”和“英才教育”或是關鍵
如果家庭會對學子入學產生這些影響,人們口中的“不公平”似乎真的難以避免。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熊慶年告訴澎湃新聞,這不是中國或者美國才有的問題,世界任何國家都有?!吧鐣緫粩嗔鲃樱袒蚪┗纳鐣謱邮欠浅NkU的。所以才需要制度打破這種固化,公共政策才需要想辦法?!毙軕c年也坦言,任何社會都是有多元利益的矛盾體,問題不會在短期內就得以解決。
對于具體解決措施,《經濟學人》表示,阻止富人投資自己的孩子不是一個好辦法,應該做的是幫助那些無法選擇權貴父母的聰明孩子。因為幫助的起點在幼兒期,此時孩子的大腦最具有可塑性,適當的刺激能達到最好的效果。比如,父母應該與孩子交流,為孩子朗讀,特別是在那些最貧困的家庭。
此外,美國許多學校都受到教師工會力量的牽制。教師工會抵制任何有關“好的教學應該得到獎勵而差老師應該被開除”的暗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并且破除教育資金不平等的傳言,教育系統在本地化的同時,適當地去本地化。《經濟學人》說,學前教育資助應該設立在州一級,并且要有利于窮人,還可以擴大教育補助計劃或增設特許學校。這樣,吸引更多學生的好學校將增加,而差學校將關閉或被轉手。盡管工會和民主黨盟友會怒不可遏,但是在破落的新奧爾良等城市的實驗表明,學校做這樣的選擇是奏效的。
另一方面,大學或需要注入“英才教育”的概念。只有少數大學只根據學業成績錄取申請人,如加州理工學院?!督洕鷮W人》的觀點是,所有大學都應當如此。同時,大學也應該盡力讓學費物超所值。隨著便宜的網絡課程正在成形,傳統的機構必須削減成本,否則將難以為繼。國家應該要求學校更透明地提供畢業生的報酬。
那么,是不是那么經過高等“英才教育”后,所謂寒門子弟在社會上的競爭力,就會和家庭環境較好的同學旗鼓相當?熊慶年說,不可否認,畢業后的學生,依然會遇到社會資本的問題,但是,“上名?!北旧砭褪巧鐣鲃拥囊环N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即便都上了名校,學生最后能取得的成就也和他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所以結果是“因人而異”的。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