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市政廳|家康后人、建筑家德川宜子:日本青年也在返鄉

中國的大城與小城、新城與舊城,各自應如何定位與營造,怎樣才能可持續發展?要回答這個問題,日本城市是很好的參照對象。
2014年12月23日,在上海龍華禪寺,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何建華與日本建筑家、德川家康19世孫德川宜子女士展開一場對話。我們從中可見,日本是怎樣處理傳統,又是怎樣思考老齡化、鄉村問題的。以下是《東方早報·上海經濟評論》對這場對話的記錄。
古城保護的兩派
何建華:早在400年前,日本江戶時代,您的祖先建造了今天的東京都。您認為東京城里還保留著多少當年的建筑和文化元素?
德川宜子:2015年是德川家康逝世400周年。雖然已有400年之久,但日本各地還是計劃舉行紀念活動。各地都對德川時代(即江戶時代)的東西進行重新審視,比如修葺過去的街道,等等。
但是,江戶時代的東西,如建筑物、街道,究竟保留了多少?實際上,在江戶(東京),或說關東地區,真的沒有保留下什么。我的工作與建筑有關,在施工掘土時,有時會從腳下挖到江戶時代的東西。但非常遺憾,現實生活中,整體而言,現在保留下的江戶時代的東西真的很少。
何建華:作為德川的后代,您對古城保護持怎樣的看法?
德川宜子:日本在經濟高度成長期后,進入了相對冷靜的時期。大家對過去的東西進行了重新思考。但也出現了一種極端意見:只要是過去的東西,不管是昭和時代的,還是大正時代的,都不能破壞,只能保留。而另一方面,有一些人則側重開發,認為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是第一位的。兩種意見針鋒相對。
我認為,重要的是,對那些過去的東西(即有傳統的東西),要分出需要保留的和可以破壞的。不是什么東西,都是時間越長,就越有價值。建筑與街道都是如此。不是僅要保留下它們的外表,而是要保留相關的軼事、記憶、文化等。因此,在選擇保留古跡時,也要保留與之相關的東西。對這類東西,要有選擇地保留。要明確,這是何種古跡,保留至今的原因是什么,等等。這些非常重要。
“保存派”一方,只是在“過去的東西”上發現了價值。但所謂過去的東西,不僅指其年代感,還應包含很多相關文化。“開發派”認為,現代科技、文化在不斷發展,不能被舊的東西牽制,應側重開發。而正是文化、知識、技術等,才有找尋(共同點)的價值,這涉及這些傳承下來的東西,是否會延續到未來。
兩派出發點不一樣。從價值觀上說,雙方不完全背離,只是立場不同。在這種立場的不一致中,日本人的想法也在波動。我個人感覺到,就是在這種張力之下,雙方努力找尋共識。
過去,大家都很堅持。比如,“必須要保留下來”或“必須要拆毀,對城市進行新的開發”等。但這并不是好的城市規劃方式。現在雙方變得比較溫和,比如會考慮到附近居民等因素,根據地點不同有保有拆。“保存派”不是什么都要保留,而“開發派”也不是只顧開發。即是說,現今在日本的城市建設中,雙方找到了交匯點。
我最大的感受是,過去的東西,不要因為它是過去的東西就保留下來,而要讓它實實在在“活”著,比如其內部仍被使用。我對那種使過去的東西具有生命力的做法,十分欣賞。
循環型社會
何建華:中國不少學者認為,30多年經濟發展與開發建設,最大的本領與最大的遺憾,就是把城市都造得一個樣。您對此有何看法?
德川宜子:我是第二次來中國,上次是在上海世博會前。那時,我最大的感受是,無法區別新的和舊的東西。哪些是仿古建筑,哪些是真的老建筑?這次我覺得能區別出來了。
其實,在日本江戶時代,關東周邊無論哪個城市,都有一種東海道的風格,也弄成了江戶那樣的顏色。現在也有這樣的情況。一些城市在開發時,在車站附近修建了交通環島等功能性設施,但還想在其中添加傳統元素,就把建筑外立面弄成了江戶時代的顏色,也就是說,想把城市的標志,弄得和江戶城一樣。
可我認為,這是過渡期。因為,現在追求的是新的、現代化的東西。以前,日本城鎮建設往往用到如廟會、東海道、江戶等關鍵要素。那時整體風格相似的課題沒有被重視,人們還是會以此吸引眼球,提高人氣。
那么,未來要怎么辦?要找到這個地方獨有的東西。現在日本正在努力找尋這些。
在江戶時代,不算大的關東平原,大概生活了3000萬人。當時的日本是封閉的(即不能隨意遷移),3000萬人生活在一個小區域里,形成了一種循環型社會。比如,生活垃圾被堆肥,進行再利用;再比如水資源,對地下冒出的水,大家會從上游把它干凈地引出來。不論城內村中,都形成了這樣一種循環型社會。這也是德川時代能延續那么多年的理由之一吧(譯者按:江戶時代從1603一直持續到1876年,共264年)。明治維新到現在,時間沒有江戶時代長。總之,城市被開發后,經濟規模不斷擴大,但是……不過,現在大家又重視起循環型社會的優點,對江戶時代進行重新審視,不管是環境,還是經濟、文化,都是這樣。
中國的一個地區,也許就相當于日本一個國家,要找到適合當地的那種生活方式、文化,進行再思考。也許(中國的)大家已經在這樣做了。
現在都說環境、生態、循環利用,但幾百年前,日本就是循環型社會。在日本人看來,中國資源豐富。我覺得,大家肯定會利用好資源,構建一個循環型社會。還有,人類的DNA(基因),會把知識、經驗以及各種信息傳遞下去。每個人都有DNA,能自然領會這種傳承。這也就是您說的國民性吧。
中小城市的魅力
何建華:日本給人們的印象是,各地區與城市比較注重發掘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這方面是怎么做的呢?
德川宜子:舉個例子,秋葉原的電器街,還有歌舞伎町夜晚五彩繽紛的霓虹,日本人并未把它們當做觀光資源,因為不是傳統的東西。但外國人對這些就很有興趣。誠然,美術、藝術、學術等都是文化,但秋葉原、歌舞伎町這些戰后日本孕育的東西,應該也算文化。文化不一定非是那種非常“高大上”的東西,而是要往各個方向發展。這便是東京的有趣之處。
何建華:去日本旅行,人們往往對中小城鎮更有興趣,感到更有味道。在城鎮化推進中,如何打造中小城市的魅力,使人們能在離自己故鄉較近的地方工作生活?日本與中國也有可比性,您對此有怎樣的見解?
德川宜子:現在,信息傳遞很快,交通也很便利。在目前“空間縮小”的社會,人口已沒必要再集中于大城市。而老齡化、人口過疏化,是日本所有鄉村都面臨的問題。
日本有一些擅長傳播的小城,能展現自己的優點。比如,將紅葉或新綠的樹葉,作為地方“特產”,放在大城市的餐館宣傳。對一個小城市來說,找到自身優勢,也能成為大產業。擁有地方特產者,可以通過網絡,直接聯系餐館與酒店,接受訂單,獲知所需的量,再讓自己的奶奶去后山采集然后裝盒郵寄出來。
對這些進行廣泛宣傳,如果成功,人們就會漸漸改變印象。年輕人就會感覺到,這座將“樹葉”作為特產的城市是個好地方,可能會去旅游。
當然,不是所有地方都適合這樣。只是說,平時有很多我們視而不見的東西,找出這些并不容易,但把自己寄托在外面的東西上,也是一種不幸。
何建華:中小城市乃至鄉村,與大城市相比,應具備哪些魅力?
德川宜子:某種程度上,城市化是迫不得已的。日本現在就是這種狀況。中小城市的特點,在于社區商業沒那么發達,就連車站附近的商業也沒那么發達。與此相對的,路邊的商店、大型店鋪的規模都不小。在大城市,很多人很少開私家車;但在中小城市,往往是一家人都在車里。
某種程度上,我覺得,在一些稍遠離大城市的地方,人們可以過上更舒適的生活。我個人認為,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差別越大,人們越會考慮對方的優缺點。可以開著私家車全家出行的中小城市,如果在便利性上也以大城市為榜樣,就會走到同一條發展道路。我認為,應該選擇不同的發展方向。
比較兩者差別,就會發現,中小城市的生活方式基于“過疏”。如果不把這些特征作為自身優點去宣傳,中小城市就很難成為有魅力的城市。
現在,日本一些年輕人意識到小城市的優點,開始去鄉下租住。專門向人們介紹鄉下空房房源的網站也出現了。年輕人去鄉下居住,免不了要和當地居民打交道,當地居民對此表示歡迎和接納。
另一方面,日本老齡化問題較突出,退休的老年人選擇哪里度過晚年生活,也成為問題。有的人認為,自己上了年紀,要選擇設施服務完善、生活便利的城市;不過,有近一半老年人,希望退休后去鄉下之類的地方度過悠然閑適的晚年。然而,即便傾向退休后去鄉村生活的老人,因為之前一直在城市居住,有自己的生活習慣,一下搬去連便利店都沒有的鄉下,可能比較困難。可以考慮讓他們逐步適應,比如退休前去鄉下度周末,漸漸習慣鄉下,心理上產生歸屬感,這樣退休后老人就能較好地適應鄉下生活。如果政府不出臺相應鼓勵辦法,比起年輕人,老年人可能很難決定去無親無友的鄉下生活。政府需要制定相應計劃,成立相應支援組織,鼓勵老年人退休后移居鄉下。
我想強調的是交流方式的差異。在鄉下,人們非常重視鄰里交往。習慣了城市生活的人搬到鄉村后,人際交流會有一定不適應。比如一大早起床,鄰居就來問候,對這種熱情感到不舒服,只得鎖上門,等等。這需要一定緩沖。可以通過志愿者組織提供這種緩沖,讓移居者逐漸適應鄉村的人情。
人與人之間緊密聯系,也有好的一面。不久前在新潟,一場地震襲擊了小山村,由于居民互相熟知,交流緊密,能立刻告訴救援人員具體且有效的信息,比如某戶人家某處房間里還困著一位睡覺的老奶奶,等等。在這種情況下,有很多人得救,這是人與人之間緊密聯系的功勞。
年輕人可能正是對城市的冷漠產生失望情緒,才來到鄉村尋求人情味。而鄉下的人一直生活在這種環境里,可能意識不到人情深厚的優點。
傳承與革新
何建華:城市是人類的伊甸園,城市建筑是凝結的美。在建筑設計與功能的變化上,您有什么看法?
德川宜子:日本傳統工匠也出現高齡化趨勢,能做手藝活的人越來越少。細致的手藝活,現在成了特殊技能。在建筑行業里,表現為傳統建筑的一些手法、技能等,我們必須努力使其傳承。另外,手工完成不了的一些工作,現在可通過先進技術完成。像榫卯結構這種精細的東西,現在是把相關尺寸數據輸入電腦來切出的。所以,我們是兩個方向,一方面,保護傳統手藝,傳承傳統建筑樣式;另一方面,導入先進技術進行革新。
在環境方面,隨著技術進步,我們進入了可以通過供暖、制冷改變環境溫度的時代,而人們還是希望順應自然,創造環保的空間。只是,人為控制溫度的建筑,造價比新型綠色環保建筑低。但我們現在已經重視建筑的全壽命周期成本,大家逐漸意識到,后者即使成本高一些,還是更環保。我認為,這種認識今后會普及。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建筑風格。說到日本傳統的建筑風格,大家可能馬上想到鋪著榻榻米的和式房屋,但大多數家庭現在不是這樣。跟上海相似,大家都住在高層公寓里。家里就算拿出一個房間,鋪上榻榻米,布置成傳統樣式也是好的,可惜這樣做的人很少。
傳統建筑風格面臨危機,也意味著日本傳統文化的式微。一年中的傳統節日很多,本來都要在鋪著榻榻米的傳統和式房間里慶祝,現在這樣的房間在家庭中消失了,慶賀節日的傳統也會隨之逐漸消失。比如,日本兒童節和端午節是一起過的,根據傳統習俗,這一天人們要洗菖蒲浴,但現在家家戶戶是現代衛浴,人們進自家浴室洗個澡,跟平時沒有什么區別。
在這種現狀下,如何維護日本的傳統文化,是我們今后的課題。
何建華:龍華寺這一帶現在是上海的中心城區,也是新與老相結合的城區,您對這一帶有什么建議?
德川宜子:剛才我談到傳統建筑風格乃至傳統文化逐漸消失的問題,我認為中國目前也存在這樣的問題。解決這種問題,可以把目光放在傳統建筑上。我們應利用現在發達的科技,建造有生命力的、繼承傳統特色的建筑。試點成功后,進行推廣普及。
使用現代科技手段去建造繼承傳統特色的建筑,建筑壽命也能得到保證。一二百年后,這些建筑將變成所謂“傳統”,受到當地民眾喜愛。這可以說是我個人,也是我們建筑行業的愿景。
一方面,我們想要做出新的嘗試,進行新的挑戰。另一方面,我們也想表達對傳統文化敬意。我們要以這樣的心情努力下去。
(王唯斯提供翻譯支持。旅居日本的熊杰先生對本次訪談有貢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