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聲音│中國恐難在2018年前實現全國性碳交易計劃

《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2015年1月開始生效。在此基礎上,中國將建立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然而,由于具體設計細節目前仍未敲定,這就意味著全國碳交易計劃很難如政府預期的那樣在2016年投入運行。
有評論家表示,雖然已投入運行的七個碳交易試點將為全國碳交易計劃的最終落實提供寶貴的經驗,但從地區性限額交易(cap-and-trade)的固有缺陷中得到的教訓,也應納入到全國碳交易計劃中。
湯森路透集團碳點公司駐挪威的中國碳市場分析師柴洪亮說,作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中國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碳交易定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碳點公司剛于本周發布了《2015年全球碳市場展望書》。
柴洪亮說:“我們認為,中國很難在2016年之前啟動全國碳交易市場,因為現行試點不完善,并且缺乏一個以市場為導向的稅收和會計制度框架。”柴洪亮還表示,由世界銀行資助的相關計劃也很難在明年以前理清上述重要問題和其他問題的具體細節。
柴洪亮認為,在2018年開啟一個覆蓋至少半數省份的全國碳交易計劃還比較現實。
當然,他也提到:“考慮到政治因素,如果全國碳交易計劃從2021年開啟,我也不會感到驚訝,因為2021年是中國第14個五年計劃的開始之年。”
在許多分析人士看來,中國若想引導能源密集型產業(尤其是私營領域中的能源密集型產業)走上低碳發展的道路,確保碳交易計劃的成功就至關重要。但想要建立起一個高效的市場,避免重蹈其他地區碳交易計劃失敗的覆轍,還有許多困難和挑戰需要克服。
根據報告,雖然2014年七個試點項目均基本達到要求,但經過認證的排放量等關鍵信息并未對外公布,讓人很難確定試點是否存在不足,或存在多少不足。
對分析人士來說,雖然公布企業層面的信息不太可能,但是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對外公布遵守規定的情況是今年中國碳交易的一個重要問題。
另外,碳信用額交易范圍包括北京、重慶、上海、天津、深圳、廣東和河北等地,這些地區的GDP占全國的30%,人口占全國五分之一。雖然碳交易覆蓋范圍廣,但碳交易量明顯過低。
碳交易規模仍然很小
湯森路透集團碳點公司預測,今年試點的碳交易量將增長50%,達到4000萬噸;碳市場的價值將增長11%,達到1.46億歐元;而碳排放許可證的交易量也將在2016年升高至6000萬噸,并在2017年達到7500萬噸。
考慮到歐盟和北美的碳排放交易體制都建立已久,因此,若將中國七個試點的交易量與之相比,則有些不公平。但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全球碳市場交易總量為77億噸,這說明中國碳交易計劃的重點應放在未來的潛力上,而不是目前的成果上。
許多觀察人士都認為,試點屬于新事物,目前不應該對其過于嚴苛;但柴洪亮提醒,試點流動性差,同時缺乏私營領域的參與,外界對這兩個問題的擔憂是有根有據的。
柴洪亮還說,開放政策,讓碳交易不限于特定部門,會使更多的金融機構參與進來。此外,設立碳抵消信用基準點(術語為“核證減排量”)也會增加碳交易量,因為與試點發放的常規碳排放許可證相比,此舉更能夠增加碳買賣的機會。
今年,緊控碳抵消信用的供應,防止價格暴跌,這點也十分重要。此外,今年還有可能出臺政策,禁止國內項目使用水利項目的抵消信用,而水利項目的抵消信用占中國總抵消信用的三分之一。
建立全國市場
地區性試點的監管部門希望能夠改革自身市場的政策;而在中央層面,全國規劃機構國家發改委將從今年1月起負責制定全國碳排放上限。
發改委將為各省設立臨界值,但具體限額需要經由國務院的同意。發改委還需要確定在哪些領域設立碳排放上限。
2016年到2021年的第13個五年計劃已準備就緒,中國政府相關部門必須努力制定出全國碳排放交易方案,方案規模將遠遠超過試點的有限規模,方案既要與整體經濟發展重點相一致,又要有效控制碳排放。
(原文標題為《中國“恐難在2018年前實現”全國性碳交易計劃》。本文經中外對話授權發布。 中外對話(www.chinadialogue.net)是一個致力于環境問題的中英雙語網站,總部位于倫敦,是一個獨立的非營利性組織。作者簡介:約翰 麥克加里蒂,中外對話副總編。翻譯:王寧。)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