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數學系中的“普通”人
在上海高校的數學院系,許多數學高手也被冠以“天才”之名,也曾被數學“花式吊打”。他們認識的數學,是殘酷的,一場5小時的考試中,他們要自帶面包、士力架和水,然后收獲并不理想的分數。
也有人認為,數學是驚艷的,因為“牛頓-萊伯尼茨公式、斐波那契數列”太美了,復雜的推演過程能得到一個漂亮的結論。
說起“韋神”,上海交大致遠學院數學方向學生趙俊焱也能從身邊舉出例子,同班同學喜歡抱著一升的冰紅茶在角落待著,自己琢磨理論,不聽課也能考出試。
揭開數學的神秘面紗,是數學大神們的理想,也不乏愛而不得的無奈。在這條孤獨的道路上,有人轉專業,有人堅持,有人自稱是“普通人”。
數學是殘酷的、極端的
“從數學專業畢業,你們已經勝利”
數學的殘酷,從考試開始。
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2017級本科生黃大洲回憶,一場數學分析Ⅲ考試,從下午1點考到6點,學生要帶著面包、士力架和水進考場,最后的考試分數可能并不理想。那場考試一共有七題,而只做出一兩題的大有人在。
有學生把任課教師的話改編成三行情詩,還拿了獎,“考試題目我上課都講過,都很基礎,你們卻全掛了,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于此。”
后來,黃大洲根據自己的學習經歷,創作了歌曲《復旦數院普通指南》,歌曲寫道:“我在白皮書的苦海里面探險,你在謝惠民的高山上面攀巖?!?“數學人的浪漫就是學到日落” “一道積分算一天”、“泛函分析心泛函,實變函數學十遍”。
他說,這首歌是寫給數院的特別情書,也寫給那些努力奮斗過,但沒能取得預期成果的同學。
不想,歌曲上傳網易云后,吸引了全國多所高校的數院學子在評論區“吐槽”,黃大洲一夜成名,成為數院里的“一枝獨秀”。

黃大洲 受訪者 供圖
黃大洲描述,數學系一般有多個方向,比如基礎數學、統計、拓撲等。以復旦數院為例,學院以培養基礎非常扎實的數學家為目標,來推動基礎數學的前進發展,而這也讓學院的基礎課涵蓋了幾乎所有方向。
與數學題周旋的日子里,十份耕耘,零份收獲,成了學習中的常態。大二上的抽象代數期末考試,黃大洲反復檢查了很久,自我感覺題答得不錯。結果成績公布:C+。那一瞬間他只覺得虛無。
據《復旦人周報》報道,黃大洲曾崩潰后抱住路過的陌生人大哭:“數院好慘”,也時常瞪著一道難題,思索半天仍無解。挫敗,迷茫,抑制不住想撕書的沖動。
與基礎數學相對的,蕭艾的學習則更偏向應用數學(數學-金融),但這對于她同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2018年,蕭艾從上海交通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本科畢業,常年“及格萬歲”的她松了一口氣,研究生轉投向一門文科類專業的懷抱。
蕭艾形容,數學是極端的。
“對于我們這樣數學學習還在初級的學生來說,數學有一道絕對正確和絕對錯誤的分界線,做不對就是做不對,沒有迂回的可能?!笔挵f,本科乃至碩士階段學的數學內容,皆是上百年前的理論,古老而經典。而數學之所以艱深,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數學基礎的不可違背性,“從前到后一步步來,錯過了一步,就絕對走不下去?!?/p>
蕭艾的班上,大二時便有同學因學習不順而退學。畢業典禮上,上海交大數學系系主任王維克告訴他們,“從數學專業畢業,你們已經勝利?!?/p>
數學是美的、驚艷的
“要學習一些不這么美的數學”
而對趙俊焱來說,數學是“驚艷”的。
趙俊焱是上海交大致遠學院數學方向的一名學生,他的畢業論文《代數幾何與復幾何的基本理論》被評為2020屆上海交大優異學士論文。全校本科生中,每年僅有百分之一的學生能拿到這項榮譽。

趙俊焱 受訪者供圖
但趙俊焱記得,答辯結束后,答辯組導師同他說了一句話,“之后,你要逐漸學會學習一些不這么‘美’的數學了。”
在此之前,他認知中的數學,經常有美妙的一面,“如此復雜的推演,最終呈現出一個簡練的、漂亮的結果?!壁w俊焱舉例,比如牛頓-萊伯尼茨公式。
而所謂不太美的數學,趙俊焱說,實則才是漫長時代里數學呈現的常態——一個龐大問題中細細小小的分支,冗長的、繁復的、正確但看起來并不“規整”的真理。漫長的歲月中,間或出現平臺期,將這些亂如毛線的“細支”整合到一起,最終才呈現教科書里凝練、準確、“漂亮”的結論。
黃大洲所感受到的數學之美,是久悟后的醍醐灌頂,是認識世界的全新方式。
“真的很神奇,漫長的學習過程中,突然有一天明白一門課到底在學什么,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秉S大洲舉例說,自己喜歡物理,但難以理解所謂的維度空間,而函數打開了一個新的視角,讓他很快領悟。
“斐波那契數列?!痹跀祵W的美學層面,蕭艾也能毫不猶豫地舉例,“有些數學大神還會跟我說,居然可以這么證明!這個解法太美了,perfect!”
蕭艾如今早就不在數學領域學習了,這反而讓她時時懷念那些思維延展開的時刻——各種各樣的曲面,從二維想到三維,四維以上已超出想象,但它們在理論上通??梢匝诱沟絥維。她經常會想起這種在生活中仿佛存在又不存在的事情,“那是真正的思維體操?!?/p>
數學學生也是普通人
“我們每個人都有閃光點”
說起韋東奕這個名字,同樣來自山東的趙俊焱說“并不陌生”。
而若要說起對類似數學學者的“刻板想象”,趙俊焱也能從身邊舉出例子——一名同班同學喜歡抱著一升的冰紅茶挑一個角落待著,自己在那兒琢磨理論,不聽課也能考出試。眼下,這名同學正在繼續攻讀計算數學的博士生學位。
同“韋神”類似,趙俊焱也是旁人眼里的“天才”,但比起所謂天分,他更相信勤奮和興趣。
他曾用兩周的時間,把自己關起來自行完成一整本教材的幾百道習題;這一年的時間,他又在持續攻克《代數幾何原理》上的問題,這本教材從1977年被英譯后流行至今,幾乎是每位50歲以下數學家必須接受的訓練。
“從具體問題著手,從這一步到下一步的證明過程是什么,一點一點地推。我覺得數學是條認真了就會有收獲的路,我想穩點走。” 趙俊焱說。
不過,蕭艾聽聞韋東奕的故事時,認為雖同處一個學科,自己卻沒有太強的切身感受。她認為數學學科的入門門檻確要高一些,但總的來說,這個群體下的大家也都是努力上課、做題、考試的普通學生而已,與其他理科學科并無不同。
有畢業生聽完歌給黃大洲發私信:“被打擊的時候,你會覺得自己很普通,其實我想說,我們每個人都有閃光點。”
(應采訪者要求,蕭艾為化名)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