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何振梁去世,國家體育總局為何如此“冷靜”?
中國申奧功臣、原國際奧委會執委何振梁先生已經離我們而去,但是在老人家逝世后,國家體育總局幾乎沒有任何專門針對何老的悼念或者緬懷??偩止俜矫襟w《中國體育報》當天也并未對何老的辭世做報道。
這些不尋常第一時間引起了外界的廣泛關注。
部分《中國體育報》采編人員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是上面不讓報道。而中國體育圈曾經和何老有關一些爭議口水,也被再度放大。
事實上,一些在國際舞臺上出盡風頭的中國體育官員,回到國內往往免不了遭遇冷落。


國家體育總局有點“冷靜過頭”
與總部遠在歐洲的國際奧委會相比,中國體育總局的反應慢了不止一拍。
直到1月5日,體育總局才在官網相對不起眼的“消息發布”欄目上公布了《何振梁同志逝世訃告》,其正文部分即便把“特此訃告”都算上也只有123個中文字,與國際奧委會的相關報道形成了鮮明反差。
而在官網的其它位置上,也看不到任何專門針對何振梁的悼念或者緬懷。
這說明中國已經忘卻何振梁老人昔日的諸多貢獻嗎?當然不是。在各大門戶網站對于何振梁逝世進行報道的新聞之下,都有大量來自于普通網友的留言,人們紛紛感謝何振梁為中國體育事業尤其是申辦奧運所做出的貢獻。
包括霍震霆、魏紀中等人在內,還有不少老朋友也專門對于何振梁進行懷念。
但在這些聲音中,唯獨缺少了來自國家體育總局以及高級官員的表態。包括與競相介紹何振梁生平的市場化體育媒體相比,在國家體育總局主管的《中國體育報》的1月5日版面上,依然只有不咸不淡的各類會議報道,卻沒有為何振梁留出任何空間。
要知道,就連《人民日報》當天都在體育版用了將近半個版面報道《那個助力中國圓夢奧運的人走了》。與之相比,《中國體育報》對于版面和文字的吝惜實屬異常。
或者說得更直白一點,與國際奧委會、中國民間以及其它部門相比,國家體育總局如今的態度似乎有點“冷靜過頭”。

與何振梁有矛盾的未必只有一個袁偉民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人們不由得想起國家體育總局前局長袁偉民在2009年出版的那本《袁偉民與體壇風云》,書中曾指責“國際奧委會資深的中國委員”在主席選舉過程中沒有聽從組織安排,還質疑“真不知道他的目的和動機究竟是什么”,這被外界視為將矛頭指向了何振梁。
對于上述內容,何振梁之后曾經進行過駁斥,也等于在一定程度上將自己與袁偉民之間的矛盾公開化。
實際上,與何振梁之間存在矛盾的未必只有一個袁偉民。早在2007年,也就是舉國迎接北京奧運會的特殊時刻,《中國體育報》就曾刊發一篇名為《申奧六鱗》的文章,其作者是原國家體育總局黨組書記李志堅。
文中同樣暗示何振梁不該享有“體育外交家”、“奧林匹克外交家”等美譽。有媒體記者表示,體育總局內部還有其他官員表達過對于何振梁的不滿,理由則是不喜歡對方總拿國際規則說事,認為這并不應該成為何振梁對于各類事務指手畫腳的理由。
對于以上爭執的孰是孰非,在何振梁老人已經故去的今天,也許沒有必要再進行各種探究。但問題在于,無論在行事風格上存在多少爭議,至少對于何振梁曾經付出的努力和貢獻,國家體育總局沒有理由熟視無睹。
在各方紛紛表示哀悼的大環境下,哪怕僅僅出于最起碼的禮貌,似乎也不應當像如今這樣進行“冷處理”。會被這種冷漠傷害到的,并非僅有何振梁及其家屬,更包括還對中國體育報以熱情的各界人士。

國際規則游刃有余,卻難以招架“潛規則”
仔細回想起來,一些在國際舞臺上出盡風頭的中國體育官員,回到國內往往免不了遭遇冷落的下場。
比如在“抽進世界杯”的2001年,張吉龍曾被無數球迷戲稱為“龍哥”,其在民間的威望達到了頂點。但也正是從那時開始,張吉龍在中國足協內部被逐漸邊緣化,昔日功績反而成了“功高蓋主”的把柄。
接下來盡管足協掌門人如同走馬燈般地被更換,可張吉龍的地位始終尷尬。甚至即便在他代理亞足聯主席期間,依然難以獲得來自國內的鼎力支持。
如今張吉龍仍然擁有國際足聯執委的頭銜,但是他只不過是一位已經在總局退休的體制外人士,并沒有多少讓對方“發揮余熱”的打算。
那些在國際規則中游刃有余的人士,卻未必能夠適應國內體壇的種種“潛規則”。
比如何振梁、張吉龍遭遇的種種非議,何嘗不是因為北京申奧成功和國足世界杯出線的緣故?
正因為有這樣的歷史在前,所以我們今天對于國家體育總局態度的關注,并不只是為了替何振梁個人討取應有的禮遇,更希望借此在國內體壇喚醒最起碼的感恩之心。
拋開曾經的爭議,善待每一位曾對中國體育做出貢獻的人士。相比在獎牌數字上的豐盛收獲,為社會公眾樹立正確的道德標桿,可能才是中國體育當下更應當做到的事情。
(本文系作者授權刊載,原載于鳳凰體育方正宇專欄,部分措辭有調整,小標題為編者后加)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