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申之遺⑦|精武體育會:從電影銀幕走向公園廣場
【編者按】
上海精武體育會成功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同時入選的還有南翔小籠饅頭制作技藝、浦東宣卷、精武武術、古陶瓷修復技藝、上海楊浦綿拳、上海本幫菜肴傳統烹飪技藝、顧氏外科療法、古本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這八項上海傳統文化技藝。

清晨的魯迅公園里,69歲的前站長仇雅玲穿著武術服,帶領著上海精武體育總會下屬的魯迅公園輔導站的老伙伴們一起隨著音樂練習太極拳。擔任了10年站長的她最近由于年事已高身體欠佳,已經將輔導站的組織工作交給了烏堅強站長負責,然而這個她加入已經有20年之久的團體已經是她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當年,身體欠佳的仇雅玲為了健康開始在魯迅公園自己練習木蘭拳,誰知身體沒練好反而因病住院了。期間,經病友介紹,仇雅玲認識了精武體育會的石雙林老師,并在他的指導下練習太極拳。一路武功不輟,不僅進入上海市老年體協委員會上海隊,后來更接替石老師擔任起魯迅公園輔導站的組織工作。現今輔導站的成員發展到100多個,大家不僅每天早晨7點相約練習老年功夫,還會經常組織各種活動,豐富了老年生活。

精武體育輔導點在上海愈來愈普及,百年前風靡大江南北的精武文化,如今在上海灘重現雄風。

說起精武體育會,自然聯想到的是影視劇里威風凜凜的霍元甲和鼎鼎大名的精武門。
而精武體育會真正的歷史,要從清宣統元年(1909)冬開始說起。那時西洋力士奧皮音在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亞波羅影戲院(今中行大樓六樓)表演臂力,口出輕蔑中國人語言,翌日見于報端,滬人嘩然,1910年,42歲的天津武師霍元甲受農勁蓀、陳其美等幾位同盟會成員的聘請,南下挑戰英國大力士奧皮音,奧皮音不戰而遁。
1911年,霍元甲在上海安頓下來,并創辦了精武體操會。在霍元甲病逝之后,創辦人之一陳公哲接過精武,正式改名為:精武體育會。
精武體育會的社會化運作由此開始,成立了董事會,設立部門分配工作,聘任教員;確定了會徽、會旗、服制——陳公哲不僅親手繪制了會徽,還制定了精武會訓和規范會員行為準則的“精武式”。

自此,精武走上了一條博采眾長之路,聚集全國武術名家,而不限于一家一派。翻開精武會那時的教練名單,那是一份聚集了民國武林大腕的名冊:達摩劍趙連和、吳氏太極拳吳鑒泉、楊氏太極拳傅鐘文、摔跤教練佟正義、螳螂拳宗師羅光玉、鷹爪拳宗師陳子正。日后,陳公哲在《精武會五十年》中表達了自己當年對精武的冀望:“發展于全民,乃至于國際性能。”

隨著歷史變遷,曾經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的典范的精武體育會已經邁入第105個年頭,如今精武體育會在冊會員就達六千多,由精武舉辦的上海市中小學武術比賽已13屆。精武總會建立全民健身輔導中心、青少年武術培訓中心、傳統武術研究中心,這三大中心任務的形成也體現了當前精武的歷史。



林思硯小時候身體不好,一年總有半年時間是在醫院度過。7歲時候的林思硯被父母送到虹口區少體校學習武術,也就開始了他和精武體育會的緣分。15歲進上海武術隊,20歲因傷退出武術隊進入上海體育學院學習,現在在以武術為特色項目的澄衷高級中學做體育老師。
林思硯的前半生一直和武術、和精武體育會密不可分。

在這位29歲的體育老師看來,現代武術處于一種略尷尬的位置,對大眾而言,武術更多的偏向一種健身的工具,練拳的人很多,但是偏向實戰的并不多。傳統武術門檻很高,沒有多年的勤奮練習很難見到成績,而對于當今的年輕人來說,很少有人會靜下心來苦練。作為精武體育會的一員,他認為上一代前輩們已經很好的做到了傳承這一步,而作為當下的年輕一代應該做的,是傳統武術與世界武術的融會貫通,將傳統武術與時代接軌,創新與發展。這是精武體育會的歷史使命,希望有更多的人來支持和加入傳統武術的行列。
政府的助力,無疑在傳承與打造精武文化方面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虹口區分步驟打造硬件設施:修繕精武舊址紀念館,建設精武青少年活動中心,創立精武文化產業區并建造精武公園、精武體育用品街等。
相比硬件打造,軟件提升的目標更為長遠。在“愛國、修身、正義、助人”的精武精神感召下,多角度弘揚民族精神、愛國意識,打造體育文化品牌并提升“精武”在世界體育文化領域的影響力。隨著2014年上海精武體育總會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標又接近了一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