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美國正式參加世界石油大戰,布倫特油價跌破55美元大關

國際油價已經跌出了慣性!當地時間1月5日,布倫特原油價格跌破每桶55美元大關,創2009年5月以來的新低,盤中價一度觸及每桶54.12美元,跌幅4.08%。
美國揚言解禁原油出口,令國際油價應聲大跌。為解決國內“難以消化”的頁巖油,美國允許將更多經過微小處理后的超輕質原油(即凝析油)出口海外。
英國《金融時報》5日報道稱,上周,美國將保持了40年之久的原油出口禁令提上了政治議程。前美國財政部官員、現供職于Beacon Policy Advisors的斯蒂芬?邁洛(Stephen Myrow)表示,奧巴馬政府正試圖實現兩個目標:鼓勵擴大“凝析油”產品的出口,但不宣布正式的政策轉變。
批評原油出口禁令的人士(包括石油行業高管以及一些共和黨人)表示,這一上世紀70年代的一禁令已經過時,應該取消,因美國面臨的是頁巖油的供應過剩。
澎湃新聞(www.kxwhcb.com)在1月4日的報道中也提到,美國前財長薩默斯表示,目前美國的經濟復蘇令其失望,未來十年,美國將靠賣石油來實現經濟復蘇。
影響油價更基本的因素則是:供應過剩、全球需求低迷。其中非OPEC國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俄羅斯作為全球最大的石油生產國,雖然因克里米亞問題,和歐美國家鬧得心力交瘁,但在石油生產方面絲毫未受影響。據路透社報道,俄羅斯能源部數據顯示,2014年,俄羅斯石油產量創下了自蘇聯解體后的新高,平均日產量為1058萬桶,比2013年增加0.7%。
而另一石油生產國伊拉克石油部的發言人則表示,根據伊拉克南部終端銷售記錄,伊拉克石油出口創下自1980年12月以來的新紀錄。
另外,控制全球石油產量40%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堅持不減產,并聲稱讓市場決定價格。
“未來,油價最可能的趨勢就是下跌。”法蘭克福商業銀行資深的石油和大宗商品分析師Carsten Firtsch表示,“幾乎所有的市場消息和基本面都是消極的,也很難看到會有所反彈”。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Adam Longson也發表了類似觀點:“短期內很難看到石油基本面有所改善”。 而利比亞危機帶來的影響,在Adam Longson看來,“已被進入市場的新增供應抵消”。
值得注意的是,眼下,需求并沒有和增加的供應“保持默契”,全球需求低迷已成為幾乎所有大宗商品的死敵。Newedge日本分公司的銷售經理Yusuke Seta 說,“從中國、日本和歐洲的經濟狀況來看,今年石油需求不太可能會強勁”。
其中,最令人擔憂的莫過于中國經濟的健康狀況,該大宗商品最大消費國引發的市場擔憂仍在繼續。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12月官方制造業PMI降至50.1,創18個月新低。去年中國經濟增速或降至199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這對于大宗商品整體而言是一個轉折點。
當初正是因為中國對大宗商品尤其是鐵礦石、煤和銅的巨大需求,才催生了所謂的“大宗商品超級周期”。
IHS首席經濟學家Nariman Behravesh預計,盡管中國政府通過大規模刺激計劃來重振經濟增長的可能性在增加,但是今年大宗商品價格平均還會再跌10%。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