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15英國文學月歷:《五十度灰》在情人節前一天上映
【編者按】

5日 Costa獎揭曉各個類別的獎項,包括小說、處女作、傳記、詩集和童書。1月27日,這些獲獎者還將和The shock of the Fall的作者南森·法勒(Nathan Filer)一起角逐年度總冠軍。
12日 在T.S.艾略特逝世50周年紀念日一個星期后,T.S.艾略特詩歌獎揭曉,得主將獲得2萬英鎊的獎金。
16日 作家尼克·霍恩比根據謝麗爾·斯特雷德的暢銷小說《走出荒野》改編的同名電影上映。《走出荒野》記錄了謝麗爾·斯特雷德在美國太平洋海岸徒步1100英里的發現自我之旅。
21日 6集電視劇《狼廳》(Wolf Hall)在BBC開播。這部英劇根據兩屆布克獎得主希拉里·曼特爾的歷史小說《狼廳》和《提堂》(Bring Up the Bodies)改編,講述都鐸王朝宮廷的權利斗爭。
23日 電影《海灘》原著小說作者阿歷克斯·加蘭德編劇、導演的科幻驚悚片《機械姬》(Ex Machina)上映。
24日 溫斯頓·丘吉爾逝世50周年紀念,他也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30日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指導的《性本惡》(Inherent Vice)上映,這是第一部被搬上大銀幕的托馬斯·品欽作品。
本月新小說
亞當·泰列維爾《可怕與可愛》(Lurid & Cute)。一個普通的男人,一覺醒來,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個充滿犯罪的電影世界。這是《政治》(Politics)與《逃離》(The Escape)的作者標志性的復仇與欲望主題新作。
艾瑪·庫珀《埃塔和奧托和羅素和詹姆斯》(Etta and Otto and Russell and James)。加拿大作家、音樂人艾瑪·庫珀令人期待的處女作,帶讀者走進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的廣闊土地,講述了一位從來沒看過海的老婦人,決定步行2000英里去看海。
羅克珊·蓋《野蠻國度》(An Untamed State)。一個堅定的女性主義者的處女作,講述一個海地女人任綁匪擺布的故事。
本·勒納《10:04》。本·勒納處女作《離開阿托查車站》的續篇,關于恐怖籠罩下的紐約的愛與文學。
寶拉·霍金斯《火車上的女孩》(The Girl on the Train)。類似《消失的愛人》(Gone Girl)這樣的書名陸續出現,但不同的是,這部驚悚小說里的女孩有著令人印象深刻的酒精印記。
本月新詩集
保羅·馬爾登《一千件值得知道的事》(One Thousand Things Worth Knowing)。保羅·馬爾登的第12本詩集,以一首向謝默斯·希尼致敬的長詩開篇。
本月非虛構
約翰·哈里《追逐尖叫》(Chasing the Scream)。引起爭議的抄襲者約翰·哈里,開始探討過去100年的禁令中關于毒品的爭論。
默罕默德·烏爾德·斯萊希《關塔那摩日記》(Guantánamo Diary)。一份古巴監獄里的囚犯發出的悲慘報告,他們沒有被起訴就被監禁了超過十年。
戴維·洛奇《出生的好時機:回憶錄1935-1975》(Quite a Good Time to be Born:A Memoir:1935-1975)。《換位》(Changing Places)和《好工作》(Nice Work)的作者圖說社會的重大發展,展現自己的前半生。

11日 《第三十九級臺階》作者約翰·巴肯逝世75周年。英國最偉大的旅行作家帕特里克·萊斯·法莫100年誕辰。
13日 情人節前夜,電影《五十度灰》上映。
17日 拉爾夫·費因斯主演的蕭伯納《人與超人》在國家大劇院開演。
21日 猶太圖書周開幕。
本月新小說
安德魯·歐哈根《照明》(The Illuminations)。一個皇家西部燧發槍團的軍官從阿富汗戰場返回蘇格蘭的故事,交織著他的祖母、一個英國紀錄片拍攝先驅者的早期生活。
安妮·泰勒《一線藍色》(A Spool of Blue)。《意外的旅客》(The Accidental Tourist)和《思鄉餐館的晚餐》(Dinner at the Homesick Restaurant)的作者、美國著名作家安妮·泰勒回歸了,新作背景設在巴爾的摩,關于Whitshank家族幾代人的故事。
米蘭達·裘麗《第一個壞男人》(The First Bad Man)。“從來沒有一部小說如此深入地說出我的性傾向、我的靈魂、我的隱秘部分。”莉娜·杜漢姆說道。這是裘麗第一部長篇,她是一位邪典作家、電影制作人和藝術家,書里提及母親的身份、衰老和被愛的渴望。
尼爾·蓋曼《引發警報》(Trigger Warning)。奇幻作家的新小說,講述過時的神與新上位的神在現代美國的交鋒。
S.J.沃特森《第二人生》(Second Life)。關于失憶的驚悚小說《在我入睡前》(Before I Go to Sleep)的續篇,講述了一個過著雙重生活的女人的故事。
丹尼爾·漢德勒《我們是海盜》(We Are Pirates)。一個海盜成長故事,十幾歲的女孩成為了引發舊金山灣騷亂的兇手。丹尼爾·漢德勒還有個更加為人熟知的筆名:雷蒙·斯尼奇。
凱瑟琳·拉塞《從未有人失蹤》(Nobody Is Ever Missing)。一個年輕的美國人離開了她原來的生活,去新西蘭打拼。這部處女作在美國曾引起轟動。
本月新詩集

弗朗西絲·萊維斯頓《造謠》(Disinformation)。備受關注的年輕詩人,在2007年的處女作《公共夢想》(Public Dream)后,令人期盼已久的新作。
山姆·利維爾《金·卡戴珊的婚姻》(Kim Kardashian’s Marriage)。英國著名詩歌獎——前進獎2012年最佳處女作得主的第二本詩集。
本月非虛構
喬恩·羅森《所以你被當眾羞辱了》(So You’ve Been Publicly Shamed)。當羅森的網上身份被盜,他迅速找到了竊賊,這促使他去思考,今天被當眾羞辱的可能性在增長——不僅是在社交媒體上。
帕特里克·科伯恩《伊斯蘭國家的崛起:伊斯蘭國與遜尼派的新革命》(The Rise of Islamic State: Isis and the New Sunni Revolution)。獲獎記者追蹤圣戰運動的快速增長。
亞歷山德拉·富勒《在雨季來臨前離開》(Leaving Before the Rains Come)。《今夜好夢》(Don’t Let’s Go to the Dogs Tonight)的續篇,富勒的羅得西亞(津巴布韋舊稱)童年回憶錄,這回講述了她不太順利的20年婚姻。
達娜·托馬斯《眾神與國王:亞力山大·麥奎因和約翰·加里亞諾的興衰》(Gods and Kings:The Rise and Fall of Alexander McQueen and John Galliano)。高端時尚界近年來兩個最重要的人物的故事。
彼得·波梅蘭采夫《沒有什么是真的,一切皆有可能:現代俄羅斯的冒險》(Nothing Is True and Everything Is Possible:Adventures in Modern Russia)。一份關于普京創造的俄羅斯的精彩報告。
史蒂文·溫伯格《解釋世界:現代科學的發現》(To Explain the World:The Discovery of Modern Science)。獲得諾貝爾獎的理論物理學家撰寫的科學史。
吉姆·戈登《樂隊里的女孩》(Girl in a Band)。音速青年樂隊(Sonic Youth)創始人、貝斯手、歌手吉姆·戈登的這部回憶錄充滿了太多令人興奮的東西。
羅伯特·克勞福德《年輕的艾略特:從圣路易斯到荒原》(Young Eliot:From St Louis to The Waste Land)。在艾略特死后50年,出版了這本記錄20世紀最重要詩人早期生活的書。
波莉·湯因比、戴維·沃克《卡梅隆的政變》(Cameron’s Coup)。這是選舉投票前的一次環英旅行,以評估聯盟已經造成的損害程度。

13日 電影《法蘭西組曲》上映,該片根據已故女作家伊萊娜·內米洛夫斯基在2004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改編。
23日 第二屆弗里奧獎將在80部入圍長名單的小說中揭曉最后的贏家。第一屆的得獎作品是喬治·桑德斯的短篇小說集《十二月十日》(Tenth of December)。
26日 弗吉尼亞·伍爾夫的第一部小說《遠航》出版100周年。
本月新小說
石黑一雄《被埋葬的巨人》(The Buried Giant)。自上一部小說《別讓我走》后,已經過去整整十年,石黑一雄終于推出小說新作,故事背景設在神話般的、后羅馬時代的英格蘭,亞瑟王的記憶開始衰退,不列顛人和撒克遜人處在不穩定的和平中。
卡爾·奧夫·克諾斯加德《黑暗中的舞蹈:我的奮斗4》(Dancing in the Dark: My Struggle Book 4)。去年出版了“我的奮斗”系列第三本《童年的島嶼》后,克諾斯加德的自傳體小說終于來到了成人世界。18歲的敘述者,講述了他在一個離家很遠的漁村教書并開始寫作短篇小說的生活。
湯姆·麥卡錫《緞島》(Satin Island)。我們只知道這位以《C》入圍布克獎短名單的作家,新作以敘述者、社團人類學家U的視角講述了紛繁復雜的信息,以螺旋式的敘述結構帶領大家走進他的前衛世界。
雷夫·拉爾森《我是雷達》(I Am Radar)。雷森延續了獲得《衛報》圖書處女作獎的小說《T.S.斯比維特作品集》的歹徒題材,講述了一個有著神秘身世的男孩環游世界的宏大故事。
艾文·威爾士《一趟美好的旅程》(A Decent Ride)。這是特里先生的第二次出場,我們第一次見到這個粗壯的出租車司機是在艾文·威爾士的小說《膠水》(Glue)里。如今,他發現自己的性欲很不正常。迅速愛上打高爾夫能緩解嗎?可能不行。
莉迪亞·戴維斯《故事的終結》(The End of the Story)。以短篇聞名的小說家,唯一一部長篇小說,首次出版于1994年,這次是再版。小說以短篇的形式,講述一個失敗的愛情,再將這些破碎的片段連接成長篇故事。
凱特·哈默《穿紅衣服的女孩》(The Girl in the Red Coat)。這本熱門的處女作,講述了一個8歲的女孩在一次節日中走失,她的母親通過各種途徑試圖找到她。
Máirtín ó Cadhain《骯臟的灰塵》(The Dirty Dust)。Máirtín ó Cadhain是愛爾蘭著名詩人,這是他的這本小說第一次翻譯成英文,故事發生在墓地,通過一個死者來講述。這部小說被稱為愛爾蘭現代史上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凱莉·林克《有麻煩》(Get in Trouble)。最有趣的奇幻作家的短篇小說集。
本月新詩集
肖恩·奧布賴恩《美麗的圖書管理員》(The Beautiful Librarians)。獲獎諸多的詩人的回歸之作,其中寫道:“步兵,摔跤手,酒店酒吧里的醉漢——但沒有比圖書管理員這個稱謂更像英雄的。”
本月非虛構
奧斯娜·塞厄斯塔《我們中的一員:安德斯·布雷維克和挪威大屠殺的故事》(One of Us:The Story of Anders Breivik and the Massacre in Norway)。《喀布爾的書商》(The Bookseller of Kabul)作者在新作中探討了2011年挪威大屠殺周邊的一系列事件,以及他們對挪威社會的影響。
羅伯特·麥克法蘭《地標》(Landmarks)。英國旅行記錄,并強調自然界的語言。
戴夫·艾格斯《遠方的客人》(Visitants)。持續20年的旅行寫作,從古巴到克羅地亞,從敘利亞到南蘇丹。
喬治婭·古爾德《心力交瘁:對英國年輕人的誤解如何威脅著我們的未來》(Wasted:How Misunderstanding Young Britain Threatens Our Future)。喬治婭·古爾德是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的女兒,隨著選舉日的臨近,她調查了英國的年輕一代,揭示這個群體直面巨大挑戰而非冷漠的一面。
克里斯蒂娜·拉姆《撤退:西方如何忽視巴基斯坦、失去阿富汗》(The Retreat:How the West Ignored Pakistan and Lost Afghanistan)。一個專家對干預阿富汗失敗的觀察。
卡洛琳·盧卡斯《值得尊敬的朋友?》(Honourable Friends?)。英國第一位綠黨議員在威斯敏斯特議會中提出了一個激進變革的宣言。
賽德里克·維拉尼《一個定理的誕生:數學的冒險》(Birth of a Theorem:A Mathematical Adventure)。賽德里克·維拉尼是法國著名的數學家、2010年菲爾茲獎得主,這位搖滾明星般的數學家腦子里在想些什么?
吉爾·洛維《貧民區邊緣:一個美國殺人犯的真實故事》(Ghettoside:A True Story of Murder in America)。《洛杉磯時報》的記者吉爾·洛維已經深入報道洛杉磯刑事犯罪條線十年,這是美國最熟知的殺人犯故事。馬丁·艾米斯早就評價它是杰作。
四月
14-16日 倫敦書展。在中國、土耳其和韓國之后,今年的主賓國是墨西哥。
23日 英國詩人魯伯特·布魯克逝世100周年。他在參加加里波利之戰時,不幸因蚊子叮咬而得了敗血癥。
23日 詩歌加入了今年的世界讀書夜的活動,作為20本送給讀者的書之一,詩歌選集《活著三部曲精選詩歌》收錄了T.S.艾略特、菲利普·拉金、埃德溫·摩根,以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波蘭女詩人辛波絲卡等人的作品。
24日 作家安東尼·特羅洛普誕辰200周年。他是47部小說的作者,同時也是第一個將郵筒推薦給英國郵政系統的人。
本月新小說
托妮·莫里森《上帝拯救孩子》(God Help the Child)。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新作,探討童年創傷持續影響到成年的方式。
杰西·阿姆斯特朗《愛、性和其他外交政策目標》(Love,Sex and Other Foreign Policy Goals)。英劇《窺視秀》(Peep Show)和《幕后危機》(The Thick of It)的聯合編劇的小說處女作,將讀者帶回到1994年,一群理想主義的年輕人出發去波斯尼亞,試圖阻止那里的戰爭。
尼爾·斯蒂芬森Seveneves。美國科幻作家的最新作品,故事發生在三萬年后的未來,在經歷了一次隕石風暴后,地球已經不適宜人類居住。
馬格納斯·米爾斯《黃金布場》(The Field of the Cloth of Gold)。關于權力的寓言,《抑制獸性》(The Restraint of Beasts)作者穩中求變的新作。
愛迪卡·洛克《歡樂谷》(Pleasantville)。憑借《黑水升起》(Black Water Rising)入圍橘子獎短名單的美國女作家再度來襲,新作聚焦一次有爭議的市長選舉中女孩失蹤案。
莎拉·霍爾《狼的邊境》(The Wolf Border)。在一部關于荒野和個人轉變的小說里,一個女人作為計劃的一部分,回到了湖區,以便再次引入狼群。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小心翼翼的英雄》(The Discreet Hero)。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這部小說里編織了兩個男人的故事,他們都以自己的方式成為英雄——一個是勒索的受害人,另一個決定為自己無用的兒子報仇。略薩之前筆下的人物也將會出現。
本月新詩集
克萊夫·詹姆斯《終生判決》(Sentenced to Life)。自從克萊夫·詹姆斯宣布他已經癌癥晚期后,創作了一系列令人心碎但也令人眼前一亮的新詩,回顧自己的一生,思考自己當下的處境。
克里斯托弗·里德《好奇心》(The Curiosities)。一本好玩且聰明的選集,包括了27首圍繞字母C的詩歌。
本月非虛構
彼得·阿克羅伊德《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全新講述這位古怪導演的人生,從孤獨的童年一直到如日中天的事業。
伊恩·歐弗頓《槍,寶貝,槍》(Gun,Baby,Gun)。跨越25個國家的槍文化及其后果的調查。
羅伯特·道格拉斯-菲赫斯特《愛麗絲的故事》(The Story of Alice)。在《愛麗絲漫游奇境》出版150周年之際,對其作者路易斯·卡羅爾、愛麗絲·利德爾和這本書的一種新關注。
諾姆·喬姆斯基《因為我們這么說》(Because We Say So)。反對美國霸權的激進知識分子。
菲利普·格拉斯《沒有音樂的文字》(Words Without Music)。當今古典音樂跨界歌劇、交響樂、電影配樂等最有影響力的人物的回憶錄。

1日 托馬斯·溫特伯格執導的《遠離塵囂》(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上映,改編自托馬斯·哈代的成名作,由《一天》的作者大衛·尼克爾斯編劇。
19日 第六屆國際布克獎揭曉。兩年評選一次的國際布克獎,上一位得主是莉迪亞·戴維斯。
21日 海伊文化節開幕,31日閉幕。
本月新小說
凱特·阿特金森《廢墟中的神》(A God in Ruins)。這是作家2013年出版的小說《生命不息》(Life After Life)的姐妹篇。《生命不息》關于厄蘇拉·托德不斷重生的故事,新作聚焦她的弟弟泰迪、皇家空軍飛行員和潛在的詩人的命運。
阿米塔夫·戈什《洪水火災》(Flood of Fire)。印度作家歷史三部曲的最終篇,三部曲回顧了印度殖民政府時期。
史蒂芬·托爾茨《流沙》(Quicksand)。托爾茨以《整體中的部分》(A Fraction of the Whole)在2008年獲得成功后,推出的新作,主題是命運、信仰和友誼。
安東尼奧·阿爾塔里瓦《飛行的藝術》(The Art of Flying)。這部以作者的父親自殺為題材的生動小說,在西班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安妮·恩萊特《綠色之路》(The Green Road)。《聚會》(The Gathering)的作者再次探討家庭生活,講述了一個分散四處的家族成員重新聚在一起的故事。
本月新詩集
蘇菲·漢娜《嫁給丑陋的百萬富翁:新詩+精選》(Marrying the Ugly Millionaire:New and Selected Poems)。蘇菲·漢娜是英國暢銷犯罪小說作家,續寫過阿加莎·克里斯蒂筆下大偵探波洛的故事。
本月非虛構
特蕾西·索恩《赤裸在艾爾伯特音樂廳》(Naked at the Albert Hall)。“只要女孩”合唱團成員之一、《迪斯科女王的公寓》(Bedsit Disco Queen)作者所寫的關于藝術與歌唱實踐的書。
朱利安·巴恩斯《保持一只眼睛睜開:散文的藝術》(Keeping an Eye Open:Essays on Art)。作家評述了一些藝術家,從席里柯、德拉克洛瓦到霍華德·霍奇金、盧西恩·佛洛伊德。
卡洛琳·克里亞-佩雷茲《像個女人》(Do It Like a Woman)。女權主義活動家歌頌那些為全世界婦女爭取權益的人,并提出了將來的工作事項。
扎克瑞·昆圖《索爾·貝婁的一生(卷一)》(The Life of Saul Bellow Vol 1)。20世紀美國最偉大作家索爾·貝婁最重要的傳記的第一部分。
安東尼·比弗《阿登高地1944:希特勒的最后一搏》(Ardennes 1944:Hitler’s Last Gamble)。希特勒悲劇收場的故事,最終擊潰納粹德國的一場戰爭。
加文·弗朗西斯《人類的冒險》(Adventures in Human Being)。《南極帝國》(Empire Antarctica)作者對人類身體的精彩指南。
蘇珊·格林菲爾德《大腦的一天》(A Day in the Life of the Brain)。享有盛譽的神經科學家的一系列深入淺出的介紹。

3日 百利甜酒婦女小說獎的頒獎典禮舉行,將給2014年的得主、《女孩是半成品》(A Girl Is a Half-Formed Thing)作者艾蜜兒·邁克布萊德頒獎。
10日 索爾·貝婁誕辰100周年。“在一個瘋狂的時代,想要避免受瘋狂的影響,這本身就是一種瘋狂的表現。而追求神志清醒的努力,也會是一種瘋狂的行為。”
13日 W.B.葉芝誕辰150周年。“與他人爭辯,得到修辭;與自我爭辯,便是創作詩詞。”
本月新小說
歐文·希爾斯《我看見一個男人》(I Saw A Man)。妻子過世后,邁克爾·特納搬到了倫敦,并與鄰居一家成為了朋友。他們所擁有的正是他所失去的。但是,不幸即將到來……
柴納·米耶維《爆炸的三個瞬間》(Three Moments of an Explosion)。新怪譚文學代表人物的新作。
朱迪·布魯姆《未必發生的事》(In the Unlikely Event)。受兒童和年輕人歡迎的作家,16年來首部成人作品,講述一個社團卷入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飛機失事中。
哈尼夫·庫雷西《愛+恨》(Love+Hate)。短篇小說和散文,以及一個長篇報道,內容關于一個騙子偷了作家一生的積蓄。
本月新詩集
約翰·阿什貝利《通風廊》(Breezeway)。詩人繼續他對日常世界有趣或荒謬一面的體察。
安妮·佛洛伊德《遺風》(The Remains)。宋朝的詩畫給了這本作品靈感,詩人還自己配了插圖。
本月非虛構
伊恩·辛克萊《倫敦地上鐵》(London Overground)。徒步英雄走完了倫敦地上線路“Ginger Line”。
西蒙·阿米蒂奇《走路離開》(Walking Away)。在《走路回家》里詳細記錄了本寧步行道之旅后,詩人的新冒險旅程。
羅杰·劉易斯《情色流浪》(Erotic Vagrancy)。波頓、泰勒,以及娛樂泛濫的年代。

29日 布克獎長名單揭曉。評委會主席邁克爾·伍德將和其他評委一起公布13位最有望獲得布克獎的作者名單。
31日 J.K.羅琳50歲了。很有可能像往年一樣在7月出版她的新書。
本月新小說
保羅·默里《標記與虛空》(The Mark and the Void)。《史杰比死了》(Skippy Dies)的作家這次講了被困在都柏林的一個法國男人遇到一個想把他寫進一本書的里的作家。
本杰明·馬克維茨《你不必這樣生活》(You Don’t Have to Live Like This》。他被《格蘭塔》(一本始于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學類雜志,創刊于1889年的劍橋大學,現在已有四種不同語言的刊物面世)評為英國最優秀的青年作家之一。在這本書里,他講了兩個大學朋友之間的故事,其中一個很成功,另外一個不太成功。而這個不太成功的想到了一個方法,幫助他在底特律的窮鄰居們致富。
路易斯·德·伯爾涅斯《從夢中墜入的塵土》(The Dust that Falls from Dreams)。這本小說故事發生在一戰時期,回歸了作者之前史詩般愛情故事的《科萊利上尉的曼陀鈴》的敘事。
本月非虛構
羅貝托·薩維亞諾《零零零》(Zero Zero Zero》。這位因《蛾摩拉》而出名的作家,在這本新作中以報告文學的方式對可卡因的國際貿易及其影響做了細致的呈現。
雷蒙德·塔利《黑鏡:關于死亡率的35個冥想》(The Black Mirror:35 Meditations on Mortality)。這位哲學家、老年醫學教授思考了一些關于人逐漸衰落的意志、被銘記、被哀悼的問題。

15日 愛丁堡國際文學節開幕,將持續到31日。
本月新小說
薩爾曼·拉什迪《兩年、八個月以及二十八個夜晚》(Two Years,Eight Months and Twenty-Eight Nights)。你會發現,把兩年,八個月,二十八個夜晚加在一起是1001夜,這暗示了薩爾曼·拉什迪的這個短篇受到了古老的講故事傳統的啟發。
佩蒂娜·加帕《記憶之書》(The Book of Memory)。來自津巴布韋的佩蒂娜·加帕,其短篇小說集《東區挽歌》(中文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在2009年時獲得了《衛報》圖書處女作獎。她的這本長篇小說是寫一個犯謀殺罪的女人在哈拉雷(津巴布韋的首都)的監獄講述自己的故事。
帕特·巴克《正午》(Noonday)。關于倫敦大轟炸中一群人的故事的三部曲之一,這部緊接著2007年出版的《寫生課》(Life Class)的故事展開。
本月新詩集
萊斯·穆瑞《等待過去》(Waiting for the Past)。讓讀者期待已久的新詩選描繪了澳大利亞的風光,用澳大利亞的語言描述了老式打字機、失去希望的圣徒、繼承先輩精神的人……在現代社會,他們已經消失了。
本月非虛構
保羅·馬森《后資本主義:未來指南》(Postcapitalism:A Guide to our Future)。這位第四頻道經濟版編輯在這本書里告訴讀者我們將何去何從。
喬納森·丁布爾比《大西洋戰役》(The Battle of the Atlantic)。大西洋戰役是歷史上最具破壞性的海戰,最終決定了二戰的結局。
克里斯托弗·沃德姆斯《永別了,冰》(A Farewell to Ice》。海洋學教授告訴我們冰對于地球有多重要,將來的一年北極極有可能歷史上首次出現沒有冰的現象。
彼得·道吉特《數字襲擊:流行音樂如何塑造現代社會》(Electric Shock:How Popular Music Made the Modern World)。這本書講述了流行音樂從1890年代誕生到如今數字時代的變遷。

15日 布克獎短名單揭曉。
本月新小說
喬納森·弗蘭岑《普瑞蒂》(Purity)。喬納森·弗蘭岑的新書講述了一個叫Pip的女人試圖解開她的家族秘密,這表明弗蘭岑從一個狄更斯式的作家轉變成一個以自己的方式對美國現實進行敘事的作家。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上一次動心》(The Heart Goes Last)。阿特伍德繼續了“馬德亞當三部曲”中的窮人和富人的故事,講述了一對貧窮的夫婦參加了一個社會實驗,生活因此發生了巨大變化。
克里斯托斯·佐爾克斯《無情的神》(Merciless Gods)。《侮辱》(The Slap)的作家在這個短篇小說集中思考了愛、性、死亡、家庭和背叛。
杰西·艾森伯格《鯉魚讓我打嗝》(Bream Gives Me Hiccups)。這是一本短篇小說集,其中一篇以一個9歲小孩對一對離婚夫婦的觀察展開,還有一篇的背景是在龐貝古城建造之前。
埃琳娜·費蘭特《迷失的孩子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Lost Child)。這本書講述了女性之間的友誼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難以捕捉的故事,是埃琳娜·費蘭特那不勒斯系列的第四本,也是最后一本。
威廉·博伊德《甜蜜的愛撫》(Sweet Caress)。在這本新作中威廉·博伊德回歸到以往的全景式小說,講述一個有志向的女攝影師,在20世紀重新煥發生機的故事。
安東尼·霍洛維茨的新邦德系列。007沒有死,這本書是寫過夏洛克·福爾摩斯新故事的安東尼·霍洛維茨對伊恩·弗萊明的致敬。
伊安·皮爾斯《阿卡迪亞》(Arcadia)。皮爾斯的故事描述了一個想象的世界,在這里間諜變得專業化,作家亨利·里頓既要出版傳統紙書,還要負責配套的App。小說很好地展現了他敘事的流暢性。
加斯·里斯克·哈伯格《失火的城市》(City on Fire)。這是他的首部長篇,共有900頁,據說美國版稅達200萬美元,且電影改編權已經賣出。你會不讀這本關于1970年代紐約種族和階級的故事嗎?
村上春樹《且聽風吟/1973年的彈子球》(Hear the Wind Sing/Pinball 1973)。這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處女作和第二本小說的重譯。
琳達·拉·普朗特《坦尼森》(Tennison)。這是英劇《主要嫌疑犯》(Prime Suspect)的前傳,回到了簡·坦尼森在哈克尼開始她警察生涯的1970年代早期。
特莎·哈德萊《過去》(The Past)。因《聰明女孩》(Clever Girl)、《主臥室》(The Master Bedroom)等而成名的作家的新作。
本月非虛構
戴維·黑爾《導火索》(The Blue Touch Paper)。著名劇作家、導演的一部回憶錄,帶我們回顧了自他的童年到撒切爾夫人掌權的1979年間的生活。
蒂莫西·斯奈德《黑土》(Black Earth)。在《血染之地》(Bloodlands)中,蒂莫西·斯奈德具有開創性地講述了大屠殺是什么,這次他告訴我們大屠殺為什么會發生。
西蒙·沙瑪《英國的臉:肖像中的國家歷史》(The Face of Britain:A History of the Nation Through its Portraits)。通過呈現肖像的方式,講述了從都鐸王朝到現在的歷史。這本書是伴隨著BBC制作的《都鐸王朝》而問世的。
布萊恩·考克斯、杰夫·福修《普遍性》(Universal)。本書告訴你怎樣像一個物理學家那樣思考問題。
尼爾·弗格森《基辛格:理想主義者1923-1968》(Kissinger:1923-1968:The Idealist)。這本書講述了基辛格有爭議的政治生涯和他任職期間的那個時代。
埃爾維斯·科斯特洛《回憶錄》(Memoir)。流行偶像、Attractions樂隊主唱埃爾維斯·科斯特洛講述了他從1977年發布第一首單曲Less Than Zero開始的40年搖滾生涯。
保羅·瑟若克斯《南方深處》(Deep South)。保羅·瑟若克斯的一生都在路上。再次啟程,他選擇了美國南部的一個州,這個地方如他游歷過的任何一個國家一樣陌生,一樣令人心滿意足。
十月
2日 切爾滕納姆文學節開始,一直持續到11日結束。
13日 布克獎獲獎名單宣布。
17日 《推銷員之死》出版100周年。阿瑟·米勒曾說:“很少會有人問一些可以讓自己誠實面對的問題。”
本月新小說
奧爾罕·帕慕克《我意識里的怪癖》(A Strangeness in My Mind)。這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的第九本小說。在這本書里,他以伊斯坦布爾街頭小販的視角講述土耳其社會在過去幾十年間的變化。
塞巴斯蒂安·福克斯《我的心曾在哪里跳動》(Where My Heart Used to Beat)。書名取自于詩人丁尼生的哀歌《悼念集》(In Memoriam),探討的是20世紀的記憶、追求和瘋狂。
羅伯特·哈里斯《獨裁者》(Dictator)。這是作者關于古羅馬政治權利的三部曲的終結篇。
本月新詩集
克里斯托弗·里克斯、吉姆·麥庫/編《艾略特詩集》(The Poems of TS Eliot)。對T.S.艾略特詩歌全集從評論角度和文本歷史角度所作的注釋本。
威爾·麥《絲蒂薇·史密斯的詩歌和插畫選集》(The Collected Poems and Drawings of Stevie Smith)。這本書是對絲蒂薇·史密斯的詩集和插畫的最初版本進行合并的首次發行。
本月非虛構
瑪麗·畢爾德《SPQR》(SPQR)。瑪麗·畢爾德探討的是羅馬如何從一個不重要的村莊成為一股世界力量。
理查德·瑪貝《植物的卡巴萊》(The Cabaret of Plants)。這位著名的生態作家探討了植物怎樣影響我們的想象力。
亞當·西斯曼《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是對約翰·勒卡雷這位一流間諜小說作家所作的傳記。
杰姆斯·夏皮羅《1606:威廉·莎士比亞和李爾之年》(1606:William Shakespeare and the Year of Lear)。獲獎作品《1599》的作者,開始寫1606年的莎士比亞,正是在這一年,莎士比亞寫出了《李爾王》和《麥克白》。
克萊爾·哈曼的夏洛蒂·勃朗特傳記。發現了一些夏洛特·勃朗特的新資料,2016年正好是她200周年誕辰。
多米尼克·桑德布魯克《偉大的英國夢工廠》(The Great British Dream Factory)。分析了英國現代流行文化的成功和意義。

為非虛構類文學而設的塞繆爾·約翰遜獎揭曉獲獎名單。2014年該獎授予了海倫·麥克唐納德的《鷹》(H is for Hawk)。
12日 法國社會評論家及文學評論家羅蘭·巴特100周年誕辰。
13日 尼古拉斯·希特納執導的電影《貨車里的女人》上映,改編自劇作家阿蘭·本奈特的同名劇作。
26日 《愛麗絲漫游奇境》發行150周年。
本月新小說
尼爾斯·休烏《塞林格的信》(Salinger’s Letters)。這位丹麥作家以他和塞林格的私人信件為原型寫了一部關于絕望和愛的小說。
海倫·辛普森《縱向和橫向》(Verticals and Horizontals)。海倫·辛普森的新短篇小說集。
本月非虛構
蘇珊·桑塔格《桑塔格論電影》(Sontag on Film)。作為一個狂熱的電影愛好者和偶爾的電影制作者,這本書是蘇珊·桑塔格的影評以及一部分電影劇本的合集。

《衛報》圖書處女作獎獲獎名單公布。
簡·奧斯汀第四部小說《艾瑪》出版200周年。
16日 毛姆逝世50周年紀念日。
30日 拉迪亞德·吉卜林誕辰150周年紀念日。
本月新小說
大江健三郎《水死》(Death by Water)。大江健三郎的新作講述了他父親神秘死亡的故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