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美第奇家族︱出了兩位法國王后,把藝術和時尚帶入巴黎
1572年8月23日晚,法國傳統的狂歡節圣巴托羅繆節前夕,快到凌晨的時候,教堂的鐘聲敲響了。
這時全副武裝且戴有白色記號的暴徒涌現到巴黎的街頭,他們事先做了充分準備,向還在睡夢中的新教徒發動了襲擊。據不完全統計,當夜被殺的新教徒多達數千人,整個巴黎簡直血流成河。屠殺持續了三天三夜,從巴黎蔓延到周圍地區,約有數萬人死傷,在巴黎就有八千人喪生。

向前推移5天,8月18日,巴黎舉行了一場隆重的婚禮。法國國王查理九世的妹妹瑪戈與波旁公爵納瓦拉的亨利結婚。這是一個令人驚喜的結合。因為自宗教改革從德國開始以后,法國也出現了胡格諾派,這些信仰加爾文主義的新教徒成為篤信天主教的國王的眼中刺。而這次婚姻在天主教的王室與新教的公爵之間產生,也意味著天主教與新教之間的斗爭將結束。因此,各地的新教徒紛紛趕到巴黎,想要親眼目睹這場盛典。
但是婚禮僅僅過去了4天,胡格諾派的領袖科利尼(Coligny)被刺,不過只是略微受傷。懷疑的焦點被集中在天主教極端派吉斯家族身上。瑪戈此時也很矛盾,她的情人是吉斯家族的亨利,然而她又不得不從大局出發,與新教徒聯姻。
事實證明,王室的搖擺不定反映了其中的矛盾。當時真正掌權的并不是查理九世,而是他的母親凱瑟琳?德?美第奇。
凱瑟琳?德?美第奇:親手葬送了瓦盧瓦王朝
凱瑟琳?德?美第奇(1519-1589年)是“豪華者”洛倫佐的曾孫女。但她很小時父母就去世了。她的祖父和父親都因性格軟弱而沒能繼承家族的事業,繼承權最終落到了旁支的柯西莫一世手中。這個沒落的美第奇嫡系,卻出了不少重要人物,其中有兩任教皇,分別是洛倫佐的次子利奧十世、洛倫佐的兄弟朱利亞諾的遺腹子克萊芒七世。面對衰落中的美第奇嫡系,他們也盡可能地提攜一把。
對于同族這個無依無靠的小女孩,克萊芒七世很早就開始考慮她的婚事。教皇的女兒往往是各國國王都想攀上的親緣,但是教皇也有自己的打算,嫁到哪國就說明要跟這國建立同盟了。1527年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縱使士兵劫掠了羅馬,震驚整個基督教世界,也讓教皇決定尋找神圣羅馬帝國的仇敵結盟。法國是最好的選擇,因為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1515-1547年在位)與帝國勢不兩立,針鋒相對。于是,克萊芒七世與弗朗索瓦一世商量后,定下了這門親事。

1533年,14歲的凱瑟琳來到馬賽,與弗朗索瓦一世的次子亨利結婚。這個年幼的意大利女孩膽怯地進入法國的宮廷。強權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在位時專斷獨行,凱瑟琳根本沒有參與政治的機會,況且前十余年她的地位非常不穩,因為她的第一個兒子弗朗索瓦是她25歲才出生的,直到這時,她的地位才稍加穩固。
凱瑟琳的丈夫亨利二世(1547-1559年在位)有自己的情人戴安娜,并且允許她插手政治,凱瑟琳仍然沒有機會。然而,亨利二世在出嫁女兒的筵席上因比武而死,留下了幾個尚未成熟的兒子,使凱瑟琳有了干涉政治的機會。
凱瑟琳生有9個兒女,大兒子弗朗索瓦二世體弱多病,且受妻子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及吉斯家族擺布,較早去世。次子查理九世接任國王,但凱瑟琳更喜歡三兒子安茹公爵亨利(即亨利三世),本來希望他與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結婚的,但未成功。長女伊麗莎白嫁給了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三女瑪戈嫁給了納瓦拉的亨利(即后來的亨利四世,開創波旁王朝)。

凱瑟琳參與了亨利二世在世時挑起的胡格諾派斗爭,她本希望扶持這個新教勢力為己所用的,以制衡吉斯家族,但是沒能有效控制復雜的黨派,形勢很快變得難以控制,釀成圣巴托羅繆大屠殺。
圣巴托羅繆大屠殺勢所必然,也是由于當時腓力二世主導的西班牙帝國如日中天,而其天主教勢力同法國新興的新教勢力明爭暗斗。為了緩解矛盾,法國必須選擇天主教,同西班牙站在一起。當時西班牙正在尼德蘭同新教徒戰爭,法國的新教徒支持尼德蘭新教徒,也就是同西班牙作對,因此法國必須剿滅國內新教徒。況且這時期西班牙國王領導的神圣羅馬帝國三面包圍法國,在尼德蘭、意大利北部,因此法國必須明智地選擇站在西班牙一邊。從個人的角度看,這場屠殺不是凱瑟琳下令的,但她畢竟是始作俑者,正是她極強的權力欲導致了這場悲劇。
凱瑟琳給巴黎帶來了意大利的時尚,佛羅倫薩的服裝、美食、香水、首飾,讓處在歐洲北部的巴黎貴族為之驚訝,她的一舉一動引領著巴黎的時尚潮流。她的岳父弗朗索瓦一世本來就是著名的文藝復興君主,她也繼承了美第奇家族熱衷于贊助藝術的傳統,是法國王室中的重要贊助人,尤其是建造了杜伊勒里宮。

1559年亨利二世受傷去世,凱瑟琳決定搬出傷心之所盧浮宮,選擇在西邊不遠處建造新的宮殿,取名杜伊勒里宮。宮殿南北走向,西面則建造了杜伊勒里花園,宮殿的西立面都朝向花園,東立面則朝向盧浮宮,使這座新宮殿看上去似乎是盧浮宮的延伸。宮殿樣式仿照凱瑟琳的家鄉佛羅倫薩的花園樣式,尤其是參考了皮蒂宮,講究布局對稱。這里成為波旁王朝前幾任君主樂于居住的地方,因為這里比盧浮宮更為開敞,直到1682年宮廷移往凡爾賽宮這里才成為離宮。
杜伊勒里宮和盧浮宮建筑群在16世紀后經歷了若干次改造。但是巴黎公社時期,這里被焚毀,一直是斷壁殘垣。直到1882年這片廢墟才被徹底拆除,使盧浮宮成為開放式的庭院,即今天的樣子。杜伊勒里宮再也沒有被重建,作為一個公園保留至今。然而杜伊勒里宮的建筑風格極大影響了后來的法國建筑。

美第奇家族不僅對佛羅倫薩和意大利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通過嫁到法國的王后,還深刻影響了法國的歷史和文化。然而,她們身上都有美第奇家族擅長宮廷斗爭的基因。
凱瑟琳需要操縱宮廷中的兩股力量,一個是野心勃勃的吉斯家族,一個是對查理九世影響日益增強的科利尼,這兩股力量又分屬于天主教和新教,矛盾錯綜復雜。而科利尼對查理九世的影響使凱瑟琳非常嫉妒,據說1572年8月22日科利尼被刺是受她的指派。
在她的安排下,女兒與新教徒波旁家族聯姻,她想借此將新教徒勢力招至麾下。然而,一切都超出了她的預料和控制。到23日晚,吉斯公爵亨利挑頭,天主教徒對新教徒瘋狂屠殺,釀成了圣巴托羅繆大屠殺的慘劇。
查理九世并不想出此下策,他其實很軟弱。他是凱瑟琳的第二個兒子,一直活在母后的陰影之下,所作的政治決策受到母后的影響很大,而他自己又猶豫不決、懦弱無能,兩年后便郁郁而終。凱瑟琳更喜歡第三個兒子,即亨利三世(1574-1589年在位)。他具有凱瑟琳其他兒子所沒有的天賦:優雅、健談、敏捷、勇敢,以及對藝術的鑒賞力,這些美第奇家族的典型特征使他最為母后寵愛。然而亨利三世獵艷無度,本身又是同性戀,他的無嗣導致統治將近三百年的瓦盧瓦王朝最終結束,取而代之的是波旁王朝。
凱瑟琳死在亨利三世遇刺的半年前。但可以說,是她親手葬送了瓦盧瓦王朝。
凱瑟琳對子女的控制極嚴,也許是為了王室的未來,也許是為了填補個人的私欲,卻毀了她的兒女。她的女兒瑪戈本來鐘情于吉斯家族的亨利,卻被她命令嫁給了波旁公爵亨利。傳說瑪戈王后此后放蕩不羈,這與凱瑟琳的插手不無關系。瑪戈與丈夫貌合神離,十年后便分居,而后是十余年無休止的爭吵,直到1599年二人離婚。
離婚后的亨利四世又娶了美第奇家族的一名女子——瑪麗?德?美第奇。
瑪麗?德?美第奇:與兒子及首相抗爭到死
凱瑟琳?德?美第奇見證了瓦盧瓦王朝的滅亡,但同樣出自美第奇家族的另一個法國王后瑪麗?德?美第奇(Maria de’Medici,1575-1642年)則經歷了新的王朝——波旁王朝的興起。
托斯卡納公爵柯西莫一世有兩個兒子,先后繼承公爵之位,長子弗朗切斯科一世(Francesco I de' Medici,1574-1587年在位)早逝,但他的女兒瑪麗成為美第奇家族的第二個法國王后。1600年,瑪麗嫁給了法國波旁王朝的首任國王亨利四世,成為其第二任妻子,次年生下路易十三(1610-1643年在位)。亨利四世1610年遇刺,瑪麗成為兒子的攝政,由此登上了法國的政治舞臺。

亨利四世、瑪麗與孩子們在一起。

瑪麗與幼年時的路易十三
瑪麗成為攝政不久,便與首相黎塞留(Richelieu, 1585-1642年)產生了沖突。黎塞留很有政治天分,他獲得路易十三的信任,擔任了近二十年的首相職務,也是紅衣主教,他一生都致力于提高法國的國際地位。然而,與太后之間的斗爭持續了很久,甚至兵戈相見。
1619年,瑪麗的小兒子奧爾良公爵加斯東同吉斯公爵一道起兵支持太后,但都被黎塞留挫敗。路易十三受黎塞留的影響很大,甚至將母親流放到盧瓦爾河邊的昂熱城堡。后來瑪麗企圖再次對抗黎塞留,還是失敗,不得不流亡各處,先后到過法國北部、布魯塞爾、德國、英國,一直都在籌劃反對黎塞留,但1642年7月,她在科隆黯然離世。在她去世之后一年內,黎塞留和路易十三也相繼去世。這段漫長的斗爭終于畫上了句號。

瑪麗的女兒大都嫁給了歐洲的王室,積極推動法國的外交。長女伊麗莎白嫁給了西班牙國王腓力四世,二女兒嫁給了薩伏伊公爵,小女兒瑪麗亞(Henrietta Maria,1609-1669年)嫁給了英國國王查理一世。值得一提的是,瑪麗亞嫁與查理一世,正好經歷了英國內戰,而她自始至終不屈不撓地支持查理一世,也頗有傳奇色彩,可見身上存留著美第奇家族的血液。
瑪麗也繼承了美第奇家族的傳統,熱衷于建筑和藝術。
從1612年開始,她花了十余年時間在巴黎左岸的近郊圣日耳曼區建造盧森堡宮,與東邊的圣熱納維耶芙山及先賢祠正好相對。這座宮殿建筑完全仿照佛羅倫薩的皮蒂宮,也是位于城市南面的近郊地帶。瑪麗不惜重金進行豪華裝修,并稱其為“美第奇宮”。盧森堡宮的正立面中央是帶有兩層立柱的樓臺,頂部是圓形屋頂,中央樓臺的兩側各有一座翼樓,練成一體。宮殿連結的花園也是模仿皮蒂宮后面的波波里花園,成為怡人的散步場所。法國大革命后,盧森堡宮被改造成一座監獄,直到拿破侖時才將其改作參議院的辦公樓,宮殿的花園部分改為盧森堡公園。



瑪麗還大力贊助藝術。
她同弗蘭德爾畫家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年)關系非常好,也是他的贊助人。從1621年開始,她邀請魯斯本到巴黎為其作了很多巴洛克風格的畫像,甚至將其繪成神話中的人物。瑪麗體態肥胖,而魯本斯正好擅長畫充滿肉欲的女性,這無形極大美化了瑪麗。他為瑪麗作了一個系列,共24幅畫像,統稱“瑪麗?德?美第奇的一生”,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


美第奇家族的兩位女性,先后入主法國的宮廷,并且都積極參與政治斗爭,分別給其帶去了意大利式的政治混亂,都見證并參與了法國政權從瓦盧瓦王朝向波旁王朝的過渡。她們也都為法國文化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她們將法國的王宮一個向西拓展,一個向南拓展,極大地豐富了巴黎的宮殿建筑,尤其是杜伊勒里宮成為后世法國式建筑最為推崇的標準。這兩位女性為法國和北歐帶去了佛羅倫薩的藝術傳統,將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潮流推向陰暗的歐洲北部,因此,她們在文藝復興的發展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當然,對藝術的贊助也是出于自身的考慮。瑪麗與她的同族凱瑟琳一樣,有著極強的權利欲,她請魯本斯繪制的系列油畫之一《國王的榮耀》中,凸顯國王地位的同時,也將自己擺在了國王的身旁,以此表明自己與國王共天下。然而,瑪麗與兒子路易十三充滿矛盾,她被兒子軟禁和流放,至死都沒能得到兒子的原諒。然而,在魯本斯的另一幅油畫中,瑪麗與兒子在天國重歸于好。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