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老爺車︱抗戰時的“新能源”汽車燒的是桐油

李開周
2015-01-16 08:46
來源:澎湃新聞
? 私家歷史 >
字號

桐油的用途

        桐樹分很多種,有泡桐,有刺桐,有梧桐,也有油桐。

        油桐是中國特產,樹身高大,樹皮光滑,深秋落葉,初夏開花,花一落,樹上掛滿青色的圓果,宛如一樹青綠可愛的小燈籠。這種果實俗稱“桐米”,可以榨油。

        我小時候,老家鎮上有一座油坊,專榨桐油。桐米曬干,去殼,鋪到炕上,烘焙一夜,用碾子碾碎,用大鍋蒸軟,用麥稈捆成團,踩成桐餅,再放到油榨里壓緊,兩個壯漢喊著號子絞動滾木,嗨喲嗨喲,嗨喲嗨喲,黑紅透亮的桐油就從榨槽里流出來了。

        
油桐的果實   

        桐油很黏,熬熟更黏,舀一勺桐油在碗里,用筷子攪一攪,使勁一挑,能挑出一根極長的油絲,怎么扯都不斷。

        現在的桐油用途很廣,能制藥,能造漆,能保養家具。可是在我小時候,在我們老家,桐油好像只有一種用途:使棉靴防水。

        我小時候,冬天極冷,小孩子為了避免凍腳,穿鞋都跟古代士大夫似的“里鞋外靴”。里面那雙鞋很小,也很軟,是保暖用的;保暖鞋的外面再套一雙大鞋,其實就是棉靴,棉靴能保暖,也能防水。

        棉靴怎么能防水呢?因為鞋底和鞋幫上都刷了防水性能奇佳的桐油。

        記得在三十年以前,每逢深秋和初冬,我們村子里都會來一個挑著擔子叫賣熟桐油的小販。聽到叫賣聲,村里的老太太紛紛端著小碗出來買,一毛錢給半碗。桐油買回去,把納好的鞋底和縫好的鞋幫浸到里面,第二天撈出來,用大蒜擦得透亮,然后再浸一遍,再撈出來晾干,最后縫成棉靴。這樣加工出來的棉靴只怕火,不怕水,踩雪不濕,經雨不透,能穿好幾年。

        我今年三十有四,最多只能回憶回憶三十年前的事兒,再往前回憶就不可能了。我們村有個八十多歲的老先生,抗戰時被國民黨軍隊拉過壯丁,他的回憶相對遙遠。據他說,桐油在抗戰時的用途比我小時候廣泛多了,除了制藥、造漆、保養家具、讓棉靴防水,它還能代替汽油,給汽車當燃料。  

桐油也能當燃料?

        我們知道,過于黏稠的油是不適合汽車的。油性越黏,輸油管越容易堵塞,油質越稠,越不容易跟空氣均勻混合并充分燃燒,準會積碳。輸油管堵塞是小事,發動機積碳也是小事,萬一引起強烈爆震,把發動機擊穿,那可就是大事了。所以我們絕對有理由懷疑桐油做汽車燃料的可能性。

        
非常粘稠的熟桐油     

        但是在翻查抗戰文獻之后,我發現我們村那位老先生沒有造謠,桐油汽車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確實流行過。

        早在1938年,中國汽車制造公司就試驗過用植物油代替汽油。當時試驗的植物油真是五花八門,包括上海的棉籽油、南京的花生油、安徽的菜籽油、江西的芝麻油、湖南的茶籽油、湖北的大豆油、貴州的鴉片籽油和四川的桐油。試驗來試驗去,結果證明還是桐油最靠譜。第一,這種油耐燒;第二,它的價格還很便宜。每百斤桐油只賣十幾塊大洋,既比汽油便宜得多,也比花生油、大豆油、芝麻油等等可供食用的油要便宜。

        有的朋友可能會提出疑問:汽車設計出來就是燒汽油和柴油的,怎么能燒植物油呢?花生油、大豆油和桐油這些油怎么能在汽缸里燃燒呢?

        其實一點兒也不奇怪,汽車的核心部件無非就是內燃機,內燃機并不一定非燒汽油和柴油不可。理論上講,凡是可以燃燒并具有一定熱穩定性的流體,都可以變成汽車的燃料。最明顯的例子:現在很多私家車車主為了省錢,都做了“油改氣”,出廠設計是燒汽油,到車主手里就變成燒天然氣和液化石油氣了,可見汽車燃料是可以變通的。

        當然,天然氣和液化石油氣比較干凈,一般不會對發動機造成傷害,植物油就不行了,特別是像桐油那么黏稠的液體,首先必須解決油路堵塞問題,并對發動機和行車電腦來一番大改動,否則絕對不能加到油箱里去。你要是敢加,它就敢毀你的車。

        現在臺灣正提倡用植物油作燃料,但都是先把植物油轉換成生物柴油(臺灣方面叫“生質柴油”)之后才能用。而抗戰時期技術落后,還沒有學會轉換生物柴油,只能直接把植物油加進油箱里。

        中國汽車制造公司有兩位長期研究代用燃料的總工程師,他們更換了管徑更大、密封性能更好的輸油管,更改了汽缸的容量,增強了噴油嘴的壓力。如此這般改造之后,滿滿加一箱桐油,順利點火,順利啟動,掛上檔,一踩油門,汽車直竄出去,倍兒爽。這里面的原理很簡單:桐油黏稠,所以需要更大的管徑才不至于堵塞油路;桐油易氧化,所以輸油管的密封性一定要很好;桐油不容易汽化,所以要增強噴油嘴的噴油速度,讓桐油呈現薄霧狀態,避免燃燒遲緩的弊病。

        1941年秋天,中國汽車制造公司總工程師張世綱駕駛著一部由他親手改造的桐油汽車從重慶開到了昆明,途中平均油耗是每百公里二十升。單看油耗水平,肯定算不上節省,可是那時候汽油太貴,就算每百公里燒二百升桐油也比燒汽油劃算。

        汽油有多貴呢?在1943年2月份的上海,一加侖(三升多)汽油能換三百公斤大米。換句話說,你加一回油,相當于扔掉一家老小一年以上的口糧。

        汽油為什么這樣貴?因為太少。舊中國本來就是“貧油國”,汽油和柴油都靠輪船進口,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后,咱們的海上通道被封鎖了,只能從滇緬公路輸入石油。后來日軍又攻占了緬甸,滇緬公路被切斷,中美兩國被迫在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姆邦和中國昆明之間開辟一條“駝峰航線”,但是空運力量太有限,所以石油就成了最緊俏的戰略物資,自然要貴。  

各式“新能源”汽車

        1943年7月,一位名叫張德慶的汽車工程師在上海舉辦了一場“汽車常識通俗講座”,他說:“抗戰以來,柴油與汽油來源均告奇缺,有以桐油代替柴油之桐油車,有以木炭代替汽油之木炭車,亦有酒精車和煤氣車者。”可見由于石油的嚴重短缺,抗戰時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新能源”汽車。

        
川滇東路運輸管理局酒精廠舊址,這座工廠在抗戰時專為國民黨軍方的酒精運輸車提供燃料。    

        抗戰勝利后,緊接著就是國共內戰,打仗離不開石油,石油在中國繼續緊俏,南京國民政府對石油實行最嚴厲的管制政策:剛開始,私人汽車憑證加油,每輛每月不能超過一定數目,到后來,私人汽車禁用石油,必須改用代燃料,例如桐油、酒精、木炭、煤炭等等。

        木炭和煤炭都是固體,無法噴入汽缸,怎么能用做燃料呢?原理仍然很簡單:先用木炭或煤炭制造出煤氣,再把煤氣噴入汽缸即可。

        在抗戰時期,木炭汽車在云貴川一帶最為流行,其實際擁有量遠遠超過桐油汽車。無論卡車、客車還是小型轎車,都可以改裝成木炭車:請人簡單改一下發動機,然后在車身后面裝一個“煤氣發生爐”,爐子上面放一個水罐,爐子旁邊接一根管子,往發動機上一接,木炭車就成了。

        
改進后的煤炭公交,煤氣發生爐放在了一個專門的拖斗上。      

        開車之前,把木炭裝入爐子,生火點著,待爐子里的炭燒到一半,打開水罐,滴入冷水,使木炭不完全燃燒,產生煤氣,然后再拉開風門,用搖柄搖車點火。

        木炭燃燒很快,平均每跑二十公里就要加一次炭。所以在當年的滇緬公路上,每隔二十公里就設有一處“加炭站”,防止汽車熄火趴窩。

        煤氣發生爐很重,還冒黑煙,裝在車前影響視線,裝在車中嗆人喉嚨,最合適的方式是裝在車尾。可是裝在車尾也不完美,既增加車重,又影響美觀,萬一爐身隔熱層出現故障,還會把后備箱燒掉。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仍然缺石油,木炭汽車和煤炭汽車在中國仍然盛行,特別是公交車,幾乎無一例外都裝配著煤氣發生爐。剛開始,這種爐子在車尾墩著,熏得車身烏煙瘴氣,后來有工程師想出了一個妙招兒:在公交車后面掛一個小拖斗,把煤氣發生爐放在拖斗上面拉著。

        

建國初期上海街頭的公交車,車尾掛著一個笨重的煤氣發生爐。

今日朝鮮的木炭卡車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杭锦后旗| 会昌县| 库尔勒市| 张家界市| 静宁县| 玛纳斯县| 大埔县| 象山县| 岢岚县| 隆子县| 古丈县| 宁夏| 商都县| 科技| 平和县| 西贡区| 临邑县| 渭南市| 古蔺县| 广元市| 永济市| 大田县| 德安县| 台州市| 邓州市| 信阳市| 来宾市| 德格县| 扬州市| 阜康市| 关岭| 秦皇岛市| 中西区| 麻江县| 南召县| 安新县| 迭部县| 通江县| 民权县| 土默特左旗| 元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