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外灘踩踏遇難者名單背后:家屬急切找到又怕找到親人曾現誤認

1月2日凌晨1時12分,上海市政府新聞辦官方微博“上海發布”公布首批32位遇難者名單。當天晚上20時15分,第二批3位遇難者名單核實公布。至此,36名遇難者中的35人身份已經確定,最后1位遇難者身份仍在核實中。
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了解到,上海公安共投入上百名警力,核實遇難者和重癥病人的身份信息,身份確認經過“多層辨認”和兩人及以上親友查看尸體或實體確認。目前,對死者及其親屬的DNA確認程序仍在進行中。
刑事勘察技術用于事發現場
12月31日上午8時30分,趙煒開始上班,直到昨天晚上,他一直在忙,沒有回過家。趙煒是黃浦公安分局刑偵支隊重案隊指導員,對于跨年夜加班,他早已習慣。但他沒想到,這個新年,他將第一次直面36個人的死亡,而他的工作是為這些亡者找到自己的名字和家人。
1月1日凌晨2時,趙煒和整個刑偵支隊的民警一樣,接到通知“外灘發生踩踏事件,迅速確認罹難者和重癥昏迷患者身份”。隨后,趙煒和40多名民警首批投入工作。其中20多人被分派到四家收治此次事件中傷亡人員的醫院中尋找線索,每家醫院至少4名警力。
凌晨3時許,事發現場傷員人員已經基本撤離,黃浦刑偵支隊的技術勘察人員進入現場,收集現場遺留物品,“衣服、手機、鞋帽、錢包……逐一清點整理,皮卡車裝了三車,處理完的時候已經天亮了。”趙煒告訴記者,在獲取這些物品后,技術勘察人員由迅速對物品進行分類分析處理。1月1日中午,有價值的物品被交接,“一共有16部手機,五六個包,最終我們對應找到兩名死者。當然這其中,很多信息是交叉在一起的,其他同事也在收集反饋。”
在醫院給死者拍照,走訪傷者詢問
虹口區公安分局刑偵支隊支隊長秦勇接到任務的時間比趙煒更早。因距離事發地點較近,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是最早收治事件傷亡人員,凌晨1時許,秦勇已經和同事趕到了醫院。“醫院收治28人,其中16人死亡,4人重癥昏迷,8人輕傷。現場只有一名死者有同事護送至醫院,其他人皆無親友陪同。”秦勇和同事對死者遺體和重癥昏迷人員統一編號,對身著衣物和隨身物品拍照登記,并配合刑偵總隊技術部門對他們進行了指紋和DNA樣本采集。隨后,民警開始清理死者和重癥昏迷者隨身物品。通過對隨身的身份證件、手機等物品清理,秦勇和同事明確了4名死者和1名重癥昏迷者的身份。
由于當時傷員被同時送往多個醫院,死亡和重癥患者的人數在不斷變化,“凌晨2點多,第一批死亡名單中14個人基本確定,他們中有的帶著身份證,有的是親友陪同來醫院的。”
隨后,民警開始對意識清醒的就醫傷者進行走訪。趙煒說:“跨年到外灘游玩,通常是親友家人一起出動,在傷者中很可能找到線索。”到1日晚上9時30分,四家醫院的傷者基本走訪完,6名死者通過這樣的方式得以明確。
趙煒還說,民警到醫院都是承包的,定人定點,“到了醫院就得把所有情況逐一核實,然后梳理上報,后臺分析數據。如果信息交叉發現偏差,比如家人和同學反饋當事人的衣著顏色不同,我們就會讓現場民警再核實,到底穿什么衣服,跟什么人去。民警吃住都在醫院,幾乎沒有休息過,當時我們接到的命令就是第一時間核實身份。”
黃浦10名民警輪班梳理110和熱線電話
“到1月2日下午,我們一直有10個民警輪班,對110報警和熱線電話的求助進行梳理和分析,具體接到多少條我已經記不清了。”趙煒說,事件發生后,當晚110報警平臺接到了大量的尋人電話,黃浦區在1月1日公布了熱線電話后,來電更加密集,“民政局有專人接電話的,接一個電話記錄一個,5分鐘記滿一張A4大小的紙。然后我們把所有的記錄拿來,不停地翻看比對。先做初步刪選,發現可能和死者有關聯的,逐一回訪,問他現在什么狀況,失聯者是什么狀況。衣著體貌特征一致,就讓報的人員過來,逐一辨認。”
據悉,1月2日中午,所有“電話組”成員都已經收到一份死者體貌特征單,里面照片、身高、大致年齡等情況。趙煒說:“民警能將這些情況與尋人電話相對比,基本對應的,就通知家屬來辨認。有的學生出門,家屬并不知道穿什么衣服,那我們寧愿多叫一些,不要遺漏。家屬確認以后,還會找家屬的親戚,死者的同學朋友進行第二次辨認。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第一時間采集直系親屬的DNA。”
秦勇告訴記者,警方還運用大數據平臺,對遺留物和相關人員進行分析。“我們先根據已經明確身份的死者,查詢來滬信息,何時入住賓館,同住人員信息。再將同住人員的照片,和不明身份的死者或者重癥昏迷人員相比對,這也幫助我們確認了幾名死者的身份。”
查驗死傷者身份同時要維護好醫院救治秩序
“第一人民醫院收治傷員較多,最多的時候,到院家屬有上百人,我們一方面要開始身份信息核查,另一方面也要維護好醫院的搶救秩序。”秦勇說,他們先將已經拍攝好的照片,交給到院的家屬進行辨認。到1月2日晚上8點38分左右,到醫院救治的死者、重癥昏迷、和輕傷人員的身份基本查實。
隨后,虹口警方對前期初步查實的身份進行復查,復查主要是讓家屬對尸體和重癥昏迷人員進行實體辨認。秦勇說,在復合的過程中,有一個家屬辨認照片有誤,“進行實體辨認以后,說不是他的親人,我們立即啟動,再度查找尸源。”全市涉及4家醫院,秦勇和同事一邊給新趕來第一人民醫院的家屬看照片,同時,他派出3名民警前往其他三家醫院,收集失聯人員家屬提供的身份和體貌特征等相關信息,“然后我們把信息進行比對,明確新的身份,再通知的家屬進行辨認,1個小時之內明確了這名重癥昏迷人員的身份。”秦勇說,至1月3日零時,送至第一人民醫院的28人身份全部核實完畢,這一過程歷時40多個小時。
多層辨認模式確保所有信息真實無誤
記者了解到,由于家屬情緒過于悲傷,或者難以接受,辨認過程中發生過誤認現象。趙煒告訴記者,1日下午,一名父親來辨認尸體。“大家現在都知道,所有受傷和死亡人員年齡都差不多,有一名死者20多歲,和某位家屬描述的體貌特征比需經較相似,我們通知家人來辨認,父親覺得他認出來了,說是他家的孩子,情緒很悲痛離開了,然后過了2個多小時以后,他打電話來,說自己認錯了,他兒子打電話給他了。”
為了避免錯誤發生,公安部門采取了“三層辨認”的模式:第一步通過照片確定,第二步通過實體辨認,第三步擴大親友范圍再見確認。而參與確認的親友必須在兩人或者兩人以上。秦勇告訴記者,他們也曾接到類似的案例,“有一個小姑娘,爸爸和老公來辨認,老公說就是我的老婆,爸爸就是不表態,心里是不想面對的。我們只能擴大辨認范圍,把媽媽和其他家屬再叫過來,最終確認確實了死者身份。”
記者了解到,參與此次工作的很多民警都經歷了復雜的情緒變化,“很多人急切的想找到自己的親人,但又怕找到的是自己的親人,這樣的人和事是那么多,對我們的心理也是挑戰,也會刻意回避看家屬表情的時刻,“不想讓家屬的情緒影響到我們,我們在感情上也很心酸,但工作要保持理性和謹慎。”趙煒表示,現在公布的信息經過嚴格的核實的,都是確認無誤的。“核查軌跡,走訪親友,交叉辨認,真的有時候感覺比破案找人更難。我們也是第一次遇到這么大的事件,在最短的時間內想方設法明確身份,這是對死者的尊重。”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