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感覺相處太累?那是因為你沒分清“層次”
文章來源:琢磨先生幽默三部曲之新作《人間行走:向著通透與自由》
在最近的一期熱火綜藝《聽姐說》中,尚雯婕曾大談經營朋友圈這件事,其中爆出過一句金句,不僅引發了很多人的感慨和共鳴:
“因為經營朋友關系太難,而經營朋友圈很簡單,于是我們在這個最不容易活成孤島的時代,每個人都活成了一座孤島。”

是啊,隨著社交工具的增多,我們交往的人在倍數級增長,而人與人之間交往中產生的問題和矛盾也越來越多了起來。
為什么有些人看起來不壞,交往起來卻很別扭呢?比如:你本來想開個玩笑,但是對方當真了;你想很認真地說件事,對方卻當作玩笑。
你特別想顯擺一件什么東西,對方給你評論時直接拆穿了你。他說的當然是對的,但你就是覺得很難受。這時候,你就可能很困惑,到底是自己太脆弱,還是對方嘴太欠。
其實雙方都沒錯,很多人的問題就在于層次的錯位。比如把利益之交當作了靈魂之交,那你自然經常會有一種靈魂被出賣的感覺。
有時候我們常常會感嘆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復雜性,其實并沒有那么復雜,只是我們自己沒弄清楚雙方關系所處的階段和層次。
如果你也曾被人際關系的種種問題所困擾,遇到三觀不合的人不知怎樣處理等棘手問題,以下三個方面的總結會為你的固有思想解綁,通向輕松、通透與自由。
No.1 關于人際交往的三個層次
我們與人的交往,可以分為三個層次,最初級的層次叫點頭之交,中級的層次叫利益之交,高級的層次才叫靈魂之交。
什么叫點頭之交呢?
其實我們生活中接觸的大部分人都是這種。在偶然的場合認識了,加了聯系方式,其實彼此并不十分了解。但是社交工具把對方突然帶到了你的面前,你們可以每天在朋友圈看到彼此的生活狀態,或者每天在同一個群里聊天。雖然覺得彼此好像很熟悉,但本質上還是熟悉的陌生人,因為天各一方,這輩子都不太可能在現實生活中有什么交集。
對于這樣的人,要保持距離,因為你們本來就處于平行世界。趕巧了聊兩句,趕不巧點個贊,但是千萬不要試圖去干涉別人的生活,或者糾正別人的三觀,因為你這根蔥本來就不應該出現在別人的莊稼地里。
而對方如果來侵犯你的生活,讓你感覺到不舒服了,你也不用猶豫,從此相忘于江湖即可,犯不著在這種交往上消耗任何情緒。
什么叫利益之交呢?
這種交往當然是基于雙方利益,需要了,拉近點,不需要了,離遠點。比如你是做生意的,那自然有很多客戶,有些人說跟客戶交朋友,別扯了,我理解的朋友是不賺錢的, 你理解的朋友是可以用友誼長期維系來賺錢的。該談錢的時候不談錢,談友誼,買賣還怎么做?
這也是很多人買東西的時候感覺痛苦的原因,你把對方當朋友,你還怎么好意思要折扣?就算對方坑你,你好意思戳穿?你只能恨恨地說:再也不跟這樣的人交往了。可是你的錢已經被對方揣到口袋里了,你這感嘆又有何意義呢?利益講究的是清清楚楚的契約精神,這樣彼此才不會覺得累。
什么叫靈魂之交呢?
這種交往很簡單,就是雙方都知道彼此的底線和尺度。因為雙方都很清楚對方是什么人,所以在交往的時候,會給人一種輕松感,說得學術一點叫雙方三觀一致,說得江湖一點叫氣味相投。比如我想買一輛車,對方會馬上想,買哪種顏色或者型號更好,而不是告訴我不要亂花錢。
靈魂之交包括三個要素,第一是三觀類似,對一些重大問題的看法有一致性,哪怕不一致,雙方也可以在不動情緒的前提下討論。第二是經濟收入相近,所以在喜好或者消費上層次差不多,這會避免某一方心理失衡。第三是信任感,你知道跟對方交往的所有事情都不會被別人知道,這樣才能分享彼此的秘密。
“我們交往的人,大多數并非是大奸大惡或者大德大善之人。我們之所以在交往中踉踉蹌蹌,是因為彼此走錯了片場。”
No.2 關于三觀不合的三個層次
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三觀”這個詞,可是到底什么是三觀?
通常來說,三觀是指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顧名思義,世界觀是對這個世界總體的認識,人生觀是對人生意義的看法,價值觀是對具體事件所秉持的判斷標準。
聽起來還是很抽象,我舉幾個例子。
這個世界是科學可以解釋的還是宗教可以解釋的?這就是有關世界觀的問題,因為這涉及對世界運行本質的理解。
我們是按部就班地平凡過一生,還是轟轟烈烈地拼搏度過?這就是人生觀的問題,這涉及對人生整體態度的認知。
你認為病人家屬去砍殺醫生,到底是不得已而為之,還是在赤裸裸地犯罪?這就屬于價值觀的問題,涉及對公平和正義的理解。
所以我們經常說兩口子在一起過日子,如果三觀有差異,是很難過下去的。
是不是在三觀上無法達成一致,就無法一起生活呢?
不是的。
接下來才是我們要說的重點,我們所說的三觀不合,其實是有三個層次的。
1)第一個層次:我們有不同的三觀,但是我不在乎。
這種情況往往是對一些無關緊要的人,或者并不經常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角色。每當有熱點事件發生,我們經常在朋友圈里看到跟我們三觀不一致的人,那又怎樣呢?他們又不是我們的家人或者朋友,認同他就點個贊,不認同就屏蔽,不至于因為跟他們三觀不同,而讓自己心生焦慮。
這個層次上的三觀不合,往往不會對生活產生太大影響。
比如我有一個好哥們兒的父親也在我的微信通訊錄上,他轉發的東西大部分標題都是“再不……就來不及了”之類的,這讓我覺得他活下來就是一件非常驚悚的事。我有時候想跟他討論討論,但是一想他都七十多歲了,我就算有勇氣跟他討論,也沒財力支撐萬一把他氣壞了治病的費用。反正他又不跟我生活在一起,偶爾去串串門,我覺得也可以忍受他對我的諄諄教導,教導的內容無非也都是再不做什么就來不及了。
這種情況我稱為:禮節性三觀不合。
2)第二個層次的三觀不合:我們明知道彼此有不同的三觀,我們也不打算改變彼此。
這類人屬于離我們比較近的人,我們逃不掉也躲不開,但是這些三觀的不同,還不至于影響到根本性的生活質量。
比如你喜歡看書,他喜歡玩游戲,這沒什么。但是你喜歡看書,他說“看書有什么用,不就是裝文藝嗎”,這就是影響生活質量的三觀不合。
又如你喜歡去西餐廳吃牛排,他喜歡在大排檔擼串,這不叫三觀不合。但是他說那牛排又貴又不好吃,你應該跟印度人一樣保護牛,這就是影響生活質量的三觀不合了。
其實三觀一致,并不是要求兩個人完全一樣,而是彼此之間能夠求同存異,懂得包容和欣賞。否則,你跟他分享快樂,他覺得你在顯擺,你跟他傾訴難過,他覺得你是矯情。
以上這些其實從本質上來說,當然也屬于三觀不合,只是這些情況下的三觀不合,并不會對彼此的生活產生重要影響。你喜歡看書,看就是了。他喜歡打游戲,打就是了。這些不合的三觀是可以容忍的,不是什么大是大非的問題。
這個層次的三觀不合,我稱為摩擦性三觀不合。
意思就是雖然不同的三觀會導致生活中的摩擦,但是這些摩擦能夠通過調試來彼此適應。比如關于看書好還是打游戲好的問題,雖然屬于人生觀的范疇,但是雙方可以接受彼此的觀點,那他就在客廳打游戲,你去書房看書好了。
3)第三個層次的三觀不合:有嚴重的分歧,以致無法通過求同存異或者接納彼此來適應。
這個層次的三觀不合是比較難調和的,因為這不是可以靠個人修養或者靠改變生活習慣來接納的了,這些不合的三觀會嚴重影響到你的生活。
比如,夫妻之間一方認為在婚姻中彼此要忠誠,但是另一方認為有外遇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促進夫妻感情。你說這怎么調和?再比如,你父母認為孩子就應該對長輩唯命是從,把錢花在你養的狗身上,還不如全部給父母,你說這怎么調和?
這個層次的三觀不合,我稱為沖突性三觀不合。
意思就是因為三觀的激烈沖突,導致彼此已經無法愉快地溝通交流了。
這時候,人會有兩種反應。一是爭吵,但是爭吵只會讓對方覺得,你的三觀怎么有這么大的問題。人很少會反思自己,往往都會覺得對方不可理喻。二是分道揚鐮,如果是兩口子就離婚,如果是朋友就絕交。
很顯然第二種反應才比較妥當,一個人的三觀是長久以來通過教育、環境、性格、與人相處的互動等沉淀下來的一套認知系統。你可以想象要改變對方何其難,花這些功夫,還不如去尋找跟自己三觀接近的人。
所以我們以后說到三觀不合,要看看是哪一個層面的三觀不合,不能一概而論。
對有些三觀不合,我們可以呵呵笑兩聲,然后無視;對有些三觀不合,我們可以求同存異;而還有些三觀不合, 導致我們只能待在各自的世界里,盡量不彼此打擾。
No.3 關于人生的這六件事,越早明白人生越灑脫
人生是一個經歷,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別的。想想看,當你離開人世,只留些許灰塵,所有你覺得偉大的也好,不舍的也罷,統統與你再無關系。因此,有些事你越早想明白越好,這樣在這次獨特的生命旅程中,你就會輕松一些,灑脫一點兒。
第一件事是關于戀人的:
在我們人生路上,戀人的離開,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不夠好導致的必然結果。如果你太年輕,遇到一個太過成熟的戀人,不管你多么喜歡她,你都無法在感情里留住她。要么你的閱歷根本不夠,要么你的物質條件無法承擔起穩定的生活。
你是什么樣的人,就會吸引什么樣的戀人,如果你企圖踮起腳尖高攀,往往會因為患得患失而苦不堪言。
——“凡是辛苦,皆源自你的強求。”
第二件事是關于別人的:
薩特的經典名作《禁閉》中有一句臺詞:他人即地獄。我們的苦惱很大程度上來自別人的評價,也就是別人對我們的喜好或者厭惡。因為你把控不住別人,所以會變得焦慮。
一個人只有發自內心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且知道自己做的事情的真正價值,才會獲得真正的自信。一個不清楚自己價值的人,只會依靠別人的評價獲得存在感。
——“凡是敏感,皆源自你的懦弱。”
第三件事是關于金錢的:
我們靠運氣或者小聰明獲得的財富, 總是被我們很努力地虧掉。
當你覺得自己被上天選中來賺錢的時候,往往就是別人看上你本金的時候。除非你是職業做投資的,否則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那些一夜暴富的故事里。這些事情就像見鬼,總有人告訴你,他們見到了鬼,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鬼,但是要讓你遇上,還真是挺難的。
——“凡是受騙,皆源自你的貪欲。”
第四件事是關于友誼的:
每個人都需要朋友,他們能夠在別人都奉承你的時候潑你冷水,在別人都挖苦你的時候聽你吐槽。所以盡量不要跟朋友有利益上的糾葛,也不要因為利益讓朋友難堪。朋友之間最好風輕云淡,在彼此沒有壓力的情況下聊聊天,說說八卦,吹吹牛。大家都清楚彼此,所以也沒必要拆穿對方說的那些不著邊際的話。
朋友做不下去,要么就是因為有一方想占對方便宜, 要么就是因為越出了友誼的界限,導致了角色混亂。
——“凡是難堪,皆源自你的過線。”
第五件事是關于父母的:
每個人都要學會自己長大,不管你多么愛你的父母,都不要讓他們過多干涉你的生活,否則你就是一個永遠沒有斷奶的巨嬰。
這個社會的進步,是靠下一代顛覆上一代而前進的。所以父母眼中的叛逆,往往意味著你慢慢走向了獨立。父母的建議當然都是為了你好,但是因為只想為你好,必然導致他們無法站在全局和長遠的角度考慮問題。
一個人成熟的標志,就是需要自己做出決定,然后扛起自己的責任。這雖然讓你有很大的壓力,但也讓你感受到了人格的自由。
——“凡是抱怨,皆源自你的依賴。”
第六件事是關于社會的:
這個社會每天都在發生著千奇百怪的事情,大部分都是跟你沒什么關系的,因此你知道就好了,別動不動就調動自己的情緒。
某明星出軌,你憤怒。某地方爆炸,你恐慌。你這一天天的冰火兩重天,怎么不好好做做你手頭的工作呢?要忙里偷閑聊娛樂八卦,而不是閑里偷忙做一會兒工作。
如果你搞不清自己每天待辦事項的優先級,你的時間就會被各種垃圾填滿, 最終變成一個散發著各種氣味的垃圾堆。
——“凡是憤怒,皆源自你的無能。”
很多時候,我們對人失望,是因為一開始就給別人穿錯了衣服。
我們很多時候憑想象腦補別人的樣子,把人打扮成我們想要的模樣,最后發現他們不是那樣,我們就大呼失望。其實,是我們強行把別人打扮成了,我們想讓他成為的樣子。
本文節選自《人間行走:向著通透與自由》,郭城(琢磨先生)著,中信出版集團2021年6月出版,版權歸作者及本書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作者及作品出處。

《人間行走:向著通透與自由》
郭城(琢磨先生)著
琢磨先生幽默三部曲之新作
用辛辣與幽默,剝去世相的光怪陸離,看見那些亙古不變的東西
為思想解綁,活得輕松、通透與自由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