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舌尖下的中國|三代人的食物記憶
我家三代同堂,母親最主要的事就是去菜市場買菜,每天精心安排好一家人的飯菜。用她的話說,老百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解決吃的問題,是一家人最重要的事。民以食為天,糧食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不僅關系到國家安全,也關系到世界和平與穩定。
父母的記憶:食物匱乏
我的父母都趕上了“三年自然災害”,經歷了十年“文革”,饑餓和貧窮是他們最深的記憶。每次吃飯,或發現我和兒子有浪費糧食的行為,便會在我們面前念叨起他們小時候缺糧挨餓的故事。
父親出生于1950年代初,他回憶說,“三年自然災害”那幾年,家里糧食不夠吃,一家人吃不飽是常態,他經常餓到頭暈。而母親出生時就趕上這場大災,能活下來算是件幸事了。
父母都說過,那時兄弟姐妹多,地里打的糧食少,有時大米不夠吃,就將番薯和大米放在一起煮著吃,盡管番薯不適合做主糧。母親還說,那時每家每戶都在干旱的地里種上番薯,還會把它煮熟了曬成番薯干當零食吃,當然還可以制成薯粉,日后當菜吃,不過做起來比較麻煩。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家鄉人們吃的食物幾乎都來自自家地里,一年也就逢年過節才有頓肉吃,平時想吃點葷菜,也要自己動手,女人摸螺抓鰍,男人捕魚釣蛙。山上的野果也是那時少有的零食。父母結婚后,全國開始實施“大包干”,吃飽飯已不成問題了,番薯開始都被拿來喂豬。
我父母至今都不喜歡吃番薯,說小時候吃傷了。我知道番薯是粗糧,富含粗纖維,常吃對健康有利。而我兒子覺得番薯好吃,尤其是烤紅薯,吃起來跟蜜一樣。這種三代對同種食物的不同體驗,微妙且有戲劇化。

番薯飯。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可以說,改革開放是從吃飽飯開始的,父輩用勤勞的汗水撫育我們長大,也用沾滿泥漿的手腳推動著這個國家前進。
母親就是在“秧—稻—谷—米”的變化中,年復一年種了一輩子的田。我曾跟她商量,希望她不要再種田了。她說,不種田吃什么?大家都出外打工了,家里的田誰來種?中國這么多人,大家都吃什么?
我出來工作后,很長一段時間里,我一個人在城里,父母仍在鄉下耕種。近年來,我把他們接到城里來住,但母親仍然眷念著家里的水稻田。是的,她就是農民,糧食是她的命根,對土地和糧食有種說不出的感情。
我的體驗:從解饞到豐富
我出生的地方有山有水,小山之間夾著一層層梯田,錯落無序。這些田大部分不肥沃,有的甚至非常貧瘠,可經過父輩的精心耕作,田里長出來的莊稼養活了一代又一代家鄉兒女。
我最早的記憶是從母親給我煮的米粥開始,長大后每天清晨穿過稻田,聞著稻香走進小學學堂。之后,又去了離家越來越遠的地方上初中、高中、大學,直到進城務工,所謂“母子一場”,就是她在村口一次又一次目送我的遠離。
上初中開始,我只能寄宿在學校,一周回兩次家,帶點干燥的菜返校,其中帶的最多的就蘿卜干,母親把腌好的蘿卜從大缸里拿出來,洗洗切成塊,切點肉一起炒,再放上點辣椒,最后裝到玻璃瓶里,這便是我三天的菜。
這種又干又咸的菜自然不好吃,所以母親還會給我一點零錢,讓我去食堂打點帶湯的菜改善伙食,但通常我都會把錢存起來買其他物品。那時雖不挨餓,但生活也不算富裕,所以天天盼周末回家吃頓好的。
我成長的年代,大家也吃番薯干,但好吃的零食開始豐富起來了。小時候,經常會有一個老爺爺挑個擔子,敲著竹板在村里吆喝賣米糖,這種糖黏性大,甜味足,需要用鐵塊敲開,所以我們都叫“打米糖”。
說到零食,大白兔奶糖在我童年中占有重要一席,母親每次趕集都會給我帶一點。學校門口小店里也有各式各樣的零食,每次經過,都忍不住多看幾眼,父母也會給點零錢讓我解解饞。
一路長大,我沒有挨過餓,饑餓帶給人的痛苦,我只能在文學和影視作品當中去體會。我讀了《平凡的世界》,饑餓是長期懸掛在主人公頭頂的烏云,讓他深感自卑,那些關于饑餓的描寫因此深深印在我的心里。
兒子的感受:食物就是商品,不能體會粒粒皆辛苦
我的兒子出生在城市,是10后,母乳喂養不到三個月,我的母親一口口雞蛋羹喂著他。也許是吃得太多了,到他稍能表達意愿時,就不肯再吃雞蛋了。母親很不理解,雞蛋這么好的東西,怎么就不吃了呢?
兒子最喜歡吃西式快餐,特別是小時候,他覺得沒有比漢堡更美味的食物。但不像我們小時候愛買零食,他只要打開家里冰箱就能拿到零食。他吃飯很快,碗筷上有時留著大量米粒,這時我就會要他背誦“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并告誡他,大米是上天的恩賜,我們要心懷感恩之心。
我問過一次兒子:“你知道吃的東西是怎么來的嗎?”他脫口而出:“超市買的。”他不懂大米是如何從農村來到城市,如何從田里來到餐桌上,變成一碗碗清香軟糯的米飯。
在他眼里,食物就是商品,不能有“粒粒皆辛苦”的感覺。
早些年,我帶兒子回老家,他老強調自己是城里人。有人問他,城里和農村最大的區別是什么?他說,鄉下種水稻,城里不種。我一再告誡他,不許輕視農民,因為我們吃的東西都是他們種出來的,我上學的學費是奶奶從土里刨出來的。
兒子從來沒有為吃發過愁,他的困惑是,為什么奶奶非得讓他吃不喜歡的雞蛋。兒子當下最發愁的是學習,母親對他說,讀書和種田是一樣的,你勤快,收獲時它就用豐收報答你;你懶惰,它就用歉收來應付你。
他應該還不能理解這番話,但他通過書本的學習,懂得的事情也越來越多。比如,他經常對奶奶說,書上說隔夜飯菜中含有較多有害物質,危害身體健康,所以奶奶不要老吃隔夜飯菜。
拒絕浪費
六十多年的時光倏忽而過,三代人關于食物的記憶千差萬別,變的不僅是食物,更有我們對食物的態度。食物匱乏時代雖已過去,饑餓記憶只保留在藝術作品里,但由此帶來的思考卻并未遠去。
在古代,土地和糧食是人們最重要的財富。縱觀歷史,每當出現糧食危機,社會必然動蕩。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年輕人開始陸續外出務工。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城鎮人口達到9億,城鎮化率63%。作為一個從小在農村長大的孩子,在田里收割稻谷的場景,我仍記憶猶新。

生活中的食物浪費現象
然而,現代生活中,“舌尖上的浪費”觸目驚心,令人痛心。反對食物浪費,不僅關系到我們對社會資源的珍視,更意味著對他人勞動的尊重。有數據顯示,中國人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一年高達2000億元,被倒掉的食物相當于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數據,每年全球浪費糧食達16億噸,其中有13億噸是可食用的。與此同時,全球近7億人處于饑餓狀態,1.55億人面臨重度糧食安全問題。而新冠疫情、蝗蟲災害、極端天氣等因素又加劇了全球糧食危機。
人類自誕生以來,就一直試圖擺脫饑餓的追逐,但直到今天,我們頭上仍然籠罩著全球性的糧食危機。作為普通人,我們可以從拒絕食物浪費開始做起。
(作者劉葉平系自由撰稿人)

以食物見世界,借舌尖論未來。
“舌尖下的中國”專欄由中國綠發會良食基金策劃及撰寫。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