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十六手聯彈《歌唱祖國》,上音鋼琴系師生用鋼琴講中國故事
“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了第一次代表大會。百年來,中國鋼琴家也致力于用鋼琴講好中國故事,由此涌現出許多不朽的作品,其中有不少就誕生在上音。這些作品,構成了這場音樂會的主體。”上海音樂學院鋼琴系系主任江晨介紹。
5月31日,上海音樂學院鋼琴系在賀綠汀音樂廳舉行“‘感謝師恩’中國鋼琴作品音樂會”,鋼琴系師生特別選擇了中國鋼琴百年來的10首經典作品,迎接建黨百年。

“‘感謝師恩’中國鋼琴作品音樂會”師生合影
音樂會由上音老院長賀綠汀1934年創作的《牧童短笛》開場。“它是音樂界第一首具有鮮明、成熟的中國風格的鋼琴曲,完全不同于西方風格,非常有開創性。”上音鋼琴系副主任孫穎迪說,這首作品在獲“國風味的鋼琴作品”比賽一等獎后,被比賽舉辦者、作曲家、鋼琴家亞歷山大·齊爾品帶到歐洲演奏,從此成為國際舞臺的常客。
隨后,桑桐《在那遙遠的地方》(1947年)、丁善德《第一新疆舞曲》(1950年)、王建中《瀏陽河》(1972)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1973)、汪立三《他山集》選段“山寨”(1980)、儲望華《茉莉花幻想曲》(2003)、張朝的《中國之夢》(2014),以及鋼琴版《百鳥朝鳳》《歌唱祖國》依次奏響,從民族化到先鋒派,全面系統地展示了中國鋼琴發展文脈。
音樂會特邀向征,將耳熟能詳的《歌唱祖國》改編成了鋼琴曲。四臺鋼琴呈蝴蝶狀放置,孫穎迪、毛翔宇、郭海潔、孫韻、黃泓、戴高德、解靜嫻、向征等八位老師十六手聯彈,場面壯觀。

十六手聯彈《歌唱祖國》
“《歌唱祖國》以前有四手聯彈的改編,但只是移植歌曲。這次鋼琴系邀請我做一個大編制的鋼琴改編,我花了一個多月完成。”向征在開頭用了《紅旗頌》的一小段旋律點明主題,隨后才進入《歌唱祖國》,作品更加器樂化。
上音學子是這場音樂會的演出主體。為了備戰音樂會,老師們集體出動,從技術、心理到舞臺細節,都在手把手教學生。
“我們在本科開設了中國作品課程,引導學生們參與創作、積極演奏中國作品,如今通過音樂會,讓學生們演奏這些藝術價值、學術價值高的中國作品,老師們甚至都不需要太多講述了。”江晨說,這也有助于讓學生們提升民族文化自信,“讓鋼琴講中國話,這應該是中國鋼琴家與生俱來的能力。”
5月23日,上音鋼琴系還聯袂藝術處、作曲指揮系和管弦系,舉辦了“紅色之源 紅色經典”交響音樂會。來自鋼琴系的五位鋼琴家——葛灝、許晶兒、戴高德、蘇彬、郝端端,接力演繹了中國鋼琴協奏曲《山林》《黃河》,涵蓋了“老中青”三代教師。

“紅色之源 紅色經典”交響音樂會5位鋼琴家合影
“這兩場是近年來鋼琴系陣容最強大、最能展示鋼琴系集體實力的音樂會。”江晨說,鋼琴系的不少老師平時演出任務、評委任務繁重,能聚在一起集體演出,非常不容易,“得知系部要辦音樂會后,老師們紛紛表示全力配合,有演出的甚至都改了檔期,大家的精神狀態非常飽滿。”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