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再訪反思高教“自白書”作者周鼎:我這次不小心違反了潛規(guī)則

“如果知道會有這么多人關注,可能我不會寫(自白書),最多發(fā)微信朋友圈。”
12月29日,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師周鼎告訴澎湃新聞(www.kxwhcb.com),希望憤怒的吶喊不要變成別人眼中的吆喝。
12月23日,周鼎發(fā)表對高校科研制度反思的“自白書”,表示退出公選課教學;當日晚間“自白書二”出爐,回應了人們的疑問和關切;24日,周鼎再寫《難忘的一天》,談了自己前一日的感受。
澎湃新聞24日與周鼎對話時,他說接下來“必須去完成一些論文和科研工作。”而在29日回訪時,周鼎表示,被學生的熱情感動,雖然下學期不開公選課,但以后可能繼續(xù)開。
對于周鼎的“自白”,爭議發(fā)酵至今。有人為之鼓與呼,有人質疑和猜測。曾有網(wǎng)友提出,這些問題爭議已久,現(xiàn)在發(fā)出來是為了搏出名嗎?
“笑罵由人,沒必要做辯解。”在周鼎看來,因為一個偶然原因被千萬人關注,既不是自己有多了不起,也不是有心就能做成,想通了這些只能順勢而為。“其實,事情到了這一步,能做的還是從前的自己,但多了一份責任、感恩,爭取做最好的自己。”
然而,輿論下的重壓和麻煩也令周鼎痛苦不堪。
25日,周鼎進行了本學期最后一堂專業(yè)課教學,這一天課堂上多了不少記者旁聽。講臺上似乎不再是簡單的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成了他人“驗明正身”的渠道。
“還好,講了三分鐘,其他(事情)就都忘了。有人曾問我,怎么才能將課講得更好?我也說不出道理,就感覺自己一上講臺像打了雞血似的。”周鼎把這種“雞血”歸于職業(yè)操守。
課堂上盡量如常授課,課堂下卻難擋輿論和媒體的圍堵。對于接二連三的采訪要求,周鼎大多客氣謝絕,“澄清了就可以了,不想被打扮成一個怎樣的人,說到底,我還是一個知識分子。知識分子需要對社會說點東西時,很多時候不是靠自己的故事,而是講別人的故事、說自己的思考。”
相比于口頭表述,周鼎更樂于書寫。他笑言,若約他寫些東西倒挺愿意,“更習慣用筆說話,用思想打動別人”。
對話周鼎:
澎湃新聞:近日有報道稱,下學期你還會開公選課?
周鼎:不是下學期,是以后。
我們的課程是提前半個學期確定的,比如明年3月至7月的課,在今年9月至10月已敲定,有具體的計劃。而我正好下學期主要任務在專業(yè)課上,所以暫時沒有公選課。我是希望,《中華文化》課原來年年都在上,現(xiàn)在正好停下來,可以思索、休息。
澎湃新聞:23日發(fā)布的“自白書一”已引發(fā)關注,為何還要寫“自白書二”?
周鼎:我覺得必須要給很多學生一個交代,就是我到底上還是不上課。不希望卷入更多猜測。之所以不上這個課,有我的原因。但我希望在互相了解后,看到我做出的改變,就是努力滿足更多學生對我的期望。
澎湃新聞:現(xiàn)在在校園里會有學生找簽名嗎,有紅了的感覺嗎?
周鼎:不會。四川大學有四萬多人,很大。鬧得再大也就一個老師。而且相信喜歡聽我課的學生,是懂得怎么去思考的。我一直引導學生敢于思考。我覺得,恰恰他們喜歡你不是因為是明星、長得帥,而是有理想、勇氣、會思考。這樣的人怎么會見到你要簽名。我不具有明星魅力,喜歡我的人也不會這么簡單。
澎湃新聞:關注“自白書”的人很多,輿論對你有影響嗎?
周鼎:肯定有。畢竟這也不是什么大事,但那么多電話打過來,又不方便掛掉,我只能關機。這肯定會造成時間、精力的分散。
事情突如其來,家人也沒有做好心理準備,肯定會陷入驚恐不安。另外,也給許多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增加了別人的工作,別人也因這個事引起很多情緒上的變化。
總之,這些都讓我覺得,這個事情真的變成了一個麻煩,我變成了麻煩人物。
因為這個事件,很多人認識了我。贊揚的人都希望表達喜愛和支持,會用各種方式來表達,有些就讓人哭笑不得,比如某個企業(yè)就希望我加入他們的營銷計劃。
澎湃新聞:原本只是一時酒后興起,沒想到給家人和學校帶來爭議,如果當時能預見這種情況,你還會發(fā)“自白書”嗎?
周鼎:肯定不會面對大眾說,最多可能發(fā)在微信朋友圈。
別人給了你太多過高期望,弄不好你很容易變成騙子。其實,本來純粹是一種憤怒的吶喊,但到最后別人聽成了吆喝,那就很麻煩。說實話,像我這樣的吶喊此起彼伏,我不過是其中很普通的一聲。現(xiàn)在(的情況)就好像在聽音樂會,你以為所有人都會起來鼓掌,結果就你一個人站起來鼓了,所有人都坐著、盯著你。幸運的是,不少人跟著鼓了掌,但也有可能鼓完掌后覺得,這人是不是神經病。
事實上,我沒有經歷過這樣的事情,不知道會有這么多關注,輿論怎么反應真的沒法預料。我一直追求的是一個人的自由,希望可能安安靜靜讀書、寫作、思考。這是我覺得生活最大的樂趣。因此,我不希望成名。
對于這個事情,希望不要討論我,而是討論問題本身。
另外,現(xiàn)在整個社會被各種圈子分割。曾有跑教育的記者告訴我,這樣的意見在每年政協(xié)會議上都有專家罵的更難聽。但為什么那時他們可以罵,也許知道不會有太多人關注。圈里邊事兒圈里邊談,要是和外人說了,可能變成一個笑話。我的感受是,這次不小心違反了潛規(guī)則,把圈子里的議論變成公共話題。
澎湃新聞:四川大學在微博上對此有回應,表示了關注,目前學校找您談過了嗎?
周鼎:校領導和我談了,主要是告訴我放下思想包袱,把這次改革的項目、來龍去脈以及考慮都做了細致解釋。校領導認為,導致這次事情的原因主要還是學校行政層面和老師交流不夠,產生了誤解。
學校也希望今后建立了更有效的溝通機制,我可以向他們及時反映問題。
其實,我更在乎,我批評的現(xiàn)象到底是對是錯。我認為是對的,那就夠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