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圓桌|6家中國明星醫療健康上市公司高管談中國原創競爭力
新冠疫情暴發后,生命科學在全球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中國醫療健康企業也獲得了資本市場的青睞,迎來上市大年。
啟明創投主管合伙人梁颕宇表示,盡管 2020年暴發了新冠疫情,但醫療行業迎來了“高亮”的一年。啟明創投從2020年到2021年5月底,收獲了16個IPO,其中有12個是醫療健康企業。
進入舞臺中央的中國的醫療健康產業在技術原創能力為何在近年來突飛猛進?是否能夠“走出去”,具備全球競爭力?近日,在北京舉行的啟明創投第十二屆人民幣基金年會投資人高峰論壇上,來自中國內地、香港、美股的6家明星健康醫療企業就以上話題展開了討論。
他們是甘李藥業(603087)首席執行官都凱、加科思(HK:01167)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王印祥博士、神州細胞(688520)董事長謝良志博士、諾輝健康(HK:06606)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陳一友博士、康乃德生物(NASDAQ:CNTB)聯合創始人兼董事長潘武賓博士、康希諾(SH:688185;HK:06185)生物首席財務官王靖。
前述高管認為,中國制藥企業的創新實力確實越來越強,這得益于國內人才的集聚,比如有眾多海歸創業者。同時中國的資本市場也極為活躍,也為創新注入了活力。不過,他們也提到,應該冷靜看到,我國醫藥產業的原創能力雖然在近20年有了極大的提升,局部亮點不斷,但是整體上與歐美仍有不小差距,需要努力學習。
生命科學人才“聚變“
中國原創藥物的崛起,得益于中國聚集了越來越多的生命科學人才,于是從量變引發了質變。
甘李藥業首席執行官都凱表示,“我們的人才越來越多,包括甘李藥業的創始人都是1980年代去美國留學回來的,所以我們所需要的人才是非常充裕的。 ”
甘李藥業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集科研、開發、生產、銷售一體的高科技生物制藥企業,總部位于北京隸屬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甘李藥業是中國第一家產業化生產重組胰島素類似物技術的公司。
“中國現在遠遠超過了韓國,而且做得非常多,同時新藥我們也看到了很好的苗頭。”都凱說,“這都是人才做起來的,中國的人才素質是我們最大的競爭力。”
加科思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王印祥博士認為,在醫療健康領域,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和美國在人才形勢上甚至出現了局部的翻轉。這背后首先是收入水平的提升。
王印祥回憶,“我記得2003年、2004年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公司在北京發出的工資最高的大概是一年10萬元人民幣,像本科生剛參加工作的,起始工資都是一個月兩三千元,所以當時跟美國、歐洲在人才競爭方面沒有任何的競爭力,那個時候海外的年薪都是10萬美元、20萬美元。”
王印祥透露,現在北京、上海的中高端人才的工資已經超過波士頓了。“在波士頓設實驗室招聘同樣水平的人才,北京的工資水平要高于波士頓。”
加科思實驗平臺擁有開發蛋白磷酸酶、KRAS和其他轉錄因子的變構抑制劑技術。其實驗室分布在中美兩地,坐落于中國北京和美國馬薩諸塞州。
“不到20年的時間,兩地人才市場出現大反轉。” 王印祥說,“特別對于一些特殊的高端的人才,實際上北京、上海招聘更困難一些,在美國招起來更方便,人才更多,人才成本也更低。”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康希諾生物的同樣受益于人才優勢——它時由跨國制藥企業高管團隊回國創立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康希諾生物的研發團隊匯聚了多位曾經在賽諾菲巴斯德、阿斯利康和惠氏(現為輝瑞)等全球大型制藥公司,領導創新國際疫苗研發的知名科學家和疫苗行業資深專家。
“關于核心競爭力,過去這兩年我最大的感受是,中國健康醫療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中有一點很突出,那就是‘快’。” 康希諾生物首席財務官王靖說,“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中國人做事情實在太快了。”
目前,康希諾生物與軍科院合作研發的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載體)克威莎TM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附條件上市,成為國內首個獲批的腺病毒載體新冠疫苗。重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Ad5-EBOV已取得1類生物制品新藥注冊證書,是我國獨立研發、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性重組疫苗產品。
2019年3月,康希諾生物在香港聯交所主板H股上市;2020年8月13日,康希諾生物正式登陸科創版,成為科創板開板以來首只“A+H”疫苗股。
她表示,前兩天跟幾個跨國公司在中國區的負責人們在一塊兒聊天的時候,他們其實非常惶恐,做每一件事情,只要讓中國人推動,其速度是他人無法企及的。這個“快”得益于中國人的勤奮和無可比擬的集體戰斗力。“這讓我想起了我們做疫苗,記得2014-2017年研發埃博拉疫苗的時候,從開始立項到獲得新藥證書花了3年時間,其中還包括在塞拉利昂做臨床試驗。當時覺得已經很快了。”
直到后來暴發了新冠疫情,創新的速度再次刷新。王靖說,“從我們2020年1月20日立項做新冠疫苗,一直到今年2月25日有條件批準,一共400天。這400天里面還包括什么呢?還包括完成了這個創新疫苗的全球多中心、大規模有效性試驗。我們開展了一個覆蓋全球三大洲,五個國家,包括俄羅斯、巴基斯坦、智利、阿根廷、墨西哥五個國家在內的臨床試驗,大約入組了45000多名受試者。”
“全球PI來自加拿大,還有來自中國以及五個開展臨床試驗國家的PI,我們的數據中心和檢測中心也在加拿大。整個過程其實現在想來真的非常Amazing!” 王靖激動地說到,“我真的沒有想到中國人建工廠那么快。因為現在的病毒載體疫苗在中國是新的,沒有辦法把現有的工廠拿去改造,只能從頭到尾建一個新的,因為整個生產工藝流程都是新的。我們的天津工廠,從打地基開始,一直到所有驗證、設備安裝、運行全部結束,開始正式第一批投產,用了8個月。上海工廠沒有從挖地開始,找了一個‘空殼子’工廠,從開始進去準備做這個事情,一直到準備投產,用時3個半月的時間。”
“不是身臨其境,沒有辦法想象當我們眾志成城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政府調動所有資源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動作有多快”,王靖總結道,“這是我們非常大的優勢。”
資本市場“催化劑”
近年來資本市場的活躍,也為中國的醫療健康創新帶來了“催化”。尤其是中國內地的科創板的推出和香港的18A制度的出臺,未盈利的高科技企業也可實現上市,讓原創藥探索更有底氣,創新也更有活力。
康乃德聯合創始人兼董事長潘武賓博士打了個比方,“可以把公司上市當成一個加油站,并不是成功的終點。在2018年18A之后還有了科創板,現在創業板也放開,都對沒有盈利的創新企業在有了這樣一個上市的通道。”
他表示,“上市不是一個終點,尤其對于我們做藥的企業更是這樣;另外是上市地(投行)有懂得公司價值及潛力的分析師非常重要。”
康乃德是一家擁有臨床階段產品、全球化布局的生物醫藥公司,通過自主研發的T細胞功能調節平臺開發創新療法,從而改善炎癥性免疫疾病患者的生活品質。
諾輝健康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陳一友博士諾表示,輝健康是香港18A后上市的第一個癌癥早篩公司,“當時的第一超購6000倍,我們是第二超購,大概4300倍的超購。”香港18A是指2018年港交所修改《上市規則》并引入18A章,突破性地允許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該制度類似于中國內地的科創板。
王靖表示,“兩次上市的結果,絕對不僅限于上了市,且兩次上市募集了幾十億的資金。我覺得對于企業而言,最大的價值是對于企業家的磨煉,是對于把你置身一個獨立的、公開市場的情況下,面對來自四面八方、全球數以千計的投資人的時候,當所有競爭對手對你虎視眈眈的時候,怎么能很好地把所有戰略及時、準確地執行下去,這個過程其實是對一個企業和一個企業家的磨煉,讓他們未來能夠在大風大浪中獨當一面。我始終覺得IPO的整個過程,可能比募集到的資金更加重要。”
“大家都說你們兩年做了兩次上市可能很不容易,直到新冠疫情來了,我們才發現原來兩年做兩次上市,只是企業的熱身。” 王靖感慨,“在研發新冠疫苗過程中所遇到的壓力,無論是身體上的,還是精神上的,要遠遠超過兩次上市所帶來的。所以,我們也非常感激前面這兩次上市對于我們意志上的磨煉。當然,兩次上市的資金籌措也確實為我們在新冠疫情下實現快速開發、快速擴大產能,注入了非常強的血液和競爭力。”
仍需要向跨國藥企學習
不過,創新亮點不斷、資本熱捧的背后,中國的健康醫療產業與國際先進水平在整體上仍有不小的差距。
潘武賓表示,“過去20年我們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差距還是很大,挑戰還是很大的!目前大家都享受著一個上市潮的盛宴,我們要冷靜下來認識到:上市僅僅是開始,做藥企業的成功也都是二八原則,每個行業都是一樣,跟美國一樣,跟國際公司一樣。”
潘武賓思考,所以最后能夠怎么樣走出來,成為20%,既要給社會,給患者真正帶來利益,這是需要情懷,需要智慧的。“我有一個觀察,就是說到了今天,大家不會再去討論我這輩子能做一個藥出來就滿足了’。國內做新藥確實有了很大的進步。趕上好時代,公司上市不成問題,新藥上市也不是問題的時候,什么是問題?醫藥行業內高度同質化的激烈競爭。1990年代-2005年之間是中國仿制藥巨大的同質化競爭,2010年之后到現在,進入了一個在熱門靶點上同質化激烈競爭的時期。
潘武賓說,“出路在哪兒呢?‘國際化’,同時積極抓住國內國內醫藥市場高速增長的機遇。醫藥方面的創業者大多是科學家出身,產品研究開發是我們熟悉的領域。公司上市、產品上市之后,進入市場推廣和產品營銷等我們不熟知的領域。如何更好地抓住中國高增長的機遇,怎么樣到國際上跟真正的高手過招?肯定不能滿足于做一兩個Deal,這是一個充滿很大挑戰的過程,也是創業者和企業CEO歷練提升的過程。要成為20%的最終成功者,需要抓住國內高增長和國際化的機遇。能做到具體細分行業或者相關重要靶點新藥開發的前三名,就會有機會。”
神州細胞董事長謝良志博士表示,“從過去這10年來看,確實生物醫藥公司,在中國至少表面上是非常火熱的-上市的估值,投資人的熱情等等。這是表象,我覺得大家還是要冷靜思考,醫藥行業跟別的行業是不一樣的,盡管我們國家現在可能有個別企業在個別領域,在技術和產品上得到了跨國公司的一些認可,但就像王印祥說的,我們的整體水平跟歐美發達國家典型的制藥企業,最起碼還有20年至30年的差距。”
神州細胞是由謝良志博士創辦的創新型生物制藥研發公司,專注于單克隆抗體、重組蛋白、疫苗等生物藥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謝良志擔了多項國家“863”計劃,國家“新藥創制”重大專項課題。
謝良志認為,“銷售、臨床等等規范,在個別技術領域,確實中國人聰明,從海外回來這么多人,這得益于我們國家這幾年政府和資本的支持,還有就是過去10年醫保每年實際的投資的增長,我們人口的基數,經濟的發展,這是大的市場推動的因素,所以我們中國人自己的企業還有本土的優勢,資本市場給了我們這些企業一個階段性溢價的機會。”
“但不表示我們的企業真的有那么高的水平,所以未來還要看哪個企業真正能在10年、2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能有技術優勢,能真正跟國外公司去全面競爭,當然這個說的是一個清醒的認識,” 謝良志說,“咱們未來還是有很多很多的機會,首先咱們國家未來的人口老齡化,尤其是現在資本的支持,確實會推動很多原來可能生存不下來的企業,未來我們有機會能成為跨國制藥公司,能在國際上進入前10名,前20名,我相信總有一天中國公司是有這樣的機會的。”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