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書匠之死:是什么逼得高校教師不愿教書? 川大周鼎的“自白書”,成為上周引爆網絡的最熱話題之一。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青年講師周鼎12月23日凌晨在人人網發布“自白書”,言辭激烈,直指當下高校教師考核制度之弊病:“為什么我們的大學教學質量每況日下?因為一個老師的職稱只與他的科研成果有關”,并表示“相信講好一門課比寫好一篇論文重要的人,今夜死去了”。
據報道,周鼎從川大中國近現代史方向博士畢業留校任教至今,已工作八年半。光今年就兩獲川大本科教學獎,該校本科教務辦的一則報道曾評價,“他深受全校學生歡迎,選課人數差不多能把系統給搞崩潰掉。”
一心想上好課的周鼎表示,不想費心寫論文評職稱。今年,所在學院強烈推薦其為副教授,走學校專門為公共課教師特意開辟的綠色通道,但因工作年限和工作量等硬指標,還是沒能過關。這次在意料中落選,他“看透看明白了,進而反思整個機制,寫了‘自白書’”。
這篇酒后真言迅速在人人網、微信瘋轉,并受到南方都市報和澎湃新聞的報道,而后進一步在微博傳播。截至27日晚八點,微博話題“一個大學老師的自白”已有超過7312萬人次的閱讀量,討論人次4.4萬,并一度躍居當日熱門話題榜第一位。
截至27日晚八點,微博話題“一個大學老師的自白”已有超過7312萬人次的閱讀量,討論人次4.4萬,并一度躍居當日熱門話題榜第一位。 如此病毒式的傳播熱度,表明這一話題顯然已超出了“高校教師和學生”這一特定群體的小范圍共鳴,屬于社會大眾關心的議題。的確,這并非此類話題今年第一次在網上引發討論。7月,頗受學生歡迎的清華大學外文系講師方艷華,就因為九年未評職稱面臨解聘,一度引發了“高校教師教學與科研關系”的討論。
種種討論與思考指向的是:中國大學當前自上而下的大一統行政管理。建議的解決方案,多落在應尊重教師的個人興趣、能力與選擇,根據學校的傳統與實力,進行分類對待。代表性的評論有:
“重科研輕教學,重文章輕學堂,在世界各國比較‘發達’的地區都一樣,只是程度不同。”
“中國的問題恰在于,從90年代末開始的高等教育之高歌猛進中,大學的功能和定位不是分化而是趨同,所有大學都按照綜合性大學的模式來辦,都注重生產力指標,都爭當政府的智庫,都謀求在國家控制的巨額研究經費中分一杯羹,唯恐落后于人。如此,專注于教學的大學或教育機構注定是沒有生存空間的。認真教學的老師也注定是活不下去的。這才是可悲之處。”
“學校應優化考核機制,對科研人才,可降低課程教學量;對于擅長上課且課程量較大的老師,可降低科研考核要求。說白了,可以根據不同人才類型實行雙軌制考核。”
在潮水般的輿論推動下,事件持續在發酵。
四川大學曾于24日23時55分在官微回應,已關注到該“自白書”和來自各種渠道的建議,并透露周鼎今年未達到副教授的申報條件。
而周鼎盡管此前宣布將退出公選課教學,但25日又表示,被學生熱情感動,會繼續開,“而且希望講得更好”。
26日17時15分,四川大學又在官方網站發布公告,設“卓越教學獎”,獎勵本科教學一線任課教師,最高獎金100萬。候選人可采用教師自薦、學生或教師聯名推薦、學院或相關部門推薦等方式推薦,材料遞交截止期近在眼前:2014年12月31日。
所以,改變發生了么?或許正如周鼎本人所言:“可能我個人說的內容得到網上這么多人的支持,也改變不了什么。但改變不一定要立刻實現,我們能做的至少是推動。”
“我們每一個人零碎的腳印踩上去,日子久了,自然會走出一條路。”
迎完圣誕迎毛誕:“韶山毛誕節”十萬參與者多為自發
今年湖南韶山毛澤東誕辰紀念集會現場。 湖南韶山每年在毛澤東誕辰(12月26日),都會在當地“毛澤東廣場”舉辦毛澤東誕辰紀念集會。活動自12月25日下午開始,來自全國各地的毛澤東崇拜者開始入場,向巨型毛澤東銅像敬獻花圈,或者燒香跪拜。整個過程的高潮在25日半夜,此時廣場上人流量最大。26日白天則會免費派發“福壽面”給來拜祭的民眾,數萬人同吃。中新社稱今年整個“毛誕節”的參與者達十萬人。
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吳重慶今年親赴現場,他告訴澎湃記者,據他觀察,這完全是一次民間自發的集會,除了維持秩序的警察外,沒有任何政府力量的痕跡。吳重慶教授總結,現場群眾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多為曾經歷過毛時代的工人與農民,他們是自發來到現場,敬獻花圈以悼念主席。
二是現場女性多于男性,有幾位從河北組團遠道而來的老婆婆,她們認為自己尊敬毛澤東,是因為毛時代是極大地解放了女性。
三是,現場沒有任何由政府組織到場祭拜的團體,其中規模較大的團體是一些中小型企業的外部拓展團隊。而他們祭拜毛澤東的目的,其一是表示對偉人的哀思和敬意,其二是將毛澤東看做神靈,“求財求平安”。因此毛澤東廣場外特地開辟了一塊空地,供群眾燒香、放鞭炮之用。
【本周言論】
視官場如歡場,視他人妻女如后宮姬妾,陳安眾們能輕易西門慶化,恐怕遠不只是因為自身的吸引力。權力是最好的春藥,而權力濫用所帶來的資金、項目、官位、房產、奢侈品,恐怕才是某些貪官情場得意的真正資本……在某些男性貪官西門慶化的語境下,部分女干部情婦化、更多女干部被污名化。
——12月24日的中國青年報以《部分貪官“西門慶化”》為題刊文直指,某些女干部情婦化,其最直接的根源仍在于男性貪官的西門慶化。
圣誕節本身是一個宗教節日,在西方來說很多信徒是到教堂里去的,不會像中國這樣,民眾莫名其妙到街上游蕩,商家利用這個節日炒作購物狂歡節。
——西安市的西北大學現代學院宣傳部部長曹鳳和接受媒體訪談時說。該學院于12月24日“平安夜”實行封校,組織全體學生觀看中華傳統文化宣傳片。期間,學校教室門口有老師把守,誰過圣誕就處分誰。此外,校園內掛有“抵御西方文化擴張”、“堅決維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等宣傳標語。
“板起臉來講道理”,對于今天的讀者來說,早就行不通了。用讀者愛聽且熟悉的語言,替讀者找到事情的獨特角度,幫讀者認清當下的重大事件,才適應報網融合時代的要求。報網融合并不是將報紙搬到網上,更不是將辦報紙的套路移植到新媒體端,而是必須理解讀者想要什么。
——第二屆中國企業新媒體年會上,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微信公號“俠客島”(xiake_island)和“學習小組”(xuexixiaozu)榮獲“2014年度最受中國企業關注的自媒體賬號”獎項。人民日報海外版12月26日發文《“俠客島”和“學習小組”的逆襲故事》,分析這兩大公眾號受讀者歡迎的原因時說。
(周刊)選題既要符合市場需求,更要符合上級管理部門輿論導向的要求,不是有什么社會熱點你就能做什么。實際情況是你可能只能在能做什么中做選擇,更多情況甚至是你根本沒什么可選擇。這就是中國媒體的生態。
在這樣的生態土壤中,一個主編的工作,其實就只能在這可能性之內,在正確的輿論導向與市場需求之間,爭取還能有一點點自己的態度。
——執掌《三聯生活周刊》十九年的主編朱偉12月22日離職。他在新浪微博發表《主編這個崗位》一文,回憶自己在周刊的時光時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