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為什么你不敢刪除手機里的微信APP?

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實習生 王心怡
2014-12-27 17:11
來源:澎湃新聞
? 文化課 >
字號

        你敢不敢在手機里刪掉微信APP?能不能堅持起碼一天的時間不看微信?

        近日,類似《微信6大毒藥》、《是否應該關閉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這類“聲討”微信的文章,開始在微信朋友圈中流傳。“每天必看微信,但是我不知道為什么”、“大家都用,我怕錯過了重要信息”、“微信強占了太多時間”……這樣的想法,是否也曾在你的腦海中一閃而過?

        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孫瑋教授看來,現在的我們確實依賴微信。在接受澎湃新聞(www.kxwhcb.com)專訪時,她借用法國學者德布雷的“中介化”這個概念以解釋微信帶來的巨變:“以前我們總說先有了人,人再去使用媒介。現在,人這個實體是存在的,但人的身份和各種面貌卻由微信這類傳播得以呈現。”換言之,微信不再只是為人所用的工具,更成為“塑造”人的中介。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孫瑋。

        澎湃新聞:什么叫“中介化”?

        孫瑋:按照傳統的“媒介論”,先有主體——人,人再使用媒介達成目標。比如,先有一個孫瑋,孫瑋再去使用媒介。“中介論”就是將人與媒介、技術的關系反轉了,沒有一個預先存在的主體。主體必須在交往、話語、傳播中才會存在。比如孫瑋這個生物性身體是存在的,但是我的身份、各種面貌是由傳播中介呈現的。“中介化”特征集中體現在,它打破了傳統哲學關于主體—客體、真實—虛擬、公共—私人等諸多兩元對立的模式。

        澎湃新聞:“中介化”的概念套用在“微信”上,該怎么理解?

        孫瑋:微信“中介化”的最大體現在于微信群。一般使用微信的人肯定有微信群,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如果我有25個群的話,25個孫瑋就存在于這25個微信群中,它們都是孫瑋身份的不同側面。換言之,所謂打破“主體—客體”,就不是孫瑋工具性地使用微信進行傳播,而是因為微信群的存在,而有了多個孫瑋。即“微信參與了主體的建構”。

        什么是打破“真實—虛擬”呢?傳統觀念中“線上”就是虛擬的,“線下”就是真實的。但我現在用實體的、身體在場的方式向你呈現出我的一個面相,你能說這比微信群中的我更真實嗎?線下不等于“真實”,線上也不等于“虛擬”。微信就是打破了這些區隔。微信等新技術因此改變了我們對于“真實”、“虛擬”概念的慣常理解。

        澎湃新聞:是不是可以這么理解,假設你的微信群中有一個工作群,還有一個閨蜜群。工作群里的你和閨蜜群里的你是不一樣的。所以才有了所謂“微信塑造人”的說法。

        孫瑋:對。這里要提到兩個關鍵詞:“存在方式”和“社會場景”。“存在方式”就是指微信嵌入了我的日常生活,參與了我的各種身份的建構。昨天我在一個群里有三百條消息沒來得及看,如果我之后不去看的話,這三百多條和我日常生活有關的信息就會被錯過,導致第二天我在現實生活中與這個群里的人碰面時沒法跟他們進行正常的交流。這就是我所說的“存在方式”,微信就是日常生活的一個場景,如果你缺席了,即便你身體在場的時候,你也搭不上話了。

        另一方面,25個微信群都構成了我的場景,雖然我身體不在場,但是微信上所呈現的也是我真實的場景。就像一些家庭,祖父母輩、父母、子女一起建了個群聊天,每天交流很多日常生活的話題,這也是一個場景,和身體在場的相聚共同構成了日常生活,你很難把微信互動從身體在場的場景割裂開來。因此我說,“這是中國社會現實的場景”。微信也是現實的場景,不因為身體的不在場就判定為非真實的場景。

        澎湃新聞:和“存在方式”相對應的是“行為方式”?

        孫瑋:微信對很多人來說也是一種行為方式,我說它是“存在方式”,并不排除它還是“行為方式”,它可以作為一種工具性的使用,這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是我們現在常常局限于傳統的技術觀念——即“技術是目的的手段、是人的行動”,因此只在工具性層面來理解技術、媒介,將媒介使用僅僅看作人的行為方式。這就遮蔽了從人的存在層面,認識微信等媒介技術對于人類生活的重大影響。

        澎湃新聞:那么,“微博”中沒有這樣的概念嗎?

        孫瑋:首先,微信是基于熟人關系的,和微博的公共發言不一樣,它裹挾了中國社會異常豐富的熟人社會關系;第二,微信和微博都是三億到四億的用戶,但是微博只有十分之一的活躍用戶,有很多僵尸粉,但是微信的活躍用戶接近百分之百;第三,微信是高度嵌入日常生活的,它與使用者的日常生活有緊密的結合,與現實的生活場景高度融合,這也與微博有根本性的區別。

        比如在微博上,我關注了某名人的微博,無論我發不發微博,這個名人很難感覺得到他的粉絲中有一個孫瑋在場。“沉默的大多數”對微博來說基本沒有個體存在的意義,只有一般性“大眾”存在的意義。但是在微信群里,我即使不發聲都有強大的存在感。而如果都以發聲為條件的話,我在我的朋友群、工作群中說話,與在微博上就公共事件發言完全不同。我的個人背景被高度卷入。我一說話,別人就知道我是誰,和群里各種人的關系是怎樣,帶著什么立場和背景。

        澎湃新聞:可微博有實名認證呢?

        孫瑋:我不認識那個人,也沒有明確的社會關系,實名也沒用,這和實名完全無關。就是因為微信是個熟人圈子。這就又要提到“社會場景”了。中國宏大的社會背景都被反映在小小的微信群里。我的大學群“同質化”高,大家都是學新聞傳播的,很多人做媒體;但高中群里做什么的都有,各行各業,來自五湖四海。這些形形色色的微信群都構成了我的“社會場景”。微信的傳播是彌散于日常生活的,這和我們以前的報紙、廣播電視、微博是不一樣的。

        澎湃新聞:具體哪里不同?

        孫瑋:不一樣的地方大概有以下幾點:第一是完全“去中心化”。比如我的微信群最近討論最多的話題是轉基因、馬航失聯、周小平等事件。大家的討論是彌散式的,不像微博上某名人幾點幾分發了一條微博,人民日報幾點幾分發了微博(成為一個中心)。第二個特點是新聞生產嵌入到日常生活的對話,用日常生活對話的方式來展開真相的生產。微博就完全不是這樣了,比如我跟那些微博名人根本沒有任何日常生活的對話。第三個特征是內容多樣,既有紐約時報、人民日報、推特上的東西,也有坊間的傳聞、街談巷議;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一分鐘之內可能五個人說話,用的消息來源都是不一樣的另外還有一個特征,發言的人會連帶著他的背景,比如說孫瑋發言,群里的人就都知道她是教新聞傳播學的老師,相信、喜歡、懷疑、討厭、反感的情緒因此被卷入進來。所以,在微信群上討論新聞和公共議題的時候,“公共—私人”已經沒有辦法區分了。

        澎湃新聞:那么在“中介化”上,微信群和QQ群有什么差別嗎?

        孫瑋:當然,中介化狀態不是只體現在微信當中,所有的傳播都可以被視為一種中介化的實踐,只不過微信呈現了中介化的典型特征。它作為一個新媒體,在中國有將近四億人使用,四億人高度卷入才能說是中國人的“社會場景”。

        所以,我的判斷是“微信構成了中國人的存在方式”。我不是說微博不是“中介化”的,報紙、語言都是“中介化”的。只是我認為微信之后,媒介“中介化”的狀態呈現出極端的情形。

        在這個意義上,微信群和QQ群其實差不多的。有老師說:“孫瑋你不要這么樂觀,微博被微信沖擊,微信是QQ的升級版,微信肯定會被新的技術取代”。其實在這一點上,我的想法和他是一樣的,肯定會有新的技術來取代微信。但是,取代微信的一定是比微信更“微信”的東西。

        也就是說,人類生活越來越呈現“中介化”的狀態,這個趨勢是愈演愈烈的。因此,我們不能以為微信僅僅是增強了原有媒介的一些功能而已。它的意義在于,預示了人類生活的一個嶄新面向。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要市| 科尔| 富源县| 南昌市| 富川| 泉州市| 怀集县| 兴文县| 法库县| 广安市| 吉安市| 新化县| 平远县| 大英县| 林芝县| 白水县| 仲巴县| 南华县| 宜宾县| 遂昌县| 杭州市| 苏尼特右旗| 略阳县| 舞阳县| 连城县| 扎兰屯市| 锡林郭勒盟| 松江区| 长治县| 宁明县| 济阳县| 铁岭市| 龙胜| 明光市| 乌拉特前旗| 南漳县| 张家港市| 望都县| 瑞丽市| 大城县| 开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