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抗生素污染背后:發達國家十多年前就向外轉移產能

12月25日10時,在央視新聞頻道《被濫用的抗生素》新聞節目中,山東魯抗醫藥股份有限公司(魯抗醫藥,600789)被曝光大量偷排抗生素污水抗生素的濃度超自然水體萬倍;另外,其污水中的一些數據在第三方運營公司的幫助下進行造假。此前,魯抗醫藥的治污中心一度被認為是行業標桿。
不僅是魯抗醫藥。今年10月底到11月初,央視記者和研究人員分赴東北、華北和華東等地,在一些飲用水源地、排水明渠、制藥企業、畜禽養殖場周邊采集水樣,通過實驗室檢測,這些水樣中都有抗生素被檢出。特別是全國幾大抗生素基地生產污水,以及周邊水域的水樣分析發現,抗生素含量驚人,尤其是位于山東省濟寧市的魯抗醫藥為最。
目前,環保部立即派出督查組赴山東濟寧調查。但從國內產業現狀來看,魯抗醫藥或許并非個例。
作為全國四大抗生素企業一,魯抗醫藥2013年財報顯示,在當年14.4億元的營收中,2.22億來自于抗生素原料藥,2.27億來自于半合成抗生素原料藥,9.7億來自于制劑藥品。
先明確一下原料藥的概念:這是指用于生產各類藥品的制劑的原料藥物,制劑中的有效成份由化學合成、植物提取或者生物技術所制備,用來作為藥用的粉末、結晶、浸膏等,但病人無法直接服用。
根據中國醫保商會的數據,在2013年,中國抗生素產量達12.12萬噸,出口3.43萬噸,出口值21.91億美元,占整體原料藥出口比重的9.53%,是中國原料藥出口規模最大的品種,在國際市場中占70%份額。
在此數據公布前,“中國抗生素產量全球第一”的消息數年前便見諸報端,但出口主力的原料藥在產業鏈中處于低端。
當成為原料藥的主要供應國時,治污的壓力實際上便來了。醫藥咨詢人士黃東臨告訴澎湃新聞(www.kxwhcb.com),發達國家的藥企現在的抗生素生產主要集中在高端產品上,而中國企業主要生產的是原料藥和一般產品,而原料藥的生產,不僅能耗高,而且治污成本比較高。
“包括抗生素原料藥在內的一些原料藥產業,發達國家都在10多年前便開始向外轉移了,跨國藥企生產抗生素的原料也可能是發展中國家企業生產的。”黃東臨說。
值得注意的是,在魯抗醫藥2013年的營收中,1.8億元的收入來自于海外。另外,截至2009年,中國抗生素原料藥生產企業已達到181家,抗生素企業達到120個。
事實上,環保問題一直是壓在抗生素企業心頭上的石頭。石藥集團董事長蔡東晨公開表示,原料藥的節能減排壓力很大,資源利用效率不高,水污染治理費用高昂,全程清潔生產的理念、工藝、技術、裝備缺乏。
在魯抗醫藥的事件被曝光后,有媒體援引接近魯抗醫藥人士的話稱,要是完全按國家環保標準干的話,成本太高,抗生素企業的生存可能最終就像歐洲一樣進行產業轉移,“這個處理成本高得使東部藥企沒法生產,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要么轉移到國外、要么轉移到西部能源便宜的地方。”
現在,對于抗生素企業而言,日子不好過。一方面,抗生素的出口產品主要為原料藥,產品低端,利潤低;另一方面,國內目前對抗生素的醫用進行嚴格限制,實際上也讓市場萎縮。
中國“限抗”令實施多年,尤其近兩年在該政策的影響下,抗生素臨床用藥格局和產業發展開始發生變化,抗生素臨床使用量明顯下降。《中國醫藥報》顯示,2010~2013年,綜合醫院住院患者抗生藥物使用率從68%降至53.5%。
一位行業人士與澎湃新聞(www.kxwhcb.com)交流時表示,不排除一些抗生素企業是通過節省環保費用來進行競爭,而并非改善生產工藝。
此次魯抗醫藥被曝光,也并非是“行業內標桿企業”第一次涉事。
2011年,同樣是抗生素行業標桿的哈爾濱制藥總廠被曝出排污口的一些數值超標。而該公司回應,污水處理系統正在檢修時期。另外,哈藥股份在當時的公告中稱,近年來,已累計投入4億元用于清潔生產和環保治理,每年各項環保設施的運行費用在5000余萬元。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