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蘋果沒搞出來的AirPower,小米直接量產了?
原創 云鵬 智東西 收錄于話題#小米99#蘋果166


小米給蘋果“圓夢”?
作者 | 云鵬
編輯 | 心緣
3月29日,小米發布了兩款旗艦智能手機,一款“安卓機皇”和一款“安卓之光”,但其實還有一個隱藏BOSS可能沒有被大家注意到,那就是小米多線圈無線充電板。

四年前,蘋果在發布會上給了大家驚鴻一瞥,支持多設備同時充電隨意擺放的“AirPower”著實引起了大家不小的興趣。
但是兩年過去,項目最終流產。有業內人士稱,項目夭折的原因,是產品功耗發熱問題遲遲不能解決,產品體驗無法達到蘋果的目標。
近日小米多線圈無線充電板終于正式開售,我也在第一時間于官網購得一臺。小米這款產品是否只是“實驗性”產品,還是已經實現了當初蘋果的未竟之夢?通過實際體驗和拆解對比,我們來一起尋找答案。

01.
素皮+金屬提升質感,做工有“米味”
充電板整體是銀色和白色配色,充電板正面采用了類膚的素皮材質,可以比較好的增加玻璃背板的手機與充電板正面的摩擦力。

充電板底部是一個質地較硬的膠墊,增大與桌面的摩擦力,充電板的主體是金屬中框,中框中部有一個Type-C充電口。

整體來說,充電板做工比較精細,邊框的處理、整機的質感都還不錯。拿在手里,分量也比較足,大約有一瓶礦泉水左右的重量。

其實打開的一瞬間,純白+金屬的搭配,就非常有小米生態產品的感覺,簡約、富有質感,這款產品給人的第一印象還是不錯的。

02.
隨便擺放都能充,
多設備充電速度不減、溫度不高
當然,既然是充電板,充電體驗肯定是核心。在充電板的外包裝盒上,可以看到輸入電壓是9-20V,最大輸入電流是6A,也就是最大輸入功率為120W,包裝內部的確也給了一枚120W充電插頭。

在輸出端,充電板支持單臺設備最大20W充電,三臺設備最大60W充電,也就是每臺20W。當然,前提是你的手機或其他硬件設備要支持20W無線充電。
令我印象比較深的是,充電板對于手機位置的寬容度非常高,基本上隨意放在充電板上,都可以觸發無線充電,對于位置、方向的要求很低。

▲手機以各種姿勢放到充電板上均可觸發無線充電
不論是單一手機,還是兩臺、三臺設備,只要不是非常邊緣的位置,都可以比較快速的識別并開始充電。

▲手機在各種位置充電
目前三臺手機、兩臺手機+一部耳機都是可以正常進行充電的。

▲可支持三個設備同時充電
不過一些智能手表由于自身需要磁吸充電座,因此暫時無法直接通過無線充電板充電。
在充電速度方面,對于習慣了67W有線充電的我來說,無線充電的速度還是有些慢,大約10分鐘可以沖入3-4%的電量,這是在小米自家旗艦小米11 Ultra的20W“滿血”狀態下。根據實際測試,充單臺設備和多臺設備,充電速度基本沒有變化。

▲小米11 Ultra在小米多線圈無線充電板上進行充電
照此推算,充滿大約需要一個半小時左右。但無線充電的使用場景往往是固定場所,比如家或者辦公室,在這些場景中,用戶對于充電速度的要求一般不高,因為設備可以長時間放在一個固定的位置。
在溫度表現方面,給單一手機充電時,經過了20多分鐘的充電后,充電板的溫度并不高,用手直接觸摸大概只是“溫熱”的感覺。
要知道,此前蘋果的AirPower項目流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無線充電的高發熱無法解決,看來小米這款產品已經比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給三部手機同時進行充電的時候,充電板溫度有所升高,但就算直接用手觸摸金屬中框或者底部,也不會感覺到燙手,只能說是溫熱。
雖然無線充電板溫度所有升高,但實際上,充電板溫度依然要遠低于手機背部的機身溫度,測試的幾部手機,在長時間無線充電后,手機自身的發熱都是比較明顯的。
03.
石墨、均熱板、硅脂散熱堆料豪華,
內部結構精細度略遜蘋果
從充電板包裝盒上我們可以看到,該產品的生產商是江西藍沛科技有限公司,這是一家比較年輕的企業,成立于2018年,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實際上是福建省國資委,應該是一家政策扶植的高新技術企業。

在其主要經營范圍中,傳感器、磁性材料元件、充電裝置、物聯網及充電領域內產品的技術開發等都與無線充電板這類產品高度相關。
產品發布會上,雷軍就曬出了小米多線圈無線充電板的內部結構圖,“多線圈”的確不假,這一個充電板中使用了19個無線充電線圈,分幾層交錯排布。
加上這個充電板在充電過程中溫度表現良好,不免讓我對其內部結構產生了極大好奇。散熱以及不同位置充電檢測的問題是如何解決的呢?
擰下充電板背部四顆隱藏在橡膠墊后的螺絲,就可以輕松拆開充電板,充電板底部由鋁合金和塑料構成。

▲充電板底部內面
主體部分,充電線圈的表面首先覆蓋了一大片石墨散熱膜,幾乎覆蓋了所有的線圈,并且散熱膜有很多層。

▲石墨散熱膜
掀開正面的石墨散熱膜,就可以看到充電線圈本體了,充電線圈也是分三層放置,從上至下分別為6個、6個和7個線圈,總共19個。

▲小米多線圈無線充電板的線圈組
充電線圈上方覆蓋有一張黃色透明薄膜,材質類似于膠帶,線圈之間有一些類似與“飛線”的結構存在。
線圈底部覆蓋著一層黑色貼紙,應該是石墨散熱貼紙,而貼紙下方有隔磁片和均熱板,均熱板與主板接觸。

▲充電線圈下有一層黑色石墨散熱層

▲圖中從左至右為主板、均熱板、隔磁片
接下來,來看主體背面的主板一側,主板上覆蓋的大面積的散熱硅脂十分搶眼,基本上所有器件都可以實現覆蓋,并且厚度大約有1mm以上。

▲主板正面的大面積散熱硅脂
揭下這層硅脂,主板就露出了真面目。主板上的元器件排布比較密集,根據業內拆解顯示,這塊主板上集成了一枚勁芯微的無線充電SoC發射芯片、19顆MOS管,這19顆MOS管可以用來切換不同的充電線圈。

▲小米多線圈無線充電板主板

▲勁芯微的無線充電主控芯片特寫
值得一提的是,勁芯微的無線充電主控芯片此前還用于三星、Anker、AT&T等廠商的無線充電產品中。
根據充電頭網的拆解可以了解到,這塊主板上還包含了力芯微的ET9640過流保護IC、賽普拉斯 CYPD3171 USB接口IC、思瑞浦通信電平轉換IC等器件。
去年曾有疑似“AirPower”產品的“工程版”流出,艾奧科技對其進行了拆解。不過這個工程版產品連機身外殼都沒有,只有包括充電線圈、主板、散熱模塊在內的內部組件。
這個AirPower工程版擁有22個無線充電線圈,并且整個線圈模組通過兩張類似塑料橡膠合成材質的隔板分成三層,從上至下每層分別有7個、7個、8個線圈。

▲“蘋果AirPower工程版”中的充電線圈排布
線圈模組最底部與主板接觸的一面,還有大量類似石墨的散熱材料。

▲“蘋果AirPower工程版”中類似石墨的散熱材料
AirPower工程版底部主板元器件一側有大量金屬框架結構,直接焊接在主板上。這些金屬能在加強結構的同時更好地將熱量傳導出去。
額外說一句,這產品的工藝精細程度、元器件排布的密集程度都有很強的“蘋果味”,蘋果對于工藝的嚴苛要求可見一斑。

▲“蘋果AirPower工程版”中主板元器件一側焊接了大量金屬結構
可以說,AirPower工程版的散熱規格并不低,但相比之下,小米多線圈無線充電板在石墨的基礎上,增加了硅脂,讓發熱器件的溫度可以直接傳導到金屬背板上,熱量傳導效率更高。
另外小米還增加了一層石墨散熱膜直接放在了充電線圈上部,讓熱量更好地向外傳導。
不過AirPower工程版在內部結構設計上的精細程度,仍然要優于小米多線圈無線充電板,小米在內部結構工藝上仍有提升的空間。
04.
從1個線圈到19個線圈,從主動追蹤到全自動
其實早在2020年8月,小米就發布了一款追蹤式無線充電板,通過媒體對這款產品的拆解可以看到,當時的追蹤式無線充電板,通過內部的定位板,設備可以識別出手機的位置,然后再通過電機驅動無線充電線圈沿X和Y軸移動,最后移動至手機位置,實現充電。

▲小米追蹤式無線充電板內部結構
相比一年前的產品,這次的小米多線圈無線充電板顯然更加成熟,少了機械結構,產品的結構強度提升,充電識別速度也因為不需要電機驅動線圈移動而明顯提升。
當然,產品整體的成本也隨之提高,充電線圈數量從1個提升到了19個。不過價格卻僅僅提升了100元,從499元漲至599元。
蘋果去年新推出的MagSafe雙項充電器僅支持一部iPhone和一塊Apple Watch同時進行充電,功率在11-14W左右,但售價卻來到了1049元。

相比之下,小米多線圈無線充電板的性價比還是比較高的。
05.
結語:無線充電的下一步會怎么走?
從小米多線圈無線充電板的實際體驗和拆解來看,這的確不是一款“實驗性質”的產品,不論是多設備同時充電的速度、便捷程度都具有較強可用性,并且內部散熱用料、內部架構設計也體現了小米一定的技術實力。
智能手機無線充電技術的發展迭代非常迅速,從iPhone初次帶火到已經成為了所有旗艦智能手機的標配。無線充電功率也來到了80W,接近甚至超越了有線充電。
不過在我看來,無線充電板產品仍然沒有擺脫“線纜”的束縛,因此這種無線充電仍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真無線”。并且無線充電的發展也需要考慮法律法規的限制,包括無線充電安全等問題。
今年上半年,小米、摩托羅拉、OPPO接連發布了自家的隔空充電展示方案,雖然這些方案都還沒能量產,但無疑指明了無線充電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無線充電真無線化,已經不遠了。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特色內容激勵計劃簽約賬號【智東西】原創內容,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原標題:《蘋果沒搞出來的AirPower,小米直接量產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