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學習“德國制造”,“浙江制造”區域公共品牌將亮相

作為中國“世界工廠”的標桿省份浙江,以溫州制造和義烏小商品為代表的浙江制造業正試圖改變以往“低小散弱”的局面。澎湃新聞(www.kxwhcb.com)12月24日從“浙江制造”品牌建設新聞發布會獲悉,浙江已在全國范圍內率先推出“浙江制造”品牌建設制度體系,對符合標準的浙江企業和產品進行品牌形象認證,以全面提升浙江產品整體質量和綜合形象。“浙江制造”品牌建設借鑒了“德國制造”、“美國制造”等發達國家經驗,其界定是整體反映、綜合體現浙江企業和產品形象的區域公共品牌,目標定位是高品質、高端化。
“浙江是制造大省,但不是制造強省,制造業企業鋪天蓋地的同時更需要頂天立地。“浙江省經信委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蘭建平24日向澎湃新聞表示,在如今金融服務業領域暴富、互聯網電商快速發展的趨勢下,重提“浙江制造”品牌建設,不但是實現經濟提質增效的手段之一,也是政府引導經濟發展方式的創新表現。
作為浙江經濟增長的主力,制造業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中已奠定較大的規模和市場占有率。但浙江制造業大多處于產業鏈的中低端,核心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質量效益不夠理想,給人以低價低質、貼牌加工的印象。
浙江省政府副秘書長陸建強在發布會上介紹,浙江名牌企業占規模以上企業的比例僅為4.74%,排名前10位的品牌價值之和約1330億元,不到“可口可樂”公司的1/3;規模以上企業采用國際和國外先進標準的比率占53.6%,有效實施先進質量管理辦法的比率僅10%左右,質量損失約占工業總產值的2%,企業質量管理粗放。
“節能降耗和資源環境壓力不斷加大,人工成本不斷攀升,數量擴張型、經營粗放式的增長方式已難以為繼。”陸建強表示,今年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提出了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三個轉變”精神,浙江的制造業也必須從根本上改變“低小散弱”的局面,堅持走品牌帶動、質量提升和創新發展的轉型升級之路。
作為浙江制造業先進性的代表,“浙江制造”標準體系由浙江省質監局發布的《“浙江制造”評價規范》地方標準和有關行業協會會同龍頭骨干企業研究訂制的產品標準2部分構成,前者又在內容結構上分為通用要求、管理要求2部分,分別明確企業進入品牌的基本條件包括品牌卓越、自主創新、產業協同和社會責任,以及指導企業加強內部管理。
“在產品標準制定上,目前已完成汽輪機、電除塵器、油煙機、襯衫4類,關鍵技術指標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浙江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局長高鷹忠介紹,凡符合上述標準的企業,都可向“浙江制造”認證機構聯盟提交申請,審核通過后就企業便可貼上“浙江制造”的專有標識;爭取到2017年,品牌認證企業年營業收入總額超過5000億元,產品100%采用國際標準、國外先進標準或關鍵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100%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高鷹忠表示,為防止企業不正當競爭,確保認證的權威性、有效性,政府將強化后期監管,并建立認證連帶責任制度,第三方認證機構與生產者、銷售者共同承擔連帶責任。
“打造‘浙江制造’品牌,最終是為推動產品的國際互認。”浙江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副局長紀圣麟告訴澎湃新聞,“我們希望看到一個企業在獲得‘浙江制造’品牌的標識后,能大大降低其國際認定的成本,從而順暢地進入國際高端優質品牌行列,搶占國際市場,并帶動同類中小企業共同發展。”
而在蘭建平看來,“浙江制造”更是一種底線思維,“它要求企業將生產重點放在產品理念、文化上,追求產品的‘形似而神不似’”,以市場為主導,以用戶體驗為中心,從馬虎做事轉變為追求精致卓越,真正從產品內涵上提升競爭力。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