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江蘇沛縣平墳調查:一下平掉6個親人墳墓,官方稱都是自愿的

北風勁吹,華北平原灑滿陽光,仍讓人感覺刺骨寒冷。72歲的沛縣大屯鎮老黨員張振志蹲下身,凄楚地扒拉幾下磚頭,起身指了指,說“這是我親人的墳,我平了”。
徐州沛縣,一個引劉邦為豪的蘇北小城,近日因突然被曝出的“平墳運動”(當地官方稱為“殯葬改革”)而被卷入輿論的刀尖浪口。
它是否真的在步河南周口、安徽安慶之后塵,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強制平墳運動了呢?近日,澎湃新聞(www.kxwhcb.com)在當地實地走訪多日發現,江蘇沛縣的平墳動作更為平和,目前已進入尾聲,如今已顯得波瀾不驚。
不過,以“移風易俗”等名義開展的平墳運動,如何與普通民眾的樸素情感和信仰達成平衡、兼容,仍是一個待解的難題。

一下子就平掉6個親人的墳墓
72歲的沛縣大屯鎮人張振志,有著45年黨齡。面對澎湃新聞記者,他先是用右手向上指了指,念叨著這幾句——“上面的政策,我堅決支持,堅決執行……”
兩個月前,張振志1天之內,就平掉了4個親人的墳墓。
半米高的墳堆,用鐵鍬削掉墳尖,攤開土壤,下面半米深,仍舊埋著親人的骨灰或骸骨。
沒有遷走,沒有收拾,就這么放著吧。
張振志保存著莊稼人的質樸,平掉的墳堆,泥土向四周擴散,壓蓋了其他鄰居的小麥,對此,他感到歉疚。
他在外人面前展示著太過明顯的堅定、堅強,感情上卻有點受不了,嘀咕著“上面是否真有這樣的政策”。而他的老伴,眼淚已經掉下來,感嘆親人“生不安穩,死不安穩”。
黑色帽子,過于寬大的墨綠色舊外衣,張振志在平掉的墳堆前,像個稻草人杵在那兒。突然,他苦笑了一下,不愿再說什么,扭頭就走。
站在張振志旁邊的,是村民張杰(化名)。他說,兩個月前,他看著挖掘機舉起有力的臂膀,一上一下,一下子就平掉6個親人的墳墓,“我什么都沒說,無話可說,說了有什么用”。
“全都平了,平都平了,說了有啥用,沒用。”這是澎湃新聞記者在沛縣接觸村民時,聽到最多的一句話。
張杰遠遠地指了指被平掉的親人的墳,滿腹委屈,不愿上前。面對外人,他還保持著謹慎的語調,“如果是自己挖也可以,用挖掘機挖就有點不禮貌了”。
當地官方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殯葬改革“堅持以自愿為主,不存在強制平墳情況”。
在聽到記者轉述上述“被自愿平墳”案例后,沛縣民政局局長歐正海對澎湃新聞說,他會去了解情況,“如果真有這種情況,肯定要按照相關法律法規作出處理。”
連日來,澎湃新聞記者在大屯鎮、安國鎮、楊屯鎮等多個鎮村走訪了解到,大部分墳堆是村民自己平掉的,有少部分是鎮村干部雇傭小工平掉的。自家人揮動鐵鍬平掉自家的墳,少則一兩個,多則五六個。
楊屯鎮孟店村村支書張義群介紹,10月底、11月初,村里的100多個墳墓,幾天之內就平掉了。
張義群解釋說,經過挨家挨戶打電話或上門勸說,發放宣傳材料,基本上都是自己平掉的。個別人外出打工,家里沒人,經過和他們電話溝通,村里再雇傭小工,拿著鐵鍬去平墳,“不多,可能十幾二十個,他們本人也都知道的。”

退休副縣長、民政局長都平了自家的墳
“政策來了,老百姓也扛不住啊。”孟店村的張大媽對澎湃新聞說,她平掉了5個親人的墳。她想不通,這墳“不吃不喝的,為啥要平掉”。“上面的政策是咋回事?”她反問記者。
孟店村村民孟憲明平掉了4個墳,薛垂勝平掉了1個,李廣玉平掉了1個……
從心里講,這些村民并不是太樂意。他們說,但當他們看到村支書張義群帶頭平了自家的墳,只好跟著平墳。后來的結果是,全村村民都平了。張大媽嘀咕著說,“這里的人比較溫,叫干啥就干啥”。
村支書張義群平了自家4個墳,包括大田里父親的墳,河邊早逝侄子的墳,甚至連在公墓里爺爺、奶奶的墳,他也平掉了,為的就是“作表率、服人”。
我國《土地管理法》第36條明確規定,“禁止占用耕地建墳”。因此,沛縣的平墳,僅針對大田里(耕地里)亂葬的、公路鐵路沿線的墳,河邊、公墓并不包括在內。
據張義群介紹,孟店村包括他在內的5個村干部,都帶頭平了自家的墳,“響應政府號召,利國利民,何樂不為?”
張義群認為,土地越來越少,人口越來越多,死人跟活人爭飯吃,應該平墳。墳堆多,也不利于機械耕種、收割,不利于土地流轉承包。
歐正海也說,國家有政策要求、法律法規是大前提,節約土地,減少占用良田,移風易俗,減輕農民攀比的負擔,是現實要求。
澎湃新聞還了解到,沛縣一名朱姓的退休副縣長,也帶頭平了自家的墳。
53歲的沛縣民政局局長歐正海的情況有點特殊。早在上世紀80年代,他的父母就“執行政策”,把他爺爺的墳平了。如今,在安國鎮的大田里,他已經找不到爺爺的墳。每年清明節,他就對著墳墓的大致范圍,在路邊燒紙錢、上香。
“如果父母去世了,都去公墓。”歐正海補充說。
與此前河南周口強制平墳引發軒然大波、遭到當地民眾強烈抵制不同的是,江蘇沛縣的殯葬改革,則是黨員、干部帶頭表率。這也使得沛縣從今年8月份開始的“平墳運動”進展得相當“順利”。
安國鎮蘇王莊村民蘇天(化名)稱,他在一天之內,花了600元請吊車,平了6個自家的墳,因為墓碑個人并不容易“拔起”。 蘇天說,“如果自己沒平墳,村里說‘后果自負’,挖掘機費用都要你出。”
據介紹,安國鎮有的村莊,電線桿上的喇叭整天宣傳平墳;大屯鎮有的村子,村里開著面包車,車上掛著高音喇叭,宣傳限期平墳……
蘇王莊村民蘇志軍一天平了4個墳,“哪一個部門都不可阻擋,所以就主動平了。”
沛縣安國鎮鎮政府曾每家每戶發放一份公告。公告稱,鐵路、公路兩側目光所及范圍內的墳墓、大田內的所有墳墓,都要清理整治。11月15日前自行清理整治,15~20日集中清理完畢。
公告稱,對有主墳,由墳主親屬自行平毀,不留標記,或遷往村級公益性公墓內;逾期清理整治不到位的,由村委會就地平毀。對無主墳,由各村負責就地平毀,不留標記。
公告還稱,對干擾、阻礙全面清理整治工作的單位和個人,由公安機關給予處罰;對情節惡劣、后果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這份公告,在網上引起爭議。對此,沛縣民政局局長歐正海對澎湃新聞說,這份公告從上到下沒什么問題,單單看“就地平毀”這句話就有問題,讓人誤解。“宣傳過程中可能欠妥,實際上全都是自愿的,不允許強制。”
澎湃新聞也了解到,2012年11月16日,中國政府網公布國務院第628號令,對《殯葬管理條例》第二十條進行修改,原規定“將應當火化的遺體土葬,或者在公墓和農村的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埋葬遺體、建造墳墓的,由民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強制執行”,其中的“拒不改正的,可以強制執行”被刪除。

平墳之后,出路在哪里
沛縣公路沿線,可見平掉的一座座墳,比正常墳堆矮了許多,但仍有二三十厘米高。
在安國鎮一處農田,12座墓碑推倒在地,凌亂而無人收拾。墓碑上,刻著“慎終須盡三年禮,追遠常懷一片心”等字樣。夕陽下,它們靜默躺著,很難不讓人動容。
而在旁邊,就是新建的公益性公墓,建在耕地之上。耕地之上禁建墓地,這座公墓是否合法合規?歐正海說,可能已經改變用地性質和規劃,合規。
歐正海說,喪葬風俗有上千年了,一時改不了,就要想辦法、找出路,讓亡故人員有個安葬之處。同時要加強宣傳引導,厚養薄葬。
沛縣官方的一份內部匯報材料稱,截至目前,全縣遷移墳墓近15萬個,新增可耕地1300余畝,遷移400多穴進入公益性公墓。
對于外界質疑的平墳是當地看上了“土地”,用平墳后新增的耕地面積指標來“置換”更多的建設用地(比如房地產開發用地),對此,歐正海和沛縣縣委宣傳部對此均予以否認。
歐正海還對澎湃新聞說,平掉在大田地的墳墓,要求不留墳頭和墓碑等標記,在這種情況下,既可以考慮遷墳到公益性公墓,也可以考慮保持原樣不動或者深埋。至于新的亡故人員的骨灰,一律進入公墓或骨灰堂。
在沛縣全縣范圍內,建設2個鎮級骨灰堂,1個鎮級公益性公墓和248個聯村公益性公墓或村級公益性公墓。
在楊屯鎮,澎湃新聞看到一棟三層的在建骨灰堂。這個共計約1800平方米的骨灰堂,如果加上裝修,費用在400~500萬元,縣里、鎮里財政各出一半。據楊屯鎮政法委員張繼存介紹,這項工程今年八九月份開工,預計2015年三四月份投入使用,到時候可以入駐1萬人的骨灰,可能夠用三四十年。
有村民擔心,現在能免費進入的公墓或骨灰堂,以后是否會收費?歐正海回應說,可能會有兩種方案,一種是財政買單,永遠不收費;另一種方案是,這兩年不收費,適當的時候按成本價核定價格,不允許存在利潤,這也是公益性的要求。
今年8月,沛縣召開會議,提出進一步深化殯改工作。縣民政局局長歐正海說,殯改工作、平墳工作是一項常態性工作,以前有做,今后會一直做下去,“不是說現在搞了,以后不搞”。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