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水北調中線通水晚4年造價翻倍,2103億投資如何回本?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北京市民即將喝到長江水。與2002年的第一份規劃相比,中線工程通水晚了4年,造價翻了一倍。
根據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發布的數據,截至2014年11月底,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已累計完成投資2103.6億元,相當于修建0.85個三峽工程。這筆錢是怎么籌集來的?又花在哪些地方了?將來如何回收成本?
通水晚了4年,造價翻了一倍
南水北調辦公室提供的數據顯示,至2014年,東線、中線兩個工程共下達投資2541.0億元。而在2002年國務院批復《“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時,中線一期主體工程的預算總投資為920億元。根據該規劃,中線一期工程引水入京的時間為2010年,如今通水晚了4年,造價翻了一倍,錢都花到哪里去了呢?
張基堯于2003年8月至2010年8月期間任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經歷了預算超標、工程延期的大部分過程。2013年,張基堯在《百年潮》撰文《南水北調工程資金的籌措和管理》回憶稱,早在2005年,編制東中線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時,就發現原定預算遠遠不夠,報告給出的新預算是2546億元。
張基堯分析認為,工程資金翻倍的原因很復雜,包括移民搬遷補償標準提高、輔助性工程增多、物價上漲、治污項目納入等。中線、東線沿線征地約100萬畝,動遷居民近50萬人。最初移民安置的征地補償標準為前三年畝產平均收入的7~8倍,但后來發現如此低的補償農民難以接受,于是升為16倍。
南水北調工程多采用的明挖水渠,隧道專家王夢恕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表示,這也是成本增高的原因之一。水渠明挖一方面讓工程量和征地面積都變大,另一方面得修很多橋。張基堯回憶稱,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跨渠橋梁原本只設計了600多座,但最后又新增1300多座。
此外,將治污項目納入南水北調工程也是使成本翻番的原因。水污染治理一向是工程量、投資量巨大的事,而在早期,治理南水北調工程沿岸的污染并不在工程投資中,只是后來發現,如果坐視不管,無法治污,就算水通了,建好的工程也不能輸水,失去了意義。
工程建設基金主要來自重大水利基金,回收成本主要靠水價
據南水北調辦公室官方網站的數據顯示,目前南水北調工程已投入使用資金超過一半來自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為1496.4億元;此外還有中央預算內投資247.3億元,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國債)106.5億元,南水北調工程基金196.5億元(在工程受水區的6省市籌集),以及478.5億元的貸款。
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的前身是三峽工程基金,這個基金是怎么成為南水北調工程的主要來源的?張基堯回憶稱,南水北調工程籌劃階段時曾對融資渠道有過爭論,爭論的焦點在于對這一工程的定性上:究竟是公益性還是經營性?如果是公益性,則應由國家出錢,而如果是經營性,則可以發行債券、股票、基金甚至將資產證券化。最后討論的結果是準公益性工程,工程的資金來源主要為中央財政、南水北調基金以及銀行貸款。
2005年的東中線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認為南水北調需要追加投資,南水北調辦公室隨后向國務院申報,希望在三峽工程建成之后,把三峽工程基金轉為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基金,以填補預算的缺口,但因為三峽建設辦公室的反對而未獲通過。經過多輪協商,可行性研究報告直到2008年才獲得國務院批復。協商的結果是三峽工程基金轉化為大型水利工程建設基金,其中一部分(前期約75%)用于南水北調工程,另一部分用于三峽后期的建設。
雖然南水北調工程是準公益性,不以盈利為目的,但也存在資金回收的問題,張基堯介紹稱,“資金的回收主要渠道是水價”。
然而水價卻是一把雙刃劍:定價太高,當地難以承受;定價太低,成本難以收回。2014年6月,《21世紀經濟報道》引用一位匿名專家的觀點稱,“‘南水北調’的平均水價大概是2塊多錢”,再加上后期維護、運輸成本等,有觀點認為每方水的價格可能“高達10多塊”。
10月26日,南水北調工程建設辦公室主任孫國升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表示,南水北調的水進京后,水價不會大幅上漲,“預計未進北京配套管網之前的成本價,每噸不會超過3元”。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