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監工”楊鳳梧:一年開除了幾個項目經理

“能與丹江口大壩建設相始終,是我的榮幸?!睏铠P梧微笑著對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說。
不過,76歲的楊鳳梧說話時即使微笑,也會讓人有一絲敬畏的感覺。10月23日,楊鳳梧再次到丹江口大壩的工地上檢查施工情況,壩內一處附屬工程正在施工。作為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質量監督站站長,他經常隨身帶著尺子等工具。
丹江口大壩是南水北調中線的標志性工程,為了實現調水,在上世紀70年代竣工的大壩高程需由162米提升至176.6米,以滿足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年均向北方供水95億立方米的需要。
從丹江口大壩開工建設,到后來的大壩加高工程,楊鳳梧都參與其中,他是這項世紀工程的參與者與見證者。
參與丹江口大壩建設13年
1958年9月1日,丹江口大壩開工建設。一年后,楊鳳梧從成都水專畢業,來到丹江口大壩的建設工地,成為一名施工技術員。
湖北、河南、陜西等省來的民工,號稱“十萬大軍”,奮戰在大壩工地上。工地上人多,住的都是蘆葦棚,蘆葦鋪在地上,再壓上竹子和毛氈,人就睡在上面。
過了兩年,才有用荊條糊泥巴筑墻做的房屋,才有床睡。
當時對大壩建設的參與者實行軍事化管理,楊鳳梧作為技術員在總指揮部下屬的司令部擔任“作戰參謀”。
幾乎沒有任何施工機械,全靠人力,挑土修筑圍堰,實施截流。
工程最初由蘇聯專家參與規劃設計,中蘇交惡后,蘇聯撤走專家,并帶走了施工圖紙。丹江口大壩建設只有實行“三邊政策”,即“邊干、邊想、邊畫”,在一種非常原始、初級的情況下施工。
楊鳳梧來丹江口時20歲,離開時已經33歲,他在這里度過了自己的青春時光,還結了婚。
楊鳳梧透露,當時結婚儀式非常簡單,就在一個9平米的棚子里,買了兩斤瓜子、一斤糖果、一條煙,招待客人。楊鳳梧找領導簽字買了床被子,請一個領導做證婚人,“經領導批準結婚”。
1969年,丹江口大壩第一臺機組發電,楊鳳梧被調到黃龍灘水電站工作,3年后又被調往葛洲壩水利樞紐工作,退休時,他已經是中國水電集團公司專家組成員。
67歲重回工地
為實現南水北調中線調水,壩頂高程為162米的丹江口大壩需要進一步加高。
2005年,時任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的張基堯邀請楊鳳梧來做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質量監督站站長。
在一座運行數十年的大壩上加高加寬壩體,最大的難題就是新老混凝土結合,這是世界性難題,對工程質量的要求也非常高。
而混凝土的結合關鍵在溫度,因而要嚴格控制流程、時間,幾乎要監控施工的每一個環節。
楊鳳梧說,中午是比較容易松懈的時候。施工期間,幾乎每天中午,楊鳳梧就早早吃完老婆下的面條,來到工地,監督工人施工。
有一次午飯后,他看到14壩段一位工人在干了的混凝土上澆生水。因為會影響到新老混凝土結合,影響工程質量,最終威脅壩體,這種做法被嚴格禁止。楊鳳梧當場對施工單位罰款一萬元,開除了當班班長。“像這種情況應該把混凝土挖起來重新澆筑”。
有時候對施工不放心,他半夜還要起來到工地上看一看,發現問題就立即整改。他有個本子記錄每天檢查作業發現的問題,作為工作臺賬,“一共11本”,“像病例一樣,有備可查”。
僅2013年一年,楊鳳梧就開除了幾個項目經理。工地上的人都非常怕他,大老遠看到他來了就會嘟囔“楊老頭來了”。
2013年5月,南水北調中線源頭丹江口大壩主壩混凝土加高工程全面完工,大壩達到176.6米高程。丹江口水庫正常蓄水位由157米提高到170米,與北京團城湖形成98.8米落差,庫容由174億立方米增加到290億立方米,丹江口水庫的水可以一路自流進京。
8月29日,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通過國務院南水北調辦的蓄水驗收。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