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各國怎樣對待穆斯林婦女面罩:法國開了禁止先河
今天,烏魯木齊市人大通過公共場所禁止穿戴蒙面罩袍的新規定,立即令人聯想到了法國的《禁止在公共場所掩藏面部法》,法國作為擁有歐洲最大穆斯林群體的國家開了歐洲之先河。
讓我們看看世界各國都是怎樣對待穆斯林面罩問題的。
2011年,“面罩與罩袍禁令”在法國正式生效,禁止少數穆斯林女子在公共場所穿戴面罩。
當時法國議會多數人認為,面罩和罩袍是壓制婦女地位的象征,把婦女當成“掩蓋物下的囚犯”,是對婦女尊嚴的侮辱,因此法國不歡迎穆斯林罩袍。
深究下去,極右思想在歐洲的回潮是法令背后的一大原因,而人權的立場也是支持者的重要論點。盡管穆斯林的反對聲浪不時傳來,還是有媒體認為,法國的罩袍禁令是解放人權,禁令拆除了穆斯林婦女融入社會的隔離墻之一。
時任法國司法部長的阿利奧-馬里這樣說:“在法案獲得通過后的頭6個月里,我們將與宗教權威人士、相關組織以及市長們一起努力說服人們,向他們解釋為什么社會生活的含義也包括看見人們的臉孔。”
“面罩與罩袍禁令”規定,禁止在公共場所,如街道、車站、公園和商場等地穿戴伊斯蘭蒙面罩袍“布卡”,違者將受到150歐元罰款,并強制接受公民培訓。

法律還規定,脅迫或誘使婦女穿戴“布卡”者,將被判處1年監禁和1.5萬歐元的罰款。如被強迫者為未成年女性,監禁和處罰將加重一倍。此前,法國已通過類似法律禁止在公立學校學生佩戴有宗教色彩的飾物,包括穆斯林頭巾。
法國是歐洲第一個這樣做的國家。正因為法國龐大的穆斯林群體數量,這一事件非常關鍵。
繼法國之后,比利時也禁止了完全遮蓋頭部的面罩,違反者將處以罰款,可能入獄一周。
那么世界上其他國家是怎樣對待禁止穆斯林婦女面罩的呢?

在突尼斯,1981年就開始禁止在公共場合佩戴頭巾和面罩。2011年的革命驅逐了總統本?阿里之后,一直有呼聲改變過去的禁令,但至今還依然生效。
在傳統的伊斯蘭國家,對待面罩的態度也不盡相同。
在土耳其,世俗政府去除了對頭巾的禁令,這就是發生在去年的事情。教師和政府公務員已被允許帶頭巾,但是在軍隊、警察和司法工作者中,仍然是被禁止的。
而在敘利亞,總統阿薩德于2011年收回了實施不到一年的禁令,這項禁令禁止教師穿完全遮蓋頭部的面罩。
強制性穿戴面罩的則有兩個國家: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在沙特阿拉伯,婦女必須穿長袍遮蓋住四肢。在公共場合,頭部必須被遮蓋。這一規定對非穆斯林婦女同樣有效。在伊朗,婦女必須穿寬松的衣服,并將頭部遮蓋。
在沒有頒布禁令的歐美國家,則廣泛存在在局部領域禁止穆斯林面罩。
在北美,加拿大對面罩的規定限于入籍宣誓。聯邦政府自2011年開始禁止民眾宣誓加入加拿大國籍時戴面罩,當時的聯邦就業及社會發展、多元文化部長康尼在Twitter上發文這么說:“我相信任何人參加公民入籍宣誓儀式時都不應蒙臉”。
英國在教育領域的討論一直沸沸揚揚。其中一個意見代表是英國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姆斯。早在2006年,他就介入了穆斯林婦女佩帶面罩的爭議之中。在寫給《泰晤士報》的信稿之中,敦促政界不要干預人們佩帶宗教標志的權利。
他認為英國正采取一種官方的世俗主義,這種世俗主義不是對宗教平等,而是一種"非宗教"甚至"反宗教"的政策。他擔心這種越來越不愿意承認人民宗教信仰的做法,將會助長人們對宗教的焦慮感,最終成為英國的禁忌。
到了2007年,英國政府宣布,如果老師認為學生佩戴面罩影響到了學校安全或是其他學生的學習,學校將有權禁止學生戴面罩。
而在今年,威廉姆斯對此的態度變得模糊起來,這也引起了媒體的激烈討論。在一個訪談中他表示,孩子不僅在學校學習語言,也學習姿勢、面部表情,這也是一種語言,孩子們學習這種語言的編碼和解碼,所以帶面罩的婦女令大眾恐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