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講座︱李零:“中國”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中國地理學經典之作首推《禹貢》,全文一千一百九十四個字,以大禹治水,巡行天下、分天下為九州,導山導水,據土田物產定貢賦的形式寫成。夏、商、周三代,所有人都說自己住在禹走過的地方,即所謂“禹跡”之內。
此后,在傳統中國歷史敘事中,禹貢“九州”即與“中國”發生聯系,影響著傳統中國的疆域觀、王朝觀。作為先秦最富于科學性的地理記載,《禹貢》中所言的九州,所指何處?中國如今的土地風貌,在古籍中又以何種方式被記載?
12月10日,北京大學教授李零走進上海大學文學院、啟思書院、活字文化主辦的啟思講堂,從文化地理角度為聽眾解讀《禹貢》。
《禹貢》成書于何時?

關于《禹貢》的成書年代,歷來眾說紛紜。王國維在《古史新證》中認為《禹貢》為周人所作;顧頡剛認為出自戰國時秦國人之手;日人內滕虎次郎堅持戰國末至漢初說;史念海在《論〈禹貢〉的著作時代》一文中,則據《禹貢》中有“南河”、“西河”之稱,認定作者為魏國人。
《禹貢》成書年代之所以難以判斷,在于其只講山川,不講政區。有考古學背景的李零教授則更傾向于從青銅器物思考這一問題。他以為,《禹貢》的成書年代不可能晚于西周中期,舉例來說,西周中期銅器銘文即有:“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乃別方設征”,這與《禹貢》序的記載一致。
何謂“中國”?
“名之于實,各有義類,百姓日稱而不知其所以之義”,對于“中國”這個名號,也是如此。今天我們常常講“中國”這個詞,然而,自夏、商、周而至于元、明、清,沒有任何一個朝代自稱“中國”,直到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中國”才正式成為主權國家的簡稱,具有政治意義。而在此之前,中國歷史上“中國”一直是個模糊的地理概念、文化概念以及民族概念。
西方學術界一直存在要解構“中國”的說法,認為“中國”并非是一個永恒概念,而是中國人制造出來的概念。西方學者曾給“中國”下過一個定義,即只有說中國話的人才是中國人,在其理解中,“中國話”即是漢語。
今年是顧頡剛等先生創立禹貢學會成立80周年,北京大學舉辦了紀念大會,看過《禹貢》雜志舊址后,李零教授頗有感慨。新學期與唐曉峰教授共同開課,講的就是《禹貢》。他關心的問題就是:什么是“中國”?
西周銅器何尊的銘文提到:“余其宅茲中國。”李零教授舉此例說,在傳統語境中,“中國”一詞的第一個意思是國家的中心城市,即首都;第二個意思即處于世界(天下)中心的國家,有別于外國。
上述僅就語詞涵義而言,中國歷史疆域伸縮變化,那么,從地理概念來說,什么是中國?
李零教授在講座中展示了《中國地形圖》與《禹貢山川圖》,他指出,從考古看,西周時期的青銅文化到處都有,盡管西周封建制并不如后來的郡縣制對地方具有較強的控制力,但是其范圍也不小,西周所覆蓋的農業聚落點就已經很大了。現代中國既是秦漢帝國的遺產,也是蒙元帝國和滿清帝國的遺產。現代中國的西北是清代的四大邊疆:東三省、蒙古、新疆、西藏;中國的東南是清代的本部十八省。中國存在兩個半月形地帶:西北半月形地帶和東南半月形地帶。山外有山,海外有海。中國的西北,其背后還有“大西北”,即歐亞草原,西伯利亞和中亞;中國的東南,其背后也還有“大東南”,即太平洋諸島和東南亞。

《禹貢》一書中除“九州”概念之外,還有“五服”,表達即是“中心”的意思,換一個歷史敘事更常見的說法即“華夏與四夷”,涉及的就是民族、族群。談到這個問題,李零教授說,他印象深刻的是李濟先生關于民族史的研究。在其研究中,李濟先生并沒有用“我族”、“他族”的說法,采用的卻是“我族”與“你族”的說法。作為在中國歷史上尤其重要的一個地理意象——長城,它的存在是否就區別了華夏與夷狄,它是否就是“中國”的邊界?其實不然。李零教授以為長城內外可以是同一個“中國”,無論是“中國”治“四夷”還是“四夷”治“中國”,不會有人同意鬧獨立。“五族共和”實際上就是少數民族的發明。有幾例可以證明:
北京居庸關元代建筑云臺過街塔門洞內的文字有六體,即梵、藏、八思巴、回鶻、西夏和漢。敦煌莫高窟元代六字真言碑也有六體,即梵、藏、八思巴、回鶻、西夏與漢。另外,元代貨幣上的文字有五體,即漢、八思巴、察合臺、西夏。雖然,武昌首義時所采用的鐵血十八星旗,象征的是九州十八省,未包括四大邊疆(東北、蒙古、新疆、西藏),但中華民國北洋政府的國旗——五色旗,則象征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今天,我們人民幣上也有漢、壯、蒙、回、藏五種語言。

研究《禹貢》,從腳下走起
講座中,對于《禹貢》的具體內容,李零教授涉及不多,畢竟這是很難在一兩個小時內敘說清楚的。不過李零教授提醒聽眾要特別注意《禹貢》“九州”的敘述順序: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這是一個螺旋式的排列。
另外,《禹貢》是中國古代地理學的經典之作,既是地理學,還是應該要注重實地考察,有考古研究背景的李零的教授同樣強調這一點,講座中還與大家分享了今年夏天他在西北的考察行跡與收獲,特別是《禹貢》“雍州”中提到的地標,諸如三危山、玉門、華山等地。他建議在場聽講座的同學們,研究《禹貢》不妨就從自己的家鄉開始。
這一場講座以下述三段話結束:
烈王二年,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周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載復合,合十七歲而霸王者出焉。”(《史記?周本紀》)
或曰“東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熟)”。夫作事者必于東南,收功實者常于西北。故禹興于西羌,湯起于亳,周之王也以豐鎬伐殷,秦之帝用雍州興,漢之興自蜀漢。(《史記?六國年表》 )
始秦時望氣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氣”,故始皇東游以厭之,改其地曰秣陵,塹北山以絕其勢。(《晉書?元帝紀》)
為何中國歷史上的統治者多在西北發跡?為何中原民族自稱漢人?為何中國歷史上西京(西面的都城)都比東京(東面的都城)早,北京(北面的都城)都比南京(南面的都城)早?或許這些歷史現象都能在《禹貢》中找出些緣由。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