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近百億氣候資金被指分配不均,哪十個國家拿了大頭?

在幫助脆弱和發展中國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適應氣候變化上,富國終于開出了迄今為止最大的支票——全球綠色氣候基金收到承諾金額近100億美元。然而就在利馬聯合國氣候大會召開時,一項來自英國智庫海外發展研究所(ODI)的報告卻揭示,在過去10年,氣候資金分配不均,已經兌現的76億美元半數流入了10個國家,分別是摩洛哥、墨西哥、巴西、南非、印度、印度尼西亞、土耳其、烏克蘭、菲律賓、泰國,其中,摩洛哥、墨西哥、巴西、南非和印度分別拿到約5億美元。
氣候資金被認為是目前全球適應氣候變化挑戰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在2009年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上,工業化國家作出承諾,到2020年每年籌集1000億美元,以協助發展中國家適應氣候變化。在此基礎上,建立綠色氣候基金的提案在2010年的坎昆大會通過,并在2011年的德班會議啟用。
早在綠色氣候基金啟動前,全球和地區性的類似旨在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項目就已經開展起來,前者如世界銀行主導的氣候投資基金,后者如巴西建立的亞馬遜基金。ODI借此研究了2003年至2014年9月之間135個國家所利用的氣候資金,并在12月8日,即利馬氣候大會的第二周首日發布了這份報告。
報告顯示,所有的這些資金在過去10年間投入76億美元,但半數流向了10個國家,摩洛哥、墨西哥、巴西等國都有發展再生能源的巨大潛力,他們獲得了最多的投資和貸款。然而,許多貧窮國家卻被遺忘,科特迪瓦和南蘇丹等受沖突影響的脆弱國家,因為發展氣候適應項目較為困難,分別獲得不到35萬和70萬美元。
不過這份報告也顯示了積極的一面,氣候資金在很大程度上幫助發展中國家增強了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在一些地方,錢被用來投資清潔能源,在有的地方被用來保護森林、增加碳匯。自2008年開始,9個主要的國際性氣候基金每年在全球投資達到約10億美金,進入了一個增長的高峰期。
盡管如此,目前富裕國家籌集的氣候資金與實際需求比起來仍然差距顯著。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曾在2013年發布的第5份評估報告中提出,發展中國家到2050年前適應氣候變化的估算成本為每年700至1000億美元。就在ODI發布報告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了首份氣候《適應差距報告》,這份報告調高了發展中國家適應氣候變化的估算成本,報告說,即使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降至使本世紀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2°C以內的水平,適應成本也有可能到2025-2030年飆升至每年1500億美元,到2050年則達到2500-5000億美元,高出此前估算的2到3倍。
就在利馬會議第二周的開始,非洲國家和拉丁美洲國家提出新的文本,要求發達國家陳述在兌現1000億美元方面的具體進展,并列出一個詳細的路線圖,讓大家看到這些資金在未來幾年如何從承諾變成現實。致力于抗擊貧困的非政府組織樂施會政策顧問科瓦爾基奇(Jan Kowalzig)對此評論道,這一提案能否保存在本周末的正式文本中,是個關鍵問題,另外新協議如何確定不同國家的行動是否符合他們的責任,如何評估各國將于2015年宣布的承諾是否充足、公平等問題都值得關注。
ODI的研究者們提供了一個積極的視角來看待氣候籌資問題,ODI在報告中提到,在一年前,聯合國框架下的綠色氣候基金仍然還只是空頭支票,短短不到一年,它所籌集的資金已經超過過去10年全球的總和。
ODI建議,氣候資金要向那些創新性的減排和清潔技術傾斜,設定高標準來支持各國加強政策、法規和機構的能力建設,同時還要運用恰當的金融工具。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