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川外“任性教授”新規:微博刷好可免考、遲到罰唱小蘋果

近日,四川外國語大學的張春林教授宣布了一條考試新規:微博刷得好,期末可免考。大致內容是只要上課全勤,完成作業,微博粉絲數過1000或原創微博轉發超50條即可免去期末考。
消息一出,引起不少熱議。這門面向全校大一新生的公開選修課叫做《電子社區與網絡生存》,2005年由張春林開設。課程設計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如何方便、快捷、安全、有效地利用網絡資源來為自己的學習、生活及工作服務,防范網絡風險。起初只有博客這一章,微博興起后才補充進去。張春林認為,博客和微博是當前網絡時代進行知識管理的工具,而在教學中他發現,雖然當代大學生是數字原著民,但大多并不善于運用微博、博客、微信等新媒體。
12月1日,張春林在博客上發布課程期末免試細則,“所有申請免試的學生均須沒有遲到、早退、缺席等情況,且按要求完成平時練習”的前提下,滿足四項要求之一即可:1、微博粉絲達到1000人,至少有10個以上粉絲的粉絲數量不少于500人。若微博粉絲超過1000人,且至少有1%以上粉絲的粉絲數量不少于500;2、博客點擊率超過2000次,且11月17日以來至少收到來自不同博友的20條以上有價值的評論;3、11月24日以來,同一條有價值原創微博被不同網友轉發50次,或收到不同網友的有價值評論30次,或被閱讀1000次;4、11月17日以來,同一篇有價值原創博文被不同網友轉發50次,或收到不同網友的有價值評論30次,或被閱讀1000次。認定成功者不參加12月22日的期末考試,但仍然要結合平時成績及相關免試條件進行“考查”。
可見,刷微博免考,并不像聽上去那么容易。12月5日,張春林告訴澎湃新聞(www.kxwhcb.com),這學期62名學生中,他預計有5個能夠符合要求就很不錯了。
1997年,張春林進入傳媒業,先后供職于多家媒體,曾任《四川日報》社會新聞部副主任。10年前進入高校之后,大學課堂教學創新是張春林一直積極嘗試的方向。
學生上課遲到怎么辦?這學期,張春林想出了一個法子:罰唱歌。從歌單中隨機抽取,《小蘋果》、《紅豆》、《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因為愛情》、《時間都去哪兒了》、《豬之歌》、《小伙伴們都驚呆了》、《倍兒爽》、《The Fox》、《Let it go》、《Because of you》……神曲、通俗、經典,應有盡有。不批評也不扣分,只要唱首歌就可以回到座位。
考試命題靈活,不畫重點,平時不認真學習的學生靠期末突擊過關十分困難。這位在學生眼中“很特別的大學老師” 也經常利用網絡平臺布置作業,讓學生將答案直接上傳博客。“張老師的作業看起來很簡單,其實要很用心地去做。”2014級新聞學院文藝與傳媒的研究生張杰表示,除了每天的原創微博,每一周還要讀一本專業以外的書籍,并寫讀書筆記傳入郵箱。
通過免考等激勵措施激發學生潛能,張春林說,課堂教學效果還是比較好的。他向澎湃新聞透露,下學期在課堂改革方面還會推出新的舉措。
張春林說,作為一個老師,如果學生認可了,就是最大的安慰。張春林又在博客中更新了一則說明。免考細則的出臺讓他的大膽創新面臨些許尷尬,也引發了他對大學教育教學改革難度很大的感慨。
對話張春林
澎湃新聞:這次免考細則公布后,學生的反應怎么樣?
張春林:我當時跟他們說的時候,他們都反響熱烈。但我定的標準,真的要達到也是不容易的。也有大一的學生微博就“加V”,粉絲有1000多,屬于比較好。不管能不能達到,我希望學生能在努力的過程中熟悉對微博和博客的運用。
澎湃新聞:刷微博免考的措施在網上的反響也挺多的,你剛發布了一篇說明,是遇到了什么阻力嗎?
張春林:出現了一點不和諧。重慶兩份報紙登報后,早上電子版被刪了。系里的領導給我打電話,要我寫個說明,表明這不是學校的普遍規定,而是我個人的創新。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雖然受到一點影響,但我還是想要積極、陽光、正能量地去影響學生,影響社會。
澎湃新聞:你是怎么發現上課的這些“95后”學生其實對互聯網是陌生的?
張春林:就是讓他們申請微博的時候,發現很多人都沒有微博和微信賬號,就是搞不來。作為數字原住民,他們既不了解互聯網,也不會去利用它。作為老師,不管是哪個學科的學生,我覺得都有必要給他們補上這一課。這是一個比較嚴肅的話題,因為很多免費資源和信息渠道都是在網絡上,不會用太吃虧了,所以我把自己嫻熟的經驗傳授給學生,希望對他們有所幫助。
澎湃新聞:《電子社區與網絡生存》這門課已經開設了10年,期間,你感受到了什么樣的變化?
張春林:10年前,博客還很流行,沒有微博,也沒有智能手機,學生是完全不一樣的。那時候學生對老師博士教授是很有崇拜感的,教學也很少有媒介參與。現在的學生信息來源很多,對老師的要求和那個年代不一樣了,大學課堂教學只有與時俱進,才不會被學生拋棄。
澎湃新聞:互聯網發展迅速,對年輕一代來說,新的熱門知識管理工具也出現了,比如微信、知乎或者一些新聞客戶端,是否考慮過今后會把這些也納入到教學中?
張春林:微博已經不單是社交工具,是一個媒介平臺,對新聞學院的學生來說更是重要。我現在課堂里還沒有涉及微信,主要是因為微信依托于手機,不方便在課堂操作,而且相對更私密些。我覺得你說的這個很有意思,包括微信公眾號、電子書之類的,今后要加入進來。這對老師的要求就更高了,但學生肯定更喜歡。
澎湃新聞:你之前在傳統報業工作,擔任過《四川日報》社會新聞部副主任。為什么后來轉行做了高校的教師?
張春林:很多人見面了都想問我這個問題(笑)。在報社工作8年之后,我已經做到了《四川日報》的中層干部,應該說發展不錯,將來還可能成為某個子報的主編,但在媒體工作太累了,沒有時間思考,去整理自己的思維。轉到高校之后,這幾年我已經能很好地把媒體工作的經驗優勢發揮在大學需要的教學中。
澎湃新聞:所以,作為老新聞人,你在博客中提到會更重視學生行為習慣、動手能力、思辨能力的培養。具體是怎么做的?
張春林:我一直堅持課程內容設置不拘泥于教材,自己花大量時間積累新鮮案例給學生講,還設置問題讓學生動手去做。比如說在課堂中要求學生寫評論,分析熱點新聞案例。包括我現在這個新聞的案例,是從新聞記者到新聞學的老師,再到新聞事件主人公,在這條新聞的傳播中,我也起了作用,扮演了一個角色,把這個傳播的案例分析給他們,就很鮮活。
澎湃新聞:廢棄課堂點名制,推行簽到制。上課不用教材,也允許學生用手機。不擔心現在的智能手機影響學生的聽課質量嗎?
張春林:不允許學生看手機,他看天花板、睡覺、走神也是一樣的。這是強行用外力把學生驅趕到課堂上,并不是通過教學內容去吸引。不改變教學方式,而通過周邊施加壓力,這違背了教學改革的根本。尤其是在高等教學中,學生和老師一樣,是教學的主體。讓學生自覺走進課堂,與你互動才是我們所需要的。
澎湃新聞:為了培養學生守時的觀念以及活躍氣氛,而采取了遲到罰唱歌的措施。歌單里的曲子是怎么定的?
張春林:首先要是健康的,其次選比較熱門的。征求同學同意之后就確定了歌單。其實真的唱歌的并不多。本來有同學總是遲到,就一兩分鐘,打完鈴才進來,其實對課堂影響不算大,但這樣的習慣不好啊。所以我才說,下次再遲到要唱歌嘍。結果就很少有人遲到了,效果很好。
澎湃新聞:你喜歡在微博和博客中跟學生互動,嘗試在公共話語空間增加存在感,是不是因為普遍在教師群體中這種存在感比較缺乏?你覺得這會是一種趨勢嗎?
張春林:很缺乏。現在的“90后”、“95后”,不習慣在傳統媒體的平臺或是專業網站看新聞,而是在社交平臺上看。這種接收行為習慣的變化導致我們應該更主動去貼近,進入公共空間增加存在感。我覺得應該是一個趨勢,希望通過我的親力親為去引起一種思潮,帶動更多的老師去釋放,讓大學課堂更加活躍、更有生氣。
澎湃新聞:微博上有海量的碎片化的信息,提倡刷微博是否擔心會占用學生過多的時間?
張春林:對,所以其實我提倡讓學生做的都是學習型的微博,是希望他們把它當做網絡時代一個知識管理的工具,這跟關注對象密切相關。根據不同學科,關注相關的熱點人物和專業人士,就能拓展信息渠道,便捷了解學科的前沿。通過這樣的引導,幫助學生去找感覺,做有影響力的平臺。以前有學生做過一個娛樂新聞的微博賬號,掌握明星動態,粉絲量非常大,畢業之后就直接進了媒體。
澎湃新聞:上午,人大新聞學院教授彭蘭表示,人大新聞學院很多學子對將來到新媒體就業不感興趣,讓她很困惑。從事新聞教育行業10年,你怎么看這個問題?
張春林:這應該說是一個方面的觀點,在我這里也出現了這種狀況,但還不普遍。很多學生會覺得傳統媒體的權威性和儀式感更強烈,其實社會上對新媒體人才的需求很大,特別是一些企業會專聘微博、微信的運營人員。我們的學生在這方面認識上還是存在誤區,實際上,運營好一個賬號是很考手藝的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