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馬英九時代終結

國民黨的空前慘敗,主要原因在于選民對馬當局經濟治理無能的憤怒。首先,即使有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背景,馬英九第二任期內的GDP平均增長率仍在3%左右徘徊,還不如被抨擊為“鎖國”的陳水扁第二任期內5%的水平。這種對比,讓馬英九一再強調只有加速兩岸經貿合作才能提振臺灣經濟的論點,難以取信民眾。
其次,經濟成長并未轉化成普通民眾對收入增長的感受。臺灣勞工平均實質薪資所得不斷下滑,而臺北市的房價卻不斷高企。極品豪宅帝寶賣出每坪近三百萬新臺幣的天價,斥巨資購買的臺商卻絡繹不絕。頂新集團爆出黑心地溝油事件,深化選民對“為富不仁”和臺商之間的連結。有的臺商在外建廠獲利,卻鮮少回饋臺灣經濟,選舉前四處為國民黨助選,聲稱將在各地投資,被戳破一貫只開空頭支票,結果所到之處,國民黨全額落選。
最后,以“太陽花學運”為代表的社會運動已反映出臺灣青年世代對社會分配不均的反感與抗議。馬英九的執政主軸成為民意對種種社會問題不滿的發泄口。馬當局將抗議民眾視作極端分子,并訴求選民中“沉默的大多數”的支持,結果是以青年世代為代表的選民壓倒性支持民進黨,讓國民黨受到選票狠狠的教訓。
對民進黨而言,勝利來得近乎不真實。2012年的敗選一度讓民進黨反思如何才能調整兩岸政策,跨越最后一里路。但馬當局施政引發的強烈民意反彈很快打消了民進黨反思的必要性,從“太陽花學運”開始,民進黨僅需采取和反馬民意保持一致的立場,就可以輕易將不滿轉化為支持的選票。民進黨在選舉后刻意避談兩岸議題,就是寄望于以模糊處理的方式,將民意聚焦在馬當局的施政無能上,保持贏得2016年選舉的動能。因此地方選舉大勝,只會進一步減弱民進黨調整兩岸政策的動力。
國民黨慘敗當然與馬英九執政風格等種種問題相關,但更多的是國民黨基本路線的失敗。馬英九辭去黨主席或許可以讓反馬民眾解氣,但并不能扭轉國民黨深陷敗選泥沼的根本格局。如何在確保兩岸經貿紅利存續的狀況下,把經濟成長的結果真正惠及臺灣全民,是擺在兩岸面前的共同考題,也是影響未來5年兩岸關系穩定的最重要因素。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