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袁隆平的“遺愿”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劉昱秀
2021-05-25 09:32
來源:澎湃新聞
? 澎湃人物 >
字號

吳朝暉最后一次見到導師袁隆平,是在今年年初。雜交水稻高產攻關會在三亞舉行,91歲高齡的袁隆平在會上發表了十幾分鐘的講話。

那次會后,吳朝暉去到袁隆平家里,對方特地囑咐他,搞了行政管理,科研工作不能丟。

從2002年,研究生畢業后分配到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吳朝暉已經追隨袁隆平做雜交水稻高產攻關十九年了。現在,他是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后勤處處長。

吳朝暉和導師袁隆平

“我帶研究生有一個要求——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帶”。在一檔訪談節目里,袁隆平回憶說,年輕時他赤著腳下田,春天的稻田冰冷,還經常被螞蟥咬,現在有套鞋,條件好多了。

吳朝暉一度想追捧熱點,將研究方向定為分子生物學,是袁隆平勸誡他,“從自身出發,從實際出發”,不要拋棄原本的優勢。擔任博導期間,袁隆平會對照英語詞典修改他的論文英文摘要。有時凌晨過后,他還會收到導師修改論文的建議——袁隆平就住在單位里,每天都可以當面指導學生。

袁隆平這一生與水稻結緣,心心念念的夢想是“禾下乘涼”:1973年,實現三系雜交稻配套;1995年,突破兩系法育種關;2000年,實現超級稻畝產700公斤第一期目標;2014年,突破超級稻畝產1000公斤大關……現在雜交水稻已經推廣到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中國增產的稻谷每年可以多養活7000多萬人口。

1976年,袁隆平(右)與同事李必湖在觀察雜交水稻生長情況。新華社 圖

他沒有停下腳步。在人生的最后十年,袁隆平開始耐鹽堿水稻研發,想要在中國廣闊的鹽堿地上種出高產的水稻,養活更多的人。

吳朝暉說,2020年底,山東耐鹽水稻實現5‰鹽度突破且畝產量超450公斤,距離老師“億畝荒灘變良田”的夢想更近了一步。

5月22日13點07分,袁隆平在湖南長沙逝世。此后的一天,從各地趕來為他送行的近10萬人,長沙城里一時鮮花短缺。

在那些悼念的花束中間,沾著泥土,翠綠的水稻秧苗最為醒目。吳朝暉會想起,2016年,老師考察山東的一處高產攻關試驗田,欣喜地看到水稻出了穗,“整整齊齊,高大威猛,是他見過的最好看的” 。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前的花束和秧苗。網絡圖

【以下是吳朝暉的口述】

【一】

2002年,我碩士畢業之后被分配到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自此,跟隨袁院士從事雜交水稻高產攻關。

我的碩士研究生導師也是袁院士原來在安江農校的學生,第一次到袁院士身邊工作才得知,每次提到自己是袁院士學生的學生,他就哈哈大笑。2002年11月份,袁院士指派我到海南進行三亞高產攻關示范,那一年,在三亞成功種植的超級稻“兩優0293”超過八百公斤,達到當時海南水稻的高產紀錄。袁院士非常高興,看到試驗田是我自己施肥、打藥,和師母鄧老師說,“我們選的人沒選錯呀?”

2004年,我希望繼續提高理論水平,師從袁院士攻讀博士學位。在學位論文雙向選定方向時,當時分子生物學很熱,我也想要追捧熱點。袁院士拍著我的肩膀,“我們不要追求所謂的熱點,從自身出發,從實際出發。你現在在搞高產栽培這個方向就非常好,你干嘛要拋棄自己原本的優勢?”我接受了他的建議,一直從事高產栽培生理生態研究。

可能人家以為袁院士當我們的導師,就是掛個名,不會具體指導。實則不然,他會逐字逐句對照英語字典修改我們論文的英文摘要,晚上凌晨過后,發現了論文中的某些問題,也會馬上打來電話要給我們當面指導。他就住在單位,每天都能當面指導。

因為我攻讀碩士研究生前工作過五年,年紀相對大一點。三十多歲了還沒結婚,他就很替我著急,他認為應該“先成家后立業”。袁院士甚至發動過來采訪他的媒體記者,幫忙打聽有沒有好姑娘,“我這個學生還未婚”。

2014年,我們農科院在湘西自治州建設科技產業扶貧,袁院士鼓勵并批準我到湘西州龍山縣掛職科技副縣長。他說,一是我能夠勝任那里的工作,二是要提升組織管理才能。在任期結束前,他親自到龍山縣指導我的工作。

2016年下半年,我回到原單位,繼續從事科研工作。次年,通過群眾選舉,成為中心后勤管理處的處長。

【二】

在我看來,袁院士一直都在做一件事,就是高產,更高產,為國家的糧食安全乃至世界糧食安全提供了充足的技術助力。

2013年,袁院士指派我到山東省負責超級雜交稻高產攻關,我們和青島的袁策生物科技公司合作,在日照市的莒縣和臨沂市的莒南縣進行超級雜交稻攻關都取得了成功,畝產九百多公斤,畝產一千多公斤,遠遠超過了當地的高產紀錄。

起初,團隊高產攻關試驗田選址時,選擇了山東省日照市的莒縣。當時袁院士走訪了很多地方,莒縣一是溫度,光照條件;二是滿足土樣條件;三是有水灌溉,高產攻關項目也取得了成功。莒縣旁邊就是臨沂市的莒南縣,莒南縣覺得當地的土壤條件,天氣條件比莒縣更有優勢,通過科技部掛職的同事引薦,想把高產攻關基地放到當地。2016年元月,袁院士考察臨沂市莒南縣時,對當地條件的評價很高,生物優勢明顯,水稻剛剛出穗的時候,整整齊齊,高大威猛,是他見過的最好看的。

2016年,袁院士在山東檢查基地的時候和青島市委市政府的領導有一個座談會,他們希望袁院士團隊能夠和青島市進一步對接。袁院士說,“我只懂雜交水稻,其他的我又不懂”。當地主管科教文衛負責人說,青島市發展藍色經濟,有好的濱海生態條件,雜交水稻優勢與海洋經濟結合,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績。于是,有了“海水稻”的概念。

位于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的稻作改良示范基地。王海濱 攝

培育耐堿性水稻是袁院士近些年的研究重點,他鼓勵我們,我們有強大的雜交水稻雜交優勢,遠緣雜交優勢,豐富的種子資源;青島市市委市政府批準了實驗基地和實驗大樓的建設,我們是有可能培育出耐鹽堿地,高產的水稻,對于糧食安全做出新貢獻。通過他的戰略分析,我們也有了底氣,組建了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從事耐鹽堿水稻研究。

2021年3月,科技部批復同意支持湖南建設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現在,這些平臺都已經搭建好了,而我們敬愛的老師遠去了。

袁院士不僅是一位科學家,更是一位偉大的戰略家。秈型雜交水稻、兩系雜交水稻、耐鹽堿水稻,他走的每一步都不平常,都昭示著一個偉大的,具有影響力的產業的形成。

早期,在東北就有耐鹽堿水稻研究,但是一直沒有重大突破和進展。開座談的時候,老專家就講,耐鹽堿水稻好難搞,我們搞了幾十年了,也沒說出什么重大進展。袁院士介入該領域后,我們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我們利用遠緣雜交水稻優勢,提供適用鹽堿地的種子資源,隨時耐鹽堿地高產品種,加強執行栽培技術,進展顯著。

【三】

在培育耐鹽堿水稻過程中面臨許多挑戰,水稻秧苗是不耐鹽堿,鹽堿程度很高時,水稻下面都是一層白色的鹽,影響吸水,影響水稻的縱向生長。

團隊通過查閱大量的資料,請教水稻研究方面的老前輩,利用多種技術手段,比如說研發新的水稻品種、降低土壤鹽堿度,嘗試了各種辦法,實驗之后取得了重要進展,為我們擴大規模,提升產量做了充足的科研基礎準備。

袁院士對待耐鹽堿水稻的研發非常執著,也很自信,當我們遇到困難,士氣低落的時候,他會組織技術小組的座談,指出我們的有利優勢,怎樣彌補調整方向。他不是那種死命工作的人,生活很有規律,也很有節奏。

袁隆平團隊最早將耐鹽堿水稻研究放在了青島和東營兩個城市。“超優千號”是袁院士親自配置的組合,最初是作為高產攻關組合,綜合性狀比較好。但是意想不到的情況是,在海水稻田上種植發現它也能夠耐鹽堿——我們在鹽堿地上進行品種的篩選,“超優千號”作為試驗品種,不僅能夠存活,而且成熟度高,產量高。

耐鹽堿水稻的試驗品種包括“超優千號”和其他一些代號品種,代號品種需要通過審定才能公布正式的名字,仍處于實驗階段,實驗階段又包括小實驗、大實驗、中實驗。

2018年,袁院士將目光投向高寒耐寒地區的耐鹽堿水稻培育,因為中國鹽堿地的面積很大,要真正“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內陸鹽堿地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例如吉林、內蒙古、遼寧等很多地方。相比山東、廣東沿海地區的鹽堿地,內陸鹽堿地的特點是堿性更強,水稻養分吸收不足。

袁院士帶領團隊在內蒙古、吉林、黑龍江都去進行實驗示范,例如在內蒙古等地方都有組建分中心,袁院士派團隊專家定期去那里進行指導,協助當地平臺搭建。

目前,袁隆平團隊已在全國簽約600萬畝鹽堿地改造項目。2020年底,山東耐鹽水稻實現5‰鹽度突破且畝產量超450公斤,距離袁院士“億畝荒灘變良田”的夢想更近了一步。

工人正在為海水稻脫粒測產。王海濱 攝

【四】

今年年初,我在三亞最后一次見到袁院士。當時高產攻關會在三亞召開,袁院士親自在會上發表了幾十分鐘講話。 我去到他家里,他指示說,“搞了行政管理,但是科研工作不能丟,要花更多的時間進行科研。”

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始終心系各個基地試驗田的情況,只要身體許可,他都會操心這些事。袁院士有兩個夢想,“一是禾下乘涼夢,二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現在,他的第一個夢想實現了,第二夢想還未完成,他卻離開了。

2004年4月12日,袁隆平在三亞研究水稻。人民視覺 資料圖

昨天(編注:22日)上午,我像很多中國老百姓一樣的,看到鋪天蓋地的消息說袁院士過世了,哎呀,我都急死了。打電話過去,說是謠言,我馬上就往醫院趕。去醫院的路上接到電話說“病情穩定了”,我又高興一點,等快到了,接到電話“剛剛走”。

我跑到醫院時,只見到了袁院士的遺體,對著他的遺體,我磕了九個頭,頭都磕破了。我們沒有做好思想準備,覺得他能夠挺過這一關。

在三亞時,他就住院了,隨后轉回到湖南住院。醫院治療期間,袁院士的子女,親人都在陪伴。作為學生,希望他能夠靜心休養,一是不允許去探視,二是怕打擾了他休息。

在袁院士團隊,我扮演著栽培技術研究和土壤調理的工作,現在我們這些人要沿著他指引的方向,繼續努力走下去。

2021年5月23日晚,湖南長沙,依然有民眾自發前往明陽山殯儀館悼念袁隆平院士。澎湃新聞記者 朱偉輝 圖

    責任編輯:黃芳
    校對:劉威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阳县| 吴旗县| 犍为县| 吕梁市| 德清县| 新昌县| 焦作市| 怀集县| 武邑县| 抚顺市| 苍南县| 金乡县| 秦安县| 黄冈市| 益阳市| 九台市| 呼图壁县| 昂仁县| 和硕县| 尉犁县| 奉贤区| 绩溪县| 罗甸县| 琼海市| 乌鲁木齐市| 东丰县| 介休市| 海原县| 兴仁县| 登封市| 阿巴嘎旗| 汝州市| 津南区| 永善县| 兴山县| 开封市| 恭城| 安徽省| 晴隆县| 翁牛特旗| 轮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