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第二批地方壞賬銀行兼顧中西部和北方,京津渝遼閩入圍

繼第一批試點之后,地方版“壞賬銀行”再度擴容。《經濟參考報》記者24日從權威渠道獲悉,銀監會最近下發了一份《關于公布北京、天津、重慶、福建、遼寧等五省市地方資產管理公司名單的通知》,批復并允許這五省市參與本省(市)范圍內不良資產批量轉讓工作。具體來看,這五家公司分別是北京市國通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天津津融投資服務集團有限公司、重慶渝富集團、福建省閔投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和遼寧省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
這意味著,加上此前第一批在浙江、江蘇、安徽、廣東、上海五地已獲批成立的地方資產管理公司,地方版“壞賬銀行”已擴至10家。另悉,寧夏、山東等地也已經進入籌備申請資產管理公司“正式資格”的階段。
中國社科院教授、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指出,加速核銷銀行壞賬的背后,量化寬松是最大的金融救援,銀行負債成本下去了,可以緩解利差縮小(編注:時下有評論稱,央行最新的降息舉動,目的之一就是控制銀行壞賬)。
一名接近銀監會的知情人士透露,“今年受經濟下行和部分行業調整等因素影響,銀行業整體的信用風險壓力增大,風險仍在逐步暴露,處理不良貸款的力度也有所加大。這10個省市基本上屬于不良貸款分布較多的區域,地方政府推動處置不良資產的意愿較強。”
銀監會2013年年報顯示,截至2013年末,北京、天津、重慶、福建、遼寧這五地的不良貸款余額規模在全國分別位列第8、第14、第24、第6、第7。“第二批試點兼顧中西部地區和北方地區,和今年不良貸款在地區上的分布走勢相呼應,同時也應該是試點向全國范圍內鋪開的一個信號。”上述知情人士說。
實際上,監管層對地方成立資產管理公司設有一定的門檻,與第一批相似,第二批五家地方資產管理公司也幾乎都是國資背景。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當前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業務范圍是全國范圍內的不良資產處置,但目前這些不良資產中很大部分都涉及地方政府債務,這些對于“四大”而言很難操作。
“一直以來,中國不良資產處置市場基本被華融、信達、東方和長城四家資產管理公司壟斷,雖然,在拿到銀監會批準之前,地方資產管理公司也可以做一些不良資產處置業務,但不能直接參與不良資產處置的一級市場中,也就是說不能直接購買不良資產包,只能參與二級市場,即和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合作,由‘四大’把資產包賣給這些地方資產管理公司,由其接手后再進行重組或處置,這顯然在價格和交易效率上都不劃算。”一名“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人士說。
“如果省內能成立一家資產管理公司,那我們肯定會積極參與,從銀行的角度而言,不光是資產定價上可能會更具吸引力,而且流程上肯定也會相對快一些,畢竟地方政府也在推動處置不良資產。”營口銀行大連分行副行長安強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今年房地產行業以及相關的建筑、水泥等行業都出現了不良貸款,再就是造船行業以及部分消費型企業,總體而言我們的資產壓力不小,對不良貸款的處置力度也比去年加大了。但現在一般還是找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在處理,流程上相對復雜,一般處置完成的周期為2個月,針對抵押物資產的評估要求也相對高一些。”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各地申請成立地方“壞賬銀行”,其實也是為未來地方性金融風險化解作一些準備,更重要的是借“盤活存量”的政策東風,來刺激市場融資的運轉。
不過,按照財政部和銀監會2012年2月出臺的《金融企業不良資產批量轉讓管理辦法》規定,地方資產管理公司購入的不良資產應采取債務重組的方式進行處置,不得對外轉讓。
“由此也存在不小的資金壓力。”東部地區一位資產管理公司人士說,“資金門檻高可能會給地方現有的資產管理公司‘轉正’帶來阻力,地方財政支持有限,這些公司也可能會通過融資來吸納資金,包括同業拆借、發行金融債,或者引入民間股權資本參與。前期,這些公司的資金杠桿不會做的太高,未來在管理體系、制度以及業務能力上也還有提高的空間。”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