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狼廳》作者曼特爾:英國在倒退

英國作家希拉里·曼特爾憑借暢銷歷史小說《狼廳》和《提堂》兩獲布克獎,這兩部小說的中文版也都已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今年9月,曼特爾還出版了一本短篇小說集《暗殺瑪格麗格·撒切爾》,就在小說集德文版出版之際,曼特爾接受了德國《明鏡周刊》的專訪。
曼特爾并不是一位純粹的小說家,在英國她也以“大嘴巴”出名,她對政治和政府的批判有時也非常不好聽。在 《明鏡周刊》的專訪中,這位“口無遮攔”的歷史小說家尖銳地指出,英國正在退回維多利亞時代,陷入一種島國封閉的狀態。
“易怒”的英國
2009年的《狼廳》和2012年的《提堂》令希拉里·曼特爾聲名鵲起。這兩本小說都將故事框架設定于亨利八世時代。故事圍繞鐵匠之子托馬斯·克倫威爾展開,描述了他如何步步為營躋身國王的親密戰友。盡管最終難逃處決命運,他仍是16世紀英格蘭脫離天主教時期的重要角色。
曼特爾認為,以克倫威爾為主角的系列創作是她寫作中的重大轉變,因為這部分觸及了英國歷史的中堅部分。曼特爾的第一本書是關于法國大革命的,后來又陸續涉足愛爾蘭和倫敦的下層社會,接下來,寫都鐸王朝的歷史就顯得順理成章。
希拉里·曼特爾是這樣一個作家,無論是長篇小說、短篇故事還是評論文章,她對于周遭社會細致入微的體察總是無所不在,而最吸引人的無疑是對于英國當局特別是政界要員、媒體以及皇室的批判。她曾多次“語出驚人”:在白金漢宮稱自己看著女王的眼神就如同“肉食動物盯著自己的晚餐”;將皇室一家比作熊貓,盡管她自認為那是以一種愛憐的語氣;形容凱特王妃和她僵硬的笑容“就像是由精確的儀器所制造,她的舉手投足都和戴安娜王妃那帶點笨拙卻有人情味的不自然大相徑庭?!?,連媒體都不免提醒是否刻薄,曼特爾卻反過來指責恰是媒體應該考慮到凱特王妃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非任憑他們意愿操縱的塑料娃娃。
1952年,曼特爾出生,伊麗莎白二世即位。曼特爾認為她的這代人也許對于女王時代還有深切的感觸,這種感情而非君主制度讓人們得以凝聚。社會還存在著許多其他的問題,君主制廢除與否的問題并不緊迫。
曼特爾擔心的是整個國家正在陷入一種易怒的傾向,人們似乎熱衷于等待有人發出他們不喜歡的言論然后一擁而上,激烈反駁。在她當記者的時候就曾撰文討論過這個問題,她知道寫給編輯的辱罵信件甚至是猥瑣言論的的確確存在,而互聯網令一切都變得更加容易。“人們也許知道自己在憤怒什么,但興起的獨立黨迎合了這群憤怒的人民,人們到處宣揚著為其投票,似乎這樣就能使人驚慌,就像在說‘看見沒,我拿著手榴彈呢’?!?/p>
曼特爾分析說,許多人人都比他們五六年前更加貧窮。銀行危機后的幾年清苦拉開了更大的貧富差距,人們花了很長時間才意識到這不是一年兩年的問題。交通、能源、電力、住房,所有這些人們必需要的資源都在漲價,而薪資卻維持不變,政府還在削減福利。通常來說,工人階級的選民會為了獲得補助而支持工黨,而現在他們認為不再必要了,不滿的情緒就此而來。
英國正陷入島國封閉
曼特爾出生在曼徹斯特近郊的一個工人階級家庭,祖母12歲時成為工廠的織工,母親也在14歲的時候去了工廠。她回憶說那時候的人們都是如此,一離開學校就去工廠。不過到她少年的時候,工廠開始陸續關閉,她也幸運地得到政府補助念了大學。那段后來被稱為戰后共識期的日子,英國兩黨都趨于保守、共同謀劃一條社會民主的道路,而這一平衡后來被撒切爾所打破。
1980年代,曼特爾與丈夫在國外間歇地居住了九年,主要在博茲瓦納和沙特阿拉伯的吉達,這段經歷就她自己來說“影響了她對所有事務的看法”。在吉達,作為一個女人她不被允許外出工作,只能在家中開開小課。第一次,她被全然不同的意識形態所包圍,她認為不言自明的事實在那里卻完全不是一回事;在西方被廣泛認可的言論自由,在穆斯林世界卻絲毫沒有人在意或是羨慕;她也第一次聽到伊斯蘭教徒是如何評價西方社會的,這種直面的沖擊對她來說像展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反觀當下的英國,厭戰、對國際事務冷漠、只熱衷于本國的移民問題,似乎正在逐漸退離世界的舞臺。曼特爾毫不客氣地指出,這是倒退到一種島國封閉形態。 “當人們意識到自己被欺侮的時候,他們往往會報復到比自己更弱小的人身上去,比如移民。在英國當下發生的一切實在丑陋至極?!甭貭栔赋觯?6世紀,托馬斯·克倫威爾試圖告訴民眾,即使是繁榮時日也會有人貧困潦倒,而那些失業者理應得到國家的補助。那時人們就已經反對將貧困看做是一種道德缺陷,可誰又能預料這一觀念現在會以這種形式卷土重來。“我們簡直要倒退回維多利亞時代?!?/p>
2006年希拉里·曼特爾受封為女爵士,出席了伊麗莎白女王在白金漢宮設的宴會。獲此殊榮,她卻并不“感恩戴德”,反而認為與那些為國家出生入死的士兵相比,自己就該直接離開。當被問及受封是否能讓她更近距離地針砭當局,她回答說,“多數作家都將自己視為邊緣人物,他們斜靠在墻上冷眼看著政黨。我也會一貫如此,即便他們封我做女王。”
寫《暗殺瑪格麗格·撒切爾》,作家被批“病態且猥瑣”
《暗殺瑪格麗格·撒切爾》是一本短篇小說集,今年9月在英國出版,德文版也已問世。在《暗殺瑪格麗格·撒切爾》這篇小說中,故事的講述者和一位愛爾蘭共和國狙擊手正在謀劃一起針對上世紀80年代英國首相的暗殺行動。曼特爾認為,撒切爾是個充滿矛盾與悖論的人物,她比喻其為“一出三幕劇”。在曼特爾看來,政治生活中似乎使撒切爾分裂成了另一個人,而暗殺計劃更突出了她作為普通人的一面,這種矛盾性和對立面對一個作家來說無疑是得天獨厚的題材,也能夠激起讀者的極端情緒。
寫這篇小說還有一點私人的情結。1980年代曼特爾居住在溫莎的一間小屋,從臥室的窗口望去正是一家醫院的花園,而巧的是,撒切爾正是在那里做了自己的眼部手術。一日,曼特爾看到她從醫院走出來緩步經過列隊的醫生和護士一一向他們致謝,這個畫面就清晰地印刻在了她腦中。
不過誠如曼特爾自己認可的,撒切爾這個名字就足以在哪里都引起爭論,小說自然也未能幸免。有人甚至要求警方介入調查。一位前撒切爾政府的官員評論說這部品只能說明曼特爾“病態且猥瑣”。曼特爾的回應是“挺逗的”,她認為,這些人會覺得憤怒是因為他們根本不懂怎么讀小說。“他們覺得撒切爾會躲避爭議嗎?她會對公眾的意見畏首畏尾嗎?她會怕被人討厭嗎?在我看來,由另一個女人來寫這個強勢的女人,這才是他們覺得遭到冒犯之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