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為高倉健感傷什么?央視:開放之初的新鮮事由日本人帶來

日本著名演員高倉健因惡性腫瘤,于11月10日凌晨3時49分病逝,享年83歲。
央視《新聞1+1》11月18日晚播發(fā)題為《為高倉健感傷時,我們在感慨什么》的節(jié)目,由高倉健的去世,反思目前中日關(guān)系為何進入冰凍期、又該如何改善。
高倉健第一次登陸中國大銀幕就是《追捕》電影。
形象冷峻,卻為人熱情;沉默寡言,卻性格耿直,他是日本影壇的領袖級人物,他是中國觀眾心中永遠的杜丘。當年杜丘熱,背后反映的是中日文化交流熱。
當時高倉健在中國熱到什么程度?
杜丘所戴鴨舌帽,在中國大街上隨處可見;他穿的那款風衣,一家服裝廠生產(chǎn)了10萬件后,半個月就賣完了。上海一名女大學生寫信給他:“如果你是一位獵手,我愿意讓你穿透我的心靈?!?/p>
1972年,中日恢復邦交,特別是1978年鄧小平訪問日本后,為了加強中日間的文化交流,《望鄉(xiāng)》等一大批日本電影引進中國。
央視主持人白巖松認為,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剛剛拉開大幕,在電影銀幕上,中國觀眾開門就撞見了高倉健,“我們最初開門的時候看到新奇的世界有很多是從日本到來的,不管是這種電影,還是其它的一些東西?!?/p>
另外,高倉健記錄了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一直到中段,中日之間被形容為“蜜月期”的時間段。作為電影人,高倉健用角色傳遞著中日間的文化交流,而這與當時的中日兩國趨于向好的政治環(huán)境不無關(guān)系。
所以,曾經(jīng)的中日文化交流典型代表——高倉健的去世,也成為中國外交部發(fā)布會上的議題。
高倉健去世消息發(fā)布的今年11月18日,中國外交部例行發(fā)布會上,有記者問,在中國有很多影迷,為中日友好做出過貢獻的日本電影演員高倉健近日去世,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外交部發(fā)言人洪磊指出,高倉健是中國人民熟悉的日本藝術(shù)家,他為促進中日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發(fā)揮了重要、積極的貢獻,我們?yōu)樗娜ナ辣硎景У俊?/p>
高倉健去世,引發(fā)對中日文化交流甚至中日關(guān)系的反思。那么,哪些經(jīng)驗值得今天借鑒?
“中日關(guān)系走動之間,領導人之間的真誠互信,且建立一種感情,并且真的是從長遠去考慮。”白巖松認為,經(jīng)濟方面,日本幫助中國改革騰飛,同時日本產(chǎn)品率先進入中國。文化方面,雙方交流非常頻密。
據(jù)白巖松透露,第一個參拜靖國神社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參拜后收到來自中韓非常不滿的聲音。他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嚴重傷害了中韓兩國人民的感情,立即停止了作為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的行為。
之后,中曾根康弘堅決不去參拜,他還告訴白巖松,日本首相絕不可以再去參拜靖國神社。今年是胡耀邦誕辰99周年,中曾根康弘還派人將99棵櫻花樹送到江西墓地。1990年,經(jīng)歷過特殊時刻的中國,需要打開堅冰,日本首相成為第一個在1989年之后到訪中國的西方國家領導人。
然而,到了上世紀90年代,教課書事件,光華寮事件,參拜靖國神社等問題愈演愈烈。再加上雙方經(jīng)濟、實力等發(fā)生變化,有些人心里開始出現(xiàn)一些扭曲和變化,所以逐漸走到了現(xiàn)在如此冰冷的時刻。
面對當下的中日關(guān)系,隨著兩國關(guān)系的急劇降溫,兩國的文化交流也受到了很大影響,各種文化交流被迫取消或者延期。
2013年,由中國日報社和日本言論NPO共同實施的第九次中日關(guān)系輿論調(diào)查顯示,中國的普通公眾對日好感度為5.2%,日本公眾對中國的好感度為9.6%,這也是9年來中日雙方相互好感度的最低值。
今年9月28日召開的第十屆北京東京論壇上,中日輿論調(diào)查顯示,80%的日本民眾和70%的中國民眾對對方國家和民眾持有不好印象。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在論壇上表示:“可以說數(shù)字跌到了冰點”。
中日間文化交流曾經(jīng)是強有力的紐帶,如今卻因為政治因素變得越來越疏松。今年11月1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約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后,公眾對中日間關(guān)系緩和給予了更多期待。
“日本想要成為正常國家,首相很多政界人士必須正常,你不能只為眼前,而不為長遠,你不能言而無信,你應該信守承諾,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去栽培中日之間這樣的花朵?!?因此,白巖松認為,中日之間最可怕的是有些人在錯誤的道路上一意孤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