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互聯網三論之一:越過長城,聯入世界

1987年,北京市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內建成了中國第一個國際互聯網電子郵件節點。當年9月14日21時07分,中國人發出了第一封電子郵件。郵件內容像是中國寫給世界的浪漫的情詩: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of the world(越過長城,我們可以抵達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5年后,美國總統克林頓發起普及互聯網應用的“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Highway)項目,試圖把互聯網作為基礎設施,植入美國的經濟和社會。1999年,互聯網概念在美國股市催生了一輪泡沫,繁榮從美國溢出,包括中國在內,都開始興起互聯網創業的潮流。
2001年,納斯達克的互聯網泡沫開始破裂,但資本的短暫后退并沒有遏制互聯網技術本身的發展勢頭。中國早期互聯網項目中,有一些在泡沫中破產,最終歸于沉寂,有一些幸存下來并壯大了自己,其中包括搜狐、騰訊、網易和新浪,以及那時候還是以傳銷話語出現的阿里巴巴。13年后,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盡管人們對阿里巴巴的公司治理結構心存疑慮,但它仍然創造了IPO歷史記錄。
2014年11月19日,世界互聯網大會將在浙江烏鎮召開。第一次互聯網浪潮中的幸存者將成為耀眼的明星。
解釋成功比締造成功要容易很多,因為成功會說明自己。據說,阿里巴巴的靈感來自于一種古老的商品:黃頁,也即附有聯系方式的名錄。馬云認為,互聯網上也應該有一本黃頁,讓經銷商能夠找到供貨商,消費者能找到經銷商。結果,前者帶來了阿里巴巴,而后者孵化出了淘寶。
馬云的設想與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貿易原則非常吻合,以至于中國加入WTO之后,馬云帶領自己的團隊加入了中國商務部,從事貿易信息服務。這份短暫的工作非常能說明互聯網因素在21世紀之后的中國經濟中扮演的角色:通過信息的匯總和分發,促使資源匹配。
從技術和政治演進的角度說,互聯網興起與后冷戰時代的世界潮流合拍。“冷戰”結束初期,全球化前景比任何時期都要可靠。和平重新降臨,經濟增長成為政治合法性的來源,凡是致力于改善經濟表現的國家,都愿意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創造就業機會。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新的全球分工格局,WTO在其中發揮了核心作用。到了1990年代末,經過痛苦的轉型,新的制造業中心逐漸在中國形成。對互聯網的大規模投資,凸顯并維系了中國的比較優勢。
促進信息交流、降低交易成本,是web 1.0的核心。互聯網技術的大規模商用,在全球范圍內重建了供求關系。基本上全世界都從中受益,但受益最多的是新興經濟體。工業革命以來,技術進步已經形成了以西方國家為中心向其他國家擴散的格局,不發達國家幾乎不可能追趕西方國家的步伐。但互聯網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契機,使得中國和印度這樣的后發國家,能夠在零基礎上快速起步,縮小自己在技術水平特別是應用規模方面的差距。這重塑了世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