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小處著手改善中日關系
明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直接參加過這場戰爭的人,少說也在85歲以上了。但是對中日兩國來說,一些戰爭遺留的歷史認知和領土爭端仍然沒有取得共識,一直或明或暗,阻礙著兩個大國發展出密切的近鄰關系。這在世界歷史上都是少見的。
近代以來,日本作為中國的近鄰,對中國發動的兩次大的侵略戰爭,不僅對當時的中國人民造成罄竹難書的傷害,也影響著今天中國的方方面面;日本又是亞洲第一個近代化的國家,它的政治制度、經濟成就和文化,一度讓那那一時代的中國政壇人士和知識分子刮目相看;西方的很多思想成就,也經日本“轉口”,進入中國;今天的漢語,很多詞匯表達也直接來自日語。
陸地面積狹小的日本,對地處廣袤大陸的中國造成的巨大傷害和無法回避的文化影響力,是過去一千多年中日交往史上所沒有過的。于情于理,包括一般中國民眾都比較難于接受。
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從現實利益出發并著眼未來,世界經濟實力排名第二和第三的這兩個國家,經濟上互利往來,互為補充,存在很高的依存度,本可以共同維護地區和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格局。
但作為東亞國家,兩國都深諳一個西方人所說的道理:掌握歷史就掌握了未來。對中國來說,歷史問題沒有厘清,不僅事關國家臉面、民眾感情,還隱含著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的擔憂;對日本來說,則自認為已經承擔了歷史責任。
歷史問題沒有得到公正合理的解答,與歷史認知密切相關的領土爭端便難于有明確答案。交往淵源久遠,如今體量相當的兩個國家之間,其當前關系就沒有脫敏,其未來關系沒有清除暗礁。
1987年6月4日,鄧小平會見日本客人時,當被問及對日本關系有何見解和忠告時,鄧小平告誡:總的前提是兩國沒有任何理由不友好下去。次年,鄧小平在會見另一批日本客人時說,對歷史的認識,對歷史的評價,要強調以新的向前看的態度,不要找麻煩,不要引起不必要的新的糾葛。
鄧小平在很多糾葛于歷史的現實問題上,一直強調“向前看”。具體到中日關系,比如在釣魚島問題上如何“向前看”時,鄧小平的辦法是留給下一代解決。以今天的目光來理解,其實鄧小平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政治經濟格局必然發生變化,總會出現妥善解決難題的時機。與此相應的現實選項是“擱置爭議,共同開發”。
今天中日之間交往形式更為頻繁多樣,改善中日關系比上世紀80年代更有基礎。比如在80年代,人們想都不敢想會有那么多中國人赴日旅游,但如今,據日本觀光廳預計,今年赴日旅游的中國大陸游客將首次突破200萬人,增速驚人;又比如,中日之間的貿易額從1978年的不到50億美元,增長到2013年的3000多億美元,35年增長超過了60倍。
爭端一時無法解決,但是從人員和貨物往來的小處著手,細加培植,將加深彼此之間的了解,將為最終解決歷史問題和領土爭端提供深厚基礎。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